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被当反面教材的诺基亚年利润200亿!

文摘   2025-01-03 13:53   广东  

0

曾经的王者,如今的隐形冠军

诺基亚,这个名字早已被许多人封存在记忆的角落里。你可能还记得那些能砸核桃、掉进水里捞起来还能用的诺基亚手机。翻开1999年的销售榜单,那款诺基亚3210卖出了1.6亿台,几乎是“人手一部”的存在。而2003年推出的诺基亚1100更是全球销量之冠,高达2.5亿台至今仍稳居全球销量最多的手机宝座。

巅峰时期的诺基亚有多辉煌?在2000年,它为芬兰贡献了21%的出口额,市值一度突破2030亿欧元,甚至超过芬兰全国公司利润的总和。如果以国家比喻公司,诺基亚无疑是“国之重器”。

然而,一切在2007年戛然而止。苹果带着初代iPhone横空出世,将整个手机行业掀了个底朝天。诺基亚依旧沉浸在功能机的荣耀中,错失了智能手机时代最重要的船票。2013年,诺基亚不得不将手机业务卖给微软,黯然退出战场。至此,诺基亚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怀旧符号。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前段时间,一条裁员新闻悄然登上热搜:**诺基亚将在大中华区裁减2000名员工,占总员工数的五分之一。**网友们的反应耐人寻味——“诺基亚还没倒闭?”

是的,诺基亚不仅活着,而且活得相当滋润。根据其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诺基亚的净销售额达到43.3亿欧元(约333.2亿元人民币),全年预计营业利润将达到23亿至29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23.2亿元。换句话说,这家“消失”的公司,一年竟然还能赚回200多个亿

这是不是刷新了你对诺基亚的认知?曾经那个全球手机霸主,怎么就突然成了隐形的通信巨头?更令人好奇的是,它究竟靠什么赚钱?又为什么很多人完全没有察觉到它的存在?

诺基亚的故事,是一部典型的“企业重生”传奇。而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商业策略。这种策略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模仿。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诺基亚这场“消失之后的狂欢”,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在喧嚣之外赚得盆满钵满的。


02

转型背后的商业逻辑:弃手机,押注基础设施

曾经的诺基亚像是科技界的“帝国战舰”,在功能机时代一骑绝尘,却在智能手机革命中搁浅在沙滩上。然而,那些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往往不是靠单一产品,而是靠对底层商业逻辑的掌控力。

卖掉手机业务那一年,诺基亚就像是把皇冠上的宝石拱手送人,但没人注意到,它留下的王座,依然稳固。

2013年,诺基亚以54亿欧元的价格,将手机业务卖给了微软。这一交易背后,有人惋惜,有人痛骂,但诺基亚自己很清楚,这笔交易远不只是“断臂求生”。同年,诺基亚斥资166亿美元收购了阿尔卡特朗讯。至此,诺基亚完全转型为通信设备提供商,将资源全力投向基站、光纤和网络基础设施。

外界以为诺基亚是在清仓大甩卖,实际上,它换了一个更值钱的“游戏币”。

转型之后的诺基亚悄无声息地攀上了通信设备市场的顶峰,与华为、爱立信组成了全球三大通信巨头。到了2024年,诺基亚在全球5G市场的份额已超过20%。仅在第三季度,诺基亚的光纤网络和5G设备销售收入便达到43.3亿欧元(约333.2亿元人民币),全年利润预计将突破29亿欧元(约223.2亿元人民币)。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一场从“消费端”到“供应端”的战略大挪移。

手机是终端,通信设备是基础设施。当手机市场变得红海血战,基础设施反而成了新的“利润黑洞”。

基础设施的魅力在于稳定且垄断性强。5G基站、光纤网络、核心路由设备,这些东西并不像手机一样,每年要换代拼参数。它们的技术周期更长,利润回报更厚实。更重要的是,买得起这些设备的客户不是消费者,而是运营商、政府和大型企业。换句话说,这个市场的玩家少,议价能力却极强。

**诺基亚押注通信设备,等于转身做起了“卖铲人”。**智能手机时代,苹果、三星在金矿里挖金子,诺基亚则选择卖给他们铲子和铁锹。无论谁淘到黄金,诺基亚都能坐地分利。

阿尔卡特朗讯的并购,是诺基亚这盘大棋的关键一步。阿尔卡特朗讯的专利库和核心技术,涵盖了从光纤到IP路由器的全链条通信技术,这意味着诺基亚在全球的电信市场上,直接获得了“一张入场券”。

但诺基亚真正聪明的地方在于,它从不依赖一张牌打天下。

除了硬件设备,诺基亚在专利授权业务上的收入同样令人咋舌。截至2024年,诺基亚的通信专利组合已达2万余项,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的无线通信标准。

**换句话说,无论你用的是苹果、华为还是三星的手机,背后都可能藏着诺基亚的一项专利。**每当这些公司销售一部手机,诺基亚都能收取一定比例的专利费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躺赚玩家”。

2023年,诺基亚的专利授权业务为公司带来了**超过15亿欧元(约112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几乎不需要额外成本,完全属于“纯利”性质。

苹果在卖手机,诺基亚在收“过路费”。

从出售终端到掌控底层技术,诺基亚的战略转型正是一次“供应链逆袭”。手机可以被更换,基站不能;消费者可以换品牌,运营商换核心设备的成本却是天价。这也是诺基亚在衰退期反而活得更滋润的根本原因。

裁员,这个常人眼中“企业危机”的信号,在诺基亚这里反而成了一种主动“瘦身”。

2024年,诺基亚宣布在大中华区裁员2000人,约占地区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许多人震惊于诺基亚的“大动作”,但实际上,这背后反映的,是诺基亚对组织结构的持续优化。

诺基亚知道,通信设备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人多,而是技术领先和成本控制。

随着5G逐渐进入成熟期,通信设备商开始面临价格战的压力,裁员和精简是企业保持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诺基亚裁员的背后,是一次有计划的“成本手术”。

在过去五年中,诺基亚通过削减人力成本和自动化设备投资,成功将生产成本降低了12%,而全球市场份额反而稳步上升。

裁员不是危机,而是更高效的运营方式。真正的危机,是那些看起来一切正常,却早已失去创新能力的公司。

诺基亚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远不在于单一产品的成败,而在于对底层市场规律的洞察和对资源的重新分配。

手机业务输掉了,但诺基亚并不在意。它在新的战场里,赢得了更多。


03

抓住产业底层红利:诺基亚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生存法则

如果诺基亚的转型是一场棋局,那它下的每一步都极具耐心和算计。真正的高手,总是先布局别人看不懂的棋。

2023年,全球5G网络市场进入加速阶段。根据诺基亚第三季度财报,其网络基础设施部门的收入达到25亿欧元(约19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部分品牌手机销量暴跌20%-30%。

一个是增长稳定的“通信底盘”,一个是竞争惨烈的“终端血海”。诺基亚选择押注基建,而不是站在终端拼输赢。

这是一次对产业底层红利的精准捕捉。5G、数据中心、光纤网络——这些领域不像消费电子那样依赖潮流,更像一座座钢筋混凝土的桥梁,只要城市还在,桥就必须存在。

2023年,诺基亚在全球市场部署了超过10万座5G基站,为运营商提供大规模核心网络服务。在中东和北欧市场,诺基亚的5G市场份额更是超过30%,成为该地区主要的设备供应商。

通信基建的周期,远比手机长得多。一个基站可能用8-10年才需要全面更换,而手机一年就换代两次。

这是一场耐力赛,不是短跑比拼。

诺基亚的成功,源自于对“耐用市场”的深刻理解。手机是快消品,通信设备是工业品。快消品要的是潮流和爆款,工业品要的是稳定和安全。

换句话说,机是流水的兵,基站是铁打的营盘。

在华为、爱立信两大巨头的夹缝中,诺基亚依靠这种长期主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缝隙市场。尽管全球市场份额稍逊,但诺基亚凭借更灵活的价格策略,成功在南美、东南亚和非洲市场拓展了大量客户群体。

有趣的是,诺基亚在5G之外,开始向光纤和数据中心设备领域持续发力。2024年初,诺基亚光纤网络设备销售额达到8.5亿欧元(约6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这是一个大部分消费者几乎感知不到的市场,却构成了诺基亚利润的关键来源。

通信设备像地下水管,肉眼看不到,但每家每户都离不开。

手机行业是一片红海,通信基建是一片“灰色地带”。在大家争着下海捕鱼时,诺基亚则选择开着挖掘机深挖地下管道。

与其拼抢蛋糕,不如卖做蛋糕的炉子。

光纤设备、5G基站、网络路由器,这些设备构建了数字世界的“地下城堡”。诺基亚守在城堡的入口,每一个进入这片领域的运营商和政府,都会付出相应的通行费。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诺基亚逐渐减少了在手机相关专利上的投入,将更多研发预算倾斜至网络自动化和数据中心优化技术上。2023年,诺基亚在光网络和IP路由器领域的研发投入增长18%,达到22亿欧元,反观移动设备专利授权业务增长不足4%

这是一场资本流向的重塑,技术逐步偏向更具确定性的产业赛道。

真正的企业家,不只研究市场需求,更研究需求背后的市场规律。

诺基亚比很多公司更清楚,通信设备市场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赛道,玩家少、市场大、利润厚,而这恰恰与消费者电子市场截然相反。

在这个领域,诺基亚找到了一种最稳定的商业模式——做“隐形支柱”。它不追逐爆款,不跟风潮流,而是安安静静地在通信市场内部构建自己的“基础设施帝国”。

当苹果在舞台中央跳舞时,诺基亚是背后的舞台搭建者。没有诺基亚的灯光设备,苹果也无法开场。

2023年全球最大的5G建设项目——沙特阿拉伯沙漠光纤计划,背后供应商正是诺基亚。通过部署超过5000公里的光纤网络,诺基亚在沙特市场一举拿下8亿欧元的大单。

表面看,诺基亚远离了消费者市场,但实际它深入到了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从5G基站到光纤网络,再到数据中心设备,诺基亚的产业链正在不断向下扎根,逐渐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基础设施护城河。

这个护城河,像一座看不见的堡垒,为诺基亚源源不断地输送利润和现金流。

这是诺基亚真正的护身符。它不在台前争抢,而是在幕后“收租”。

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诺基亚始终稳如磐石。消费者感知不到它,但它无处不在。


04

真正伟大的企业,输掉的是市场,赢得的是未来

诺基亚曾两次置身市场悬崖边缘,但两次都稳稳地退了回来。第一次是错失智能手机革命,第二次是2024年宣布全球裁员14000人,其中大中华区裁员2000人

市场解读这是“困兽之斗”,但诺基亚对外的表态却冷静得令人意外:“我们在重组,我们在瘦身。”

在许多人眼里,裁员意味着危机。对于诺基亚,这只是例行体检,必要时割掉脂肪,保持核心肌肉健康有力。

2024年,诺基亚在全球的员工人数下降到78000人,相比2020年减少了近12%,但营业利润却稳定在23亿欧元至29亿欧元之间。

诺基亚做的不是自救,而是自我优化。

把诺基亚比作一艘航行在大西洋的货轮,这艘船承载的不只是货物,还有无数隐形的通信数据。面对市场风浪,它选择卸掉多余的甲板,集中动力推动船体前行。

企业生存最大的陷阱是“无效繁荣”。当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容易膨胀组织,堆积业务,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而诺基亚选择主动放手。

华为、爱立信都在扩张,诺基亚反其道而行,把组织压缩到更精悍的状态。

轻装上阵的公司,才能穿越周期,走得更远。

诺基亚裁员背后隐藏着一条简单逻辑:在技术稳定期,冗余的人员结构只会增加运营成本,而不会带来边际利润的提升。

诺基亚不是做大,而是做深。

一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4年,诺基亚用于研发的资金达到42亿欧元,占总营收的1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每赚10块钱,诺基亚有1.7块是投入到未来技术里,而不是短期业绩里。

与其抢市场份额,不如抢技术高地。

诺基亚在通信市场的打法,很像一只猎豹。平时保持低调,但一旦机会出现,它会在瞬间爆发,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换取最大的市场份额。

2024年,诺基亚在印度市场新增5G订单,拿下超过30%的市场份额,成为仅次于华为的第二大供应商。这场投标中,诺基亚的竞标团队规模只有华为的一半,但最终赢得的合同金额却相差无几。

诺基亚用一场“以小博大”的战役,证明了裁员和效率提升的成果。

放弃大规模扩张,不代表失去市场,而是选择在关键战役中集中火力。

伟大的公司,并不是靠体量取胜,而是靠选择取胜。

裁员只是表象,诺基亚的真正战略在于优化利润结构,削减冗余,把更多资源转移到利润最厚的市场。

如果把企业比作森林,诺基亚不是疯狂种树,而是挑最粗壮的树培育,把瘦弱的小树砍掉。

这样的森林,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密集,但每一棵树都更高、更强壮。

2024年,诺基亚在北美地区的市场份额反超爱立信,一举达到28%。而爱立信同期裁员规模比诺基亚少了30%,但市场份额却下降了4%

对企业而言,真正的竞争不是看谁拥有更多资源,而是看谁能把资源用得更有效率。

诺基亚的盈利模式,正逐渐演变成一种“隐形增长”的逻辑。市场份额没有爆炸性增长,甚至营收也趋于稳定,但利润却持续攀升。

这就是资本市场最喜欢的公司类型:低调、稳健、持续创造现金流。

2024年,诺基亚的市值回升到400亿欧元,虽然距离巅峰时期的2030亿欧元还有不小差距,但资本市场对其未来表现抱有极高预期。

投资人相信,诺基亚不是一时之兴,而是能够长期创造利润的企业。

市场失利不会摧毁诺基亚,裁员也不会削弱诺基亚,真正让诺基亚生存下来的,是它对未来的执着投资。

企业不会永远站在浪尖之上,但只要掌握底层商业逻辑,就能在浪潮退去后依然屹立不倒。

诺基亚裁员的动作,正是这种逻辑最好的体现。

这家公司不是因为失败而裁员,而是因为它已经看到了下一个增长点。

技术、市场、组织,诺基亚已经准备好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领先。


往期精彩回顾
给耐克代工20年,却凭什么反超耐克?
一流的管理者,都懂得透明的力量
“IP第一人”的炼成之路:每天只睡5小时,年赚10亿

鹤总第一性商业
十年深耕第一性原理,商业战略增长辅导专家,九鸣咨询创始人/和君咨询合伙人,咨询案例入选中欧商学院教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资深投资人及10亿估值实战企业创始人,愿景:让更多人能够具备一眼洞悉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