退休老人的金属罐帝国崛起:百亿级供应链是怎样炼成的?

文摘   2024-12-23 10:33   广东  

饮料行业一向是高利润的代名词。红牛、东鹏特饮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背后,常年涌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富豪榜单。比如,东鹏饮料的实控人林木勤,位列各大富豪榜单;将红牛引入中国的泰籍华商严彬,个人财富高达数百亿元。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名声在外的巨头背后,还隐藏着一群隐形的赢家,他们不是饮料生产商,也不是营销高手,而是这些品牌赖以生存的供应链核心。

2024年前三季度,一家名为奥瑞金的公司营收达到108.57亿元,总市值超149亿元,年内股价涨幅超40%。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并不是生产饮料,而是为饮料企业提供金属包装。这听起来似乎不起眼,但就是这不起眼的“金属罐”,为奥瑞金的创始人关玉香及其家族带来了巨大财富,也让这家公司成为了金属包装领域的龙头。

奥瑞金的故事始于一位退休老人的“二次创业”。关玉香,1939年生于沈阳,从车工到技术员,她在北京仪表厂兢兢业业地干了几十年。1989年,她正式退休。对于绝大多数同龄人来说,退休意味着安享晚年,但关玉香却没有选择含饴弄孙,而是踏上了创业的道路。

她的第一次创业并不顺利。创办了北京精益仪表公司后,她发现打工和当老板完全是两码事,最终因为经验不足,企业以失败告终。1994年,她抱着休闲的心态去海南旅游,无意间发现了当地饮料市场的一个巨大缺口:海南的果汁品类丰富,椰子汁、芒果汁应有尽有,但包装却大多简陋,尤其是金属包装几乎是空白。这让她嗅到了机会。

恰逢海南文昌清澜经济开发区为了招商,提供了垫资建厂的政策支持。关玉香孤注一掷,拿出积蓄开始二次创业,创立了奥瑞金。当时,55岁的她既没有资源,也缺乏行业经验,只能靠儿子周云杰和16个工人,从零开始。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她与红牛建立合作之后,这一合作不仅让奥瑞金成功站稳脚跟,还在之后多年帮助它迅速崛起。

截至目前,奥瑞金不仅是红牛的核心供应商,还通过并购中粮包装等手段进一步巩固了行业地位。今天,这家公司已然成为金属包装领域的“隐形冠军”。

为什么退休老人能在本应退出舞台的年纪,完成一次逆袭?金属包装这样不起眼的环节,又为何能成就一个百亿产业?这些问题,背后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答案,远不止是“运气”二字。


0

“抱紧”红牛:从退休工人到行业巨头


在很多人眼里,金属包装不过是饮料产业链上的一个配角。但关玉香和奥瑞金却用事实证明,这个“小角色”可以拥有令人艳羡的商业潜力。2024年前三季度,奥瑞金的营收高达108.57亿元,市值突破149亿元。与之相比,东鹏特饮2023年全年的营收不过94.4亿元。这家金属包装企业的收入甚至超越了不少一线饮料品牌,令人瞠目。

金属罐看似不起眼,却是饮料行业最坚实的后盾。一罐红牛卖出去7元,其中的高毛利固然吸引眼球,但如果没有稳定、高质量的金属包装,这一利润链条将分崩离析。奥瑞金之所以能在这个市场脱颖而出,不是因为它创造了饮料,而是因为它从另一条路径重塑了饮料产业的底层逻辑。

故事的开端是一位退休老人的意外发现。1994年,55岁的关玉香在海南的旅途中注意到,当地果汁品类丰富,但包装质量低劣,难以匹配消费者的期待。一个商品的外包装,不只是储存和运输的工具,更是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第一印象。包装简陋会让高品质的果汁失去吸引力,也就意味着市场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抓住这一空白,就是抓住了饮料产业“咽喉”中的机会。在很多人还在关注果汁品牌本身时,关玉香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包装才是当时海南果汁市场的短板。这种对供应链环节的洞察力,为奥瑞金的崛起埋下了种子。

从1994年创业到今天,奥瑞金已经成为中国金属包装行业的绝对龙头。这背后最关键的一步,是“抱紧”红牛。红牛进入中国市场之初,需要找到一家既能满足技术要求,又能在交付上提供保障的本地合作伙伴。奥瑞金的加入,为红牛提供了稳定的包装支持,使其迅速打开中国市场。此后,奥瑞金与红牛形成了“共生”关系。红牛为奥瑞金带来了巨大订单,而奥瑞金也为红牛提供了可靠的供应链保障。

但仅仅依赖红牛,并不能让奥瑞金成为百亿巨头。关玉香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带领团队不断拓展客户,避免陷入对单一客户的过度依赖。如今,奥瑞金的客户不仅包括红牛,还涵盖东鹏特饮、王老吉等知名品牌。这种“多点开花”的策略,使得奥瑞金在行业内拥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一个隐形的事实是,奥瑞金的商业模式不仅仅是包装,而是将“信任”打包成了产品。对于饮料企业来说,包装失败就意味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坍塌。在这个细分行业中,奥瑞金通过稳定的产品质量和交付能力,帮助客户将品牌价值传递给消费者。

就像古代建造桥梁的工匠,尽管他们的名字可能被历史忽略,但桥梁本身的坚固,直接决定了人们的交通安全。奥瑞金在饮料产业链中的角色,正如那座桥梁的设计者,它支撑着整个商业流通的通畅运行。

而更令人敬佩的是,这一切的起点源于一位已经退休的老人。关玉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者,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创新的技术,甚至在第一次创业时一败涂地。但她凭借对市场空白的敏锐嗅觉、对产业逻辑的深刻理解,将一个不起眼的行业做成了百亿规模的巨头。

这件事背后透露出一个深刻的商业本质:成功的路径往往不在“显而易见”的地方,而是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却不可或缺的节点上。奥瑞金的成功,不是因为它抓住了消费者的心,而是因为它守住了品牌的核心环节。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今天,奥瑞金通过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包装,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此举不仅扩大了市场份额,还增强了对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关玉香的创业故事,之所以令人动容,不仅在于她晚年仍敢于折腾,而在于她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书写了饮料行业的另一种可能性。从“抱紧”红牛到打造自己的多元化客户群,奥瑞金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百亿路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总喜欢将创业成功归结于运气。然而,运气更像是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雨,而真正能接住雨水的,是那些早早准备好雨桶的人。关玉香为自己准备的“雨桶”,就是对供应链核心环节的洞察,以及在这个领域里锲而不舍的深耕。

饮料行业的风口常有,但隐形巨头的故事却少之又少。奥瑞金的成功,再次提醒我们,商业的机会常常不是在风口上起舞,而是在默默搭建风口的地基。


02

共生逻辑:红牛与奥瑞金的相互成就

金属包装行业表面平静,实则波涛汹涌。2024年,奥瑞金的营收超过百亿元,市值稳居行业龙头地位。看似牢固的市场位置,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这家企业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与红牛的深度绑定。通过持续为中国红牛提供高质量金属罐,奥瑞金不仅奠定了自身的市场地位,也成为了红牛背后不可替代的“隐形功臣”。

这种深度绑定从一开始便带有赌注性质。进入中国市场的红牛,早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罐装,生产成本高昂且流程繁琐。寻找一家本地供应商成为必然选择。奥瑞金的加入,解决了红牛在包装端的供应问题。凭借精准的生产技术和稳定的供应链能力,奥瑞金与红牛一拍即合。更重要的是,这种绑定关系不仅成就了奥瑞金,也让红牛在中国市场迅速打开局面。

共生关系的魅力在于,它并非单向的寄生,而是双向的互补。奥瑞金通过与红牛的合作建立了稳定的现金流,而红牛则因为奥瑞金的本地化支持而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这种关系在商业领域被视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一个依赖另一个生存,却又共同繁荣。

“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并不在于一方的成功,而在于双方都能从关系中获得难以替代的价值。对奥瑞金而言,这种价值体现在它对红牛不可替代的支持上;对红牛而言,奥瑞金的供应能力直接决定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但共生关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更像是一根绷紧的钢索,稍有偏差便可能失衡。2019年,红牛中国市场经历了内部分裂,泰国天丝集团与华彬集团的争夺战一度让整个品牌陷入混乱。对奥瑞金而言,这场争端犹如一场大地震,因为红牛占据其订单的核心地位。一旦红牛市场失控,奥瑞金的命运也将岌岌可危。

面对这种风险,奥瑞金开始主动调整战略。它不仅继续深耕红牛这一主力客户,还努力扩展业务,将东鹏特饮、王老吉等品牌纳入自己的客户名单。这种战略转型背后透露出一条深刻的商业逻辑:在共生关系中,确保对单一客户的依赖不至于让自己丧失生存能力。

就像一棵藤蔓植物,不能将所有的根系扎向同一棵树干。奥瑞金的多元化策略,使得它能够在红牛以外找到新的营收增长点。2024年,其对红牛的依赖度已从过去的80%以上下降到不到60%。这意味着,即使红牛市场波动,奥瑞金依然有足够的底气应对挑战。

成功的共生关系,往往是从寄生到互利,再到适度分离的过程。这种演变,不仅是为了避免依赖带来的脆弱性,更是为了在长期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奥瑞金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实际上扮演了“护城河”的角色。饮料行业对包装质量的要求极高,一旦出现罐装问题,品牌声誉将遭受毁灭性打击。奥瑞金通过稳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成为这些品牌不可或缺的伙伴。就像手机行业中的台积电,没有它们,前端的产品创新就难以顺利落地。

奥瑞金与红牛的关系也提醒我们,成功企业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默默支撑的供应商。消费者可能只知道红牛的口感和品牌,但不了解每一罐饮料的背后,都有一个高质量的金属罐在“托底”。这种“幕后英雄”的角色,决定了它虽不为人知,却不可或缺。

在商业世界中,共生逻辑并非罕见。微软与英特尔构成了个人电脑行业的“双核驱动”,波音与GE航空引擎共同奠定了航空市场的基础。但奥瑞金的案例更具特殊意义,因为它从供应链的“底层”出发,通过与品牌的深度协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共生关系能够长久存在?这是因为它满足了两个核心需求:一是稳定性,二是成长性。稳定性让双方能够在合作中获得确定性的收益,而成长性则让这种合作能够不断进化,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共生不是单纯的合作关系,而是一种深度绑定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任何一方的失败都可能影响另一方的存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奥瑞金不惜投入巨资收购中粮包装: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对上下游资源的控制力,从而降低自身在共生关系中的风险。

奥瑞金与红牛的关系,其实是饮料行业供应链生态的一种缩影。每一罐饮料的诞生,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包装的生产,再到最终的市场销售,背后都是一次多方协作的结果。而在这场协作中,谁能抓住关键节点,谁就能成为这条链条上最大的赢家。

共生的本质在于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衡点,而这种平衡点,恰恰是商业世界中最难以把握的精髓。


03

超越创业:从机会到长期主义

奥瑞金已经是一家百亿规模的金属包装企业,2024年的营收突破108亿元。尽管外界习惯将它的成功归因于与红牛的合作,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始。如果没有更深远的视野和布局,它很可能成为一个高光转瞬即逝的“幸运儿”。奥瑞金的真正胜利,不是依赖某一个客户或市场,而是通过长期主义的视角,把企业从抓住机会的“工具”升级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饮料行业的竞争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根据2023年的数据,全球功能饮料市场规模增长至2210亿美元,年增速达8.1%。其中,中国市场的贡献尤为显著,占比接近20%。但与此同时,行业玩家的涌入也让竞争日益白热化。从老牌的红牛到新兴的元气森林,功能饮料的战场早已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供应链、渠道和品牌的全面较量成为决胜关键。

在这样的环境下,奥瑞金并未止步于为饮料企业提供包装,而是向更深层次的战略目标迈进。2023年底,它完成了对中粮包装的并购,这不仅使其业务规模翻倍,还让它在金属包装的上下游整合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这种布局并非单纯的扩张,而是一次针对行业未来的主动调整。金属包装行业正在迎来环保压力和技术升级的双重挑战。以往主要依赖铝材的生产模式,正在向更轻量化、更环保的方向转型。为了应对这些趋势,奥瑞金将并购中粮包装视为获取资源、技术和市场的一种手段,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

长期主义的核心,不是做大,而是做深。这意味着奥瑞金并不仅仅关注眼前的客户和订单,而是在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如果把行业竞争比作一场马拉松,很多企业的策略更像是“冲刺”。它们习惯于抓住短期机会,通过低价、补贴或者快速扩张的方式抢占市场份额。但这种做法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当跑道变长,耐力比速度更重要。奥瑞金选择的路径,显然不是成为最快的短跑选手,而是打造更强的耐力。

一个例子是它在研发方面的投入。2023年,奥瑞金的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例超过5%,在整个金属包装行业中属于较高水平。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环保材料的开发、新型生产技术的引入以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升级。比如,针对目前热门的功能饮料市场,奥瑞金研发了一种更加轻量化的包装罐,不仅减少了生产成本,还大幅降低了运输中的碳排放。

这种技术上的领先,不仅让奥瑞金在客户中建立了更高的信誉,也使它在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中占据了更高的议价权。换句话说,它的竞争力已经从单纯的“制造”升级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赋能”。

赋能,是企业超越机会主义的标志。当一个企业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为客户的成功创造条件,它就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更深的护城河。

长期主义不仅体现在技术和市场策略上,也贯穿于奥瑞金的管理哲学。从关玉香退休创业时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数千名员工的上市公司,奥瑞金始终秉持着对“人”的重视。这个“人”,不仅指企业的员工,也包括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比如,在与中小客户的合作中,奥瑞金通过灵活的支付政策和共享的研发资源,帮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种“共生文化”的延续,让奥瑞金在行业中的口碑远超一般的制造企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奥瑞金并没有追求“多元化”来分散风险。相反,它选择深耕金属包装这一单一领域,不断在细分市场中扩大影响力。这种策略与许多在多领域分散投资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专注,是长期主义的另一面。只有在一个领域内足够深耕,才能积累起别人无法轻易复制的优势。奥瑞金通过在金属包装领域的持续投入,建立起了跨越多市场周期的生存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奥瑞金的故事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逻辑:成功不是一场终点明确的比赛,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进化。无论是技术、市场还是管理模式,都在不断变化。那些能够在变化中找到方向的企业,才能真正走得长远。

长期主义的本质在于,把短期的成败视为试验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就像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调整根系的方向,以适应土壤和环境的变化。奥瑞金的成功,正是这种动态适应能力的体现。

从抢占红牛到并购中粮包装,从技术研发到文化建设,奥瑞金一步步地完成了从工具到系统的蜕变。这种蜕变背后,是对未来的深刻洞察和不懈的行动。它提醒我们,企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眼前的数字,而在于它为未来做好了多少准备。

往期精彩回顾
一台打印机背后的全球技术隐秘战场
个人养老金大变革---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总觉得是人不行?90%的老板都犯过的错误

鹤总第一性商业
十年深耕第一性原理,商业战略增长辅导专家,九鸣咨询创始人/和君咨询合伙人,咨询案例入选中欧商学院教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资深投资人及10亿估值实战企业创始人,愿景:让更多人能够具备一眼洞悉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