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接近尾声,中国电影市场正经历着一场“瘦身运动”。截至目前,全国电影总票房定格在410亿,比去年同期少了整整139亿。少了139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两部《长津湖》或四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于刚刚走出疫情阴影、期待强势反弹的电影市场而言,这是一道不小的坎。
但有趣的是,在整体萎靡的背景下,女性题材电影却悄然走红,成为市场中难得的“增量”。贾玲凭借《热辣滚烫》一举拿下34.61亿票房,稳坐年度冠军宝座,甚至远远甩开了紧随其后的几部大片。2024年春节档,影院里不再是男性英雄独挑大梁,反而是一个为瘦身减重100斤的女性角色点燃了市场。
这仅仅是开始。3月,《灿烂的她》用祖孙救赎的温情打动了观众,尽管口碑两极分化,票房却顺利破亿。到了9月,《出走的决心》带着真人真事改编的情感力量,在中秋档斩获1.24亿票房,豆瓣评分高达9.0。此后,吴君如主演的《我谈的那场恋爱》、杨圆圆的纪录片《女人世界》接连上映,尽管票房不高,但在社交媒体上刷足了存在感,女性题材电影成了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这与几年前“男性荷尔蒙大片”霸屏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时,票房榜单上满是动作片、战争片与科幻片,女性题材电影则更多地被边缘化,难以走进主流视野。然而,如今的市场已悄然生变。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热辣滚烫》的观众群体中,女性观众占比高达76.9%。一大批女性走进影院,不再只是陪同男性观影,而是主动为讲述“自己故事”的电影买单。
但问题来了——女性电影热闹归热闹,市场仍在缩水。除了《热辣滚烫》独挑大梁,其他女性题材电影的票房普遍不高,甚至存在口碑与票房严重倒挂的现象。以《女人世界》为例,这部豆瓣评分8.4的纪录片,票房却只有区区164.2万。为什么女性观众越来越多,女性电影越来越火,但票房数字却没能“涨起来”?
一边是女性电影的蓬勃之势,一边是票房的“掉秤”现实。这场“瘦身”究竟只是市场周期性波动,还是女性电影崛起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答案或许并不复杂。
01
女性电影的崛起:从贾玲到吴君如,市场呼声渐高
2024年,电影市场像是一块掉了磕子的玉,虽不完美,但仍在某个角度熠熠生辉。410亿票房看似难以企及昔日549亿的高峰,却让女性题材电影的光芒在萧条中显得格外耀眼。
《热辣滚烫》成了那个破局者。34.61亿的票房让贾玲的名字再次被写进了电影史。这个成绩不仅超过了许多“男性主角”挑大梁的大片,还顺利将贾玲送上2024年票房榜的冠军宝座,成为“女性叙事”在商业电影中的一大标杆。
女性题材电影似乎找到了打开市场的钥匙。
不仅仅是贾玲,3月上映的《灿烂的她》也留下了印记。惠英红和刘浩存的祖孙救赎故事在观众中掀起小小的波澜,尽管豆瓣口碑不佳,但票房勉强突破1亿。到了9月,《出走的决心》上映,这部讲述50岁女性勇敢离开家庭独自旅行的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0,票房稳稳斩获1.24亿,成为一匹“冷静但锋利”的黑马。
这些作品里,有人瘦身100斤,有人开车出走,有人迎来暮年的舞台绽放,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她”。
然而,市场并非总是慷慨。
纪录片《女人世界》评分8.4,票房却尴尬地止步于164.2万。吴君如主演的《我谈的那场恋爱》收获了一片好评,但最终只拿到662万票房,未能像预期那样“出圈”。这些作品就像一颗颗尚未完全打磨的珍珠,光泽隐隐,却未能反射到更多观众眼中。
女性电影的崛起,是市场的勇敢试探,但并不等于市场规则已经完全改变。
想象一片森林,女性题材电影正是那颗破土而出的嫩芽。可即便阳光普照,它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概率,远比人们想象得更低。
市场上,超过70%的观众为女性,这个数字似乎已经证明了女性观众的巨大潜力。然而,在现实面前,观众的力量有时像轻飘飘的羽毛,很容易被票房这把“铁尺”压得毫无反抗之力。
票房反映的不是观众数量,而是资本对项目的态度。资本更像是坐在塔顶的风向标,观众的喝彩和掌声能传到塔底,却未必改变塔顶的方向。
这解释了为什么2024年女性电影迎来了空前的热度,但只有《热辣滚烫》这样具备强烈市场卖点的作品能够突出重围。贾玲100斤的瘦身不仅是电影宣传的核心,更像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观众愿意为此买单,资本自然愿意继续下注。
然而,大多数女性题材电影没有这样的“噱头”。
《女人世界》的舞台上,七八十岁的女性在银幕上翩翩起舞,可惜舞步再优雅,也很难换来黄金时段的排片。资本的尺子从不量情怀,只衡量回报。
女性电影的崛起,是观众需求的体现,但市场规律和资本规则并未完全放下对这一题材的防备心。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女性电影的叙事仍未摆脱单一路径。贾玲的减肥、自我成长、家庭关系、女性觉醒……这些叙事在当下大行其道,但反观男性题材,已经跨越了类型限制,从科幻到悬疑,从动作到犯罪,无所不包。
这不是观众不买账,而是市场给出的菜单本就单调。
观众买票入场,渴望体验不同的“菜色”,可女性题材电影的选择却少得可怜。这直接导致了“饥渴消费”,只要有一部稍微优质的女性电影出现,观众便趋之若鹜。但如果这种供给不足的状态持续,市场迟早会陷入瓶颈。
这也是《热辣滚烫》能够“一枝独秀”的关键。在市场供给稀缺的背景下,任何一部爆款女性电影都容易垄断票房,而其他作品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女性题材电影并非天生弱势,真正的弱点在于它仍处于单点爆破阶段,尚未形成足够多的阵列式冲击。
而这种供给端的乏力,恰恰源于行业内部的性别不平衡。
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电影市场中,女性导演的数量不足10%。这个数字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如果讲述女性故事的电影,依然掌握在男性导演的手中,女性题材电影的发展势必受到限制。
从《热辣滚烫》到《灿烂的她》,再到《女人世界》,这些电影的成功揭示了市场的潜力,也暴露了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失衡。
女性电影想要真正崛起,必须打破的不仅仅是票房困境,更是创作者结构的桎梏。
02
女性电影的困境:票房之外的隐形壁垒
2024年的电影市场像一个失衡的天平,一端是女性电影票房不断飙升的个例,另一端却是整体市场票房的“缩水式”滑坡。
《热辣滚烫》一骑绝尘,34.61亿票房坐稳年度冠军。但放眼整个市场,410亿的年票房较去年锐减139亿,仿佛市场自己也“瘦了100斤”。
如果说贾玲瘦身靠的是毅力和自律,电影市场的“瘦身”则更像是资本的谨慎收缩。
贾玲的成功具有示范效应,但复制难度极高。纵观2024年,《灿烂的她》《出走的决心》《女人世界》等女性电影,虽有不俗口碑,却普遍难以迈过票房“天花板”。《灿烂的她》票房刚过1亿,《出走的决心》1.24亿,吴君如的《我谈的那场恋爱》更是仅收662万。女性电影一边是观众的热烈讨论,一边是现实的冷清结算。
为什么女性电影总在叫好不叫座之间徘徊?
市场看似开了扇窗,实际上门依然紧闭。
女性电影票房天花板低,原因并不复杂。
这是一场资本与需求的“捉迷藏”。观众需求正在迅速膨胀,然而资本的步伐却始终犹疑。
女性题材电影市场就像一场“自助餐局”,观众饥肠辘辘,急需新鲜菜品,可资本端只敢往餐桌上放一道菜。《热辣滚烫》成了“主菜”,剩下的只能是小点心和甜品,撑不起票房的大盘子。
观众的胃口早已打开,但供给端依旧单薄。
现实残酷,资本选择女性题材,往往看重“故事之外的故事”。贾玲的100斤瘦身,是电影宣传的“黄金广告位”,她不仅卖的是电影,更卖的是个人蜕变的传奇故事。《出走的决心》有苏敏阿姨真实出走的现实背景,《灿烂的她》借祖孙情触及情感共鸣,但这样的案例毕竟有限。
女性电影票房难以持续突破,根源在于故事之外的“卖点”始终匮乏。
资本需要能迅速破圈的题材,但女性电影的市场环境并未成长到能批量生产爆款的阶段。
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女性电影的题材想象力仍处在初级阶段。
当前女性电影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成长与家庭。这就像打开一本厚重的书,翻来覆去都是“自我成长”和“亲情羁绊”这两个章节,叙事模式趋于单一。
成长无非是主角从迷茫走向清醒,家庭故事里总是藏着爱与和解。这样的故事,观众看一两次会感动,三五次便失去了新鲜感。
题材的重复导致情感阈值逐渐被稀释。观众不是不支持女性电影,而是逐渐失去了“再来一次”的冲动。
市场对于女性题材电影的接受度,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宽容。
一部女性电影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现象”属性,很难在市场掀起波澜。贾玲靠瘦身成了话题中心,《女人世界》舞台上的老年女性舞者却未能赢得资本青睐。票房不会主动向小众议题倾斜,市场只为容易制造共鸣的现象买单。
在资本眼中,女性题材电影的市场潜力,更像是一片尚未开发完全的“温带雨林”。那里藏着无数未知物种,但开发难度巨大,投资人宁愿在熟悉的“男性动作大片”森林里继续砍伐,也不愿深入探索。
这种“市场保守主义”在女性题材电影领域尤为明显。
贾玲打开了一道口子,但更多女性导演却止步于门外。
资本的怀疑是女性电影发展的隐形壁垒。
《女人世界》164.2万票房,犹如一面镜子,反射出市场的真实模样。故事讲得好,但叫座难。女性电影被卡在一条窄路上,资本有心推动,却始终找不到合理的路径和方式。
女性题材电影仍处于“小心试探”的阶段,市场只愿意为确定性买单,而不愿承担风险。
这种现象背后,有一种微妙的市场心理——女性题材电影被资本贴上“风险标签”,而男性题材电影则享受“无限宽容”。
即使是一部平庸的男性电影,只要题材过关,总能获得大规模排片。而女性电影往往需要拿到近乎完美的口碑,才有可能被市场看到。
这种“双标”现象在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024年,《热辣滚烫》拿下春节档头把交椅,但其他女性题材电影的排片率普遍不足10%。即便上映,也多是非黄金时段,竞争环境本就不公平。
女性题材电影的市场空间,不是由观众需求决定,而是由资本的保守主义塑造。
观众在影院排队,等来的却总是同一类型的男性电影。女性电影在市场上的位置,仍停留在观众“偶然遇见”而非“主动选择”的阶段。
女性电影市场的崛起,不能只靠观众的支持,更需要资本端的信任和投入。
突破票房天花板,女性题材电影需要在类型、叙事和市场策略上进行全方位创新。真正的“丰收年”,不是贾玲一枝独秀,而是女性题材电影能批量出圈,形成持续的市场冲击力。
03
市场与文化的对峙:女性电影为何依旧“瘦弱”?
202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女性题材电影看似昂首挺胸,实则依然显得单薄。
《热辣滚烫》独占鳌头,34.61亿票房是强心剂,也是幻象。向下看,除去贾玲的奇迹,《灿烂的她》票房1亿,《出走的决心》1.24亿,再往下,便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原。《女人世界》在豆瓣上有8.4的高分,却只收获164.2万票房,像是在千人合唱中独自清唱,声音绵长但微弱。
这是文化的困境,也是市场的写照。
女性题材电影和市场的关系,像是一个正在生长的孩子,父母想让他长高,却又怕给他补钙过量。观众已经准备好走进影院,但资本依旧端着放大镜,在女性电影的每个环节上反复确认,深怕它摔倒。
市场为何对女性题材如此审慎?
因为女性电影在资本的规则体系中,始终是个“异类”。
传统电影市场,有着一套潜在的“叙事惯性”。动作片、战争片、悬疑片是“刚需”,爱情片、喜剧片是“配菜”,而女性题材电影往往被归类为“自助沙拉”,观众愿意品尝,却不一定会把它当正餐。
市场规则下,女性电影像是场外的棋子,观众能买票观看,但资本更愿意下注那些经过多次验证的类型片。
女性电影陷入一种隐形的不对称竞争中。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猫眼专业版显示,2024年春节档期间,《热辣滚烫》首日排片率37.8%,但同期上映的某男性题材战争片,即便口碑平平,排片率也达到32%。电影市场似乎默认男性题材电影哪怕口碑不佳,也值得大面积试探,而女性题材电影哪怕极具市场潜力,也需要通过逐步上调排片率来“试水”。
女性电影在市场中始终背负着更高的“证明成本”。
哪怕是贾玲,也要靠瘦身100斤这种极端行为,才能让电影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和商业信任。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女性题材电影和市场的拉锯,背后是文化视角的单一。
过去十年,中国电影市场对男性故事的探索已经相当丰富,战争、职场、科幻、冒险……类型片层出不穷。而女性题材电影的叙事领域却像一条被反复践踏的小路,走来走去都是“成长-治愈-和解”这条线。
2024年的《出走的决心》,讲述50岁的苏敏阿姨自驾游离家故事。去年上映的《妈妈!》则是聚焦母女关系。2022年的《我的姐姐》亦是家庭关系的另一种变奏。
女性题材电影的故事,像一张纸折成千鹤,无论怎么折,仍是一张纸,二维的,没有更多维度可以延展。
市场并非看不见,但资本的视角惯性使其更容易投入那些更具爆发性的题材。
观众的热情,也因此被消耗在单调的叙事中。
女性电影不是不能卖座,而是市场拒绝更多可能性。
真正的突破,在于题材边界的扩展。
女性电影不应只停留在情感与家庭层面,女性可以是冒险者,可以是拯救者,也可以是罪犯、英雄和科学家。市场需要的不是另一个“贾玲的成长故事”,而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女性科幻片、一部足以掀起舆论的女性犯罪片,甚至是一部没有任何标签的女性职业片。
题材限制,是女性电影难以真正崛起的关键障碍。
在男性题材电影中,观众对失败和冒险有着更高的宽容度。可一部女性电影只要票房不及预期,便会被贴上“市场不认可”的标签,拖累整个类型片的发展。
文化深处,这种差异无处不在。
男性题材电影被看作是一场“必然的战斗”,而女性题材电影则像是一种“小概率事件”。资本对前者充满耐心,对后者却充满怀疑。
市场天平的失衡,源于文化视角的偏差。
打破这种偏差,需要市场愿意在女性电影中承受风险,而非只看短期收益。
2024年的电影市场,女性观众已占70%,这一数字本该驱动更广泛的女性电影生产,但实际情况却是,女性电影仍在等候资本的进一步试探。
市场在说:“我们需要更多像《热辣滚烫》一样的成功。”
但真正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供给,《热辣滚烫》只能是孤例,难以构建完整的市场逻辑。
女性题材电影的崛起,必须打破市场的“精细化饥饿策略”,资本需要意识到,观众的需求并不会永远等待。
当供需矛盾到达顶点,女性观众或许会选择转向其他娱乐形式,而非继续等待影院里偶然出现的“女性光影”。
这将是市场真正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