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即将回归,全球竞争进入“系统级”

文摘   2025-01-19 08:00   广东  

2024年的美国政坛,黑天鹅再度振翅,飞回白宫上空。特朗普,这位被外界戏称为“川建国”的前总统,以一贯狂野不羁的姿态重返竞选舞台,让全球屏息以待。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他的每一步,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将是一场新的博弈,一场不仅牵动华盛顿政治风向,更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版图的风暴。

特朗普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就在上个月,他随意地在一次集会上抛出一句:“巴拿马运河是美国的,我要收回来。”这话一出,全球舆论哗然。还没等大家消化这句荒唐言论,他又在推特上补了一刀:“格陵兰岛应该是美国的,丹麦搞不定,我来搞定。”

这不是段子,而是特朗普真实的政治语言风格。他的话让丹麦外交部措手不及,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也尴尬地咧了咧嘴,毕竟特朗普还曾拍着特鲁多的肩膀,笑着说:“你可以当美国的第51个州州长。”

更令人瞠目的是,他并非随口一说,而是每次都伴随着真实的政策动向。在他口头宣称“美国优先”的第二天,美方对中国出口商品增加新一轮关税,科技公司被点名制裁,供应链战火再度燃起。毫无疑问,特朗普的回归,代表着一场更猛烈的全球竞速即将上演。

特朗普就像一位精明的赌徒,把整盘棋局当成一场交易。他主持的真人秀《飞黄腾达》中,有句著名台词:“你被炒鱿鱼了!”而如今,这句台词正频繁地在现实政治中上演。美国盟友们对他的态度复杂而谨慎,中国企业则加速调整步伐,避免在这场交易中沦为筹码。

特朗普真的不可预测吗?或许不然。回顾他过去的种种举措,我们发现,他其实一直在遵循一套固定规则:永不认错,进攻即防守,一切皆交易。他的策略简单粗暴,但又极具商业逻辑,直指全球利益分配的核心。

问题在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背后,究竟折射出美国怎样的内在焦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又将如何应对这场看似无序实则有章法的较量?

黑天鹅已经起飞,世界屏住呼吸。但所有人都在等待答案。


0

贸易战是表象,产业竞速才是主战场

2018年的贸易战是一场开胃小菜,真正的大餐现在才刚刚上桌。特朗普的关税战,起初被解读为一场关于进出口逆差的拉锯,但实际结果却是一场全球产业链的重塑狂潮。这场战争并没有结束,而是换了战场,进入了AI、芯片和新能源这些肉眼可见的未来竞争领域。

如今的中美博弈,关税清单早已不再是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全球供应链的竞速曲线。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长120%,稳居全球第一。比亚迪单月销量突破30万辆,直接把特斯拉逼到了产能升级的十字路口。同年,全球十大AI公司中,有三家来自中国,而在AI应用层面,中国的创新速度已经在实际场景中超越了美国。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到近30%,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简单却不容忽视的现实:中国正在以制造业为引擎,拉开与美国在产业链上的差距,而贸易战加速了这一进程。

当特朗普在贸易战初期敲响关税战鼓时,美国本土制造业还沉浸在全球分工的舒适区,仿佛相信世界会永远围绕着美元转动。中国则完全不同,彼时正值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关税的叠加迫使中国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自动化、智能制造和国产替代。结果就是,如今美国的许多制造业企业发现,即使他们愿意回流本土,供应链早已不再听从华盛顿的指挥棒。

一位来自硅谷的企业家曾这样形容:“在中国,你能看到整个产业链的血液像高速公路一样流动,而在美国,我们只能看到几个孤零零的工厂。”

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的专栏文章中,曾直言:“美国如果继续沉浸在政治游戏中,而非加快产业链重构,将很快失去全球制造和创新的主导权。”

不仅如此,2023年马斯克在访华期间高调宣布:“特斯拉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在中国。”一句话戳穿了许多人的幻想,也为全球科技产业链指明了方向。

真正的竞争,早已从贸易清单的修修补补,升级为谁能在产业链上掌握更深的控制力和更完整的生态系统。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重大的全球霸主更替,几乎都伴随着制造业主导权的转移。从英国蒸汽机崛起,到美国凭借汽车工业成为超级大国,再到今天,中国正在用新能源和AI重新定义全球制造业的新标准。贸易战只是个开场铃,接下来的竞争将在更高维度展开。

很多人把特朗普的贸易战解读为一场保护主义的回潮,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是低估了这场博弈的深度。

贸易战实际上是一场错位竞争。美国用政治手段试图扭转经济趋势,而中国用产业升级去直面现实。

让我们回到特朗普随口一说的“巴拿马运河”事件。这并非笑话,而是一个信号。美国正在试图重新定义全球经济资源的归属权,但问题是,资源已经不再仅仅是石油、矿产,而是数据、算力和供应链主导能力。

拜登政府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特朗普时期的极端政策,但美国整体对中国的科技和产业链打压并未松懈。华为被制裁,芯片出口被严格限制,甚至连光刻机都成为博弈的棋子。然而,华为用麒麟芯片的亮相,直接打了所有质疑者一个响亮的耳光。

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中国的反制动作也从未停止。新能源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无人机市场份额占比超八成,这些领域的领先程度,已经不再是依靠价格优势,而是彻底掌握了从设计到量产的每一个环节。

马斯克在谈到中国制造业时曾打过一个比喻:“如果美国是一辆跑车,中国就是一列高速列车。跑车可以跑得快,但列车承载的体量和速度,决定了真正的胜负。”

中美竞争的核心,不再是谁打压谁,而是谁跑得更快。

美国还在思考如何通过关税筑起护城河时,中国已经建造了一座座供应链的高楼大厦。从贸易清单上的关税摩擦,到供应链上下游的竞速赛,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而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个敢于直面现实,并用产业链逻辑去推动自身成长的国家。


02

打压的尽头,是共存

特朗普掀起的贸易战像是一场巨大的浪潮,席卷全球,拍打着每一个经济体的岸线。然而,当潮水渐退,美国内部的声音开始分裂。有人依然站在岸边挥舞着“美国优先”的旗帜,而另一些人则已开始思考:这场较量,究竟应该通往哪里?

2023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写下了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他坦言,美国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如果继续无视中国的崛起,而试图以关税和制裁为手段遏制,中国只会变得更强。“遏制中国的时代结束了,共存的时代开始了。”

马斯克是这种“共存论”的最佳代言人。在他2023年访华行程中,他毫不避讳地表示:“在中国,我看到了制造业的未来。”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不仅是全球最具生产效率的工厂,更是特斯拉全球销量的顶梁柱。2024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突破190万辆,其中超40%来自中国市场。马斯克用行动告诉世界,美国顶尖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的制造能力和市场规模。

但并不是所有美国企业都能像特斯拉一样坦然面对这种依赖。波音公司在2023年因供应链问题导致大量订单延误,而中国商飞的C919则在同年完成首飞并投入运营。波音面对的是一个不再“唯美独尊”的市场,中国制造开始撬动全球航空领域的蛋糕。

压制的方向最终会转变成合作的路径,这是历史的必然。

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在半导体和汽车领域全面超越美国,引发了美国政府的激烈反应。然而,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议》非但没有压垮日本,反而让日本产业链更具韧性,推动其全球化进程。美国试图遏制的,往往是其无法彻底消灭的力量,最终只能选择接受并寻找共存之道。

现在的中国,就是当年的日本,但格局更大,产业链更完整。

华为便是这一逻辑下的产物。自2019年被美国全面制裁以来,华为依然稳步前行。2023年,华为Mate60系列手机横空出世,搭载国产麒麟芯片,打破了美国对高端芯片供应的垄断。数据显示,Mate60发布后,华为手机市场份额迅速回升至19.4%,一举反超苹果,重新夺回中国高端市场的头把交椅。

打压并未削弱华为,反而造就了更具韧性的国产产业链。

当你关上一扇门,另一扇门必然打开,市场从来都是由需求主导的,而非政治意愿。

苹果同样在这场大戏中成为典型的“共存派”。2023年,苹果CEO库克在上海的新店开业仪式上强调:“中国是苹果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没有中国,就没有今天的苹果。”尽管面对美国国内要求“苹果减少对中国依赖”的呼声,苹果在中国的生产比例仍高达50%以上。

原因很简单,苹果可以转移工厂,却无法复制中国成熟的产业链和技术工人群体。

中国的供应链之所以不可替代,源于它的复杂性和协同效应。深圳的华强北能在几小时内完成一个手机的组装,而美国,即使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复制这一效率。

打压,最终只能演变成合作,而合作才是市场规律中最稳固的法则。

2024年,美国前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在一场论坛上直言:“美国和中国正处于一场无休止的竞争中,但必须找到共同点。如果我们拒绝合作,最终损失的将是全球经济。”

同样的声音在欧洲也在回响。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访华期间表示:“我们需要中国,中国同样需要我们。面对全球性挑战,合作比竞争更能解决问题。”

共存并非示弱,而是力量平衡的自然结果。

从关税到制裁,再到芯片封锁,美国经历了贸易战的每一个阶段,却始终无法阻止中国经济的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GDP增长5.2%,远高于美国的2.1%。这一差距折射出的是美国在产业链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的现实。

所有的压制都有一个极限,而这个极限的彼岸,是合作。

面对全球化的产业竞速,没有人能独自站在山顶。中美之间或许会继续交锋,但彼此都清楚,最终的答案不是一方的彻底胜利,而是如何在博弈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打压是短期策略,共存才是长期规则。


0

真正的竞争,是如何拉开差距

马拉松最后一公里,比的是韧性,而非速度。在中美经济博弈中,差距的拉开往往不在开跑的阶段,而在持续的耐力和精细的节奏掌控上。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的出口量达到124万辆,同比增长1.2倍,比亚迪一骑绝尘,年度总销量超过300万辆。这一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榜上,前五名有三家来自中国。而美国,特斯拉依旧独占鳌头,但背后缺少新的追赶者。

新能源赛道上的竞争,逐渐显现出中国超车的轮廓。

不仅仅是汽车领域,中国在AI应用层面的发展速度同样令人瞩目。2023年,全球十大AI模型中,有四个来自中国。在AI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上,中国的智能工厂数量达到1.5万家,远超美国的4000家。AI驱动下的柔性制造系统已经成为中国工厂的标配,而美国制造业依然停留在自动化阶段。

特斯拉可以造出全球最具颠覆性的电动车,但它的工厂却选择设在上海。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中国的产业协同已经将“创新”嵌入到了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中。

差距的本质,在于生态的完整性,而非单点突破。

华为是这个生态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存在。2023年,华为全场景设备销量突破1亿台,在操作系统、芯片、终端、云计算等领域全面开花。尽管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但华为通过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实现了“非美化”的供应链闭环。

苹果可以在全球找到代工厂,但华为正在打造的是从矿产到成品的全产业链控制力。这种差距,不是资本可以短期弥补的。

波音的竞争对手,不再仅仅是空客,还有中国商飞的C919。2023年,C919首飞成功,并投入市场运营。波音在面对供应链问题时不断推迟交付,而C919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5年。

波音失去的,正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掌控力,而这正是中国企业不断积累优势的地方。

全球制造业的下一个风口,是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2024年,德国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中国企业参展数量达到580家,成为除东道主外最大的参展国。展会上,中国展示的不再是单个设备,而是完整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

真正的竞争,不是产品与产品的较量,而是系统与系统的博弈。

耐克可以在东南亚找到新的代工厂,但他们无法在东南亚复制中国鞋企那样的“超级工厂”模式。李宁的年收入已经突破700亿元,安踏的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攀升,这些品牌不仅在产品上超越耐克,更在供应链整合上领先一步。

差距的拉开,是在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全面进化中实现的。

中美竞争的核心,不再是谁能造出更好的产品,而是谁能构建更高效、更具韧性的产业体系。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全球工厂,更是全球产业链的整合者和定义者。

这种差距,是逐层递进的,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竞速赛,而决定最终胜负的,往往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2023年,美国对中国实施了更严格的芯片制裁,试图在半导体领域拉开差距。然而,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数量在一年内增长了18%,国内自研芯片的市场份额也增长至25%。长江存储的128层闪存芯片已经开始量产,而美国的最新制裁清单中,无法阻挡的是中国在设备制造、封装测试上的全面突破。

真正的差距,不是某个零件的缺失,而是整个体系的崛起。

美国试图通过打压芯片制造商来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但芯片只是一块拼图,而中国的目标是拼出整个版图。当华为推出“麒麟”芯片时,美国才意识到,过去四年的制裁让中国建立起了完整的芯片供应链生态。

竞争的尽头,是如何拉开系统性的差距。

在新能源车市场,2023年中国的动力电池产量占全球比例达到72%,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包揽了全球前两位。与之相对,美国只有特斯拉和几家新势力在苦苦支撑,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几乎空白。

同样的模式正在其他行业上演,从光伏到风电,再到高铁和无人机,中国正在以体系化的方式与美国展开竞争。

差距,不再是个别企业的突破,而是整个行业链条的重新定义。

2024年,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未来十年,美国要追赶的,不只是中国的技术,还有中国的制造哲学。”

真正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体系的较量,而体系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制造业的理解和尊重。

这场竞速不会停止,差距也不会轻易消失。美国或许还能在AI算法和软件开发上保持领先,但在制造业和供应链的整合上,中国已经逐渐掌握了属于自己的竞争节奏,并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不断拉开差距。

往期精彩回顾
精致的上海,如何治好韩国人的“水土不服”
电影市场瘦了100亿,女性电影能扛起大旗吗?
加班到凌晨,为什么没人发朋友圈了?

鹤总第一性商业
十年深耕第一性原理,商业战略增长辅导专家,九鸣咨询创始人/和君咨询合伙人,咨询案例入选中欧商学院教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资深投资人及10亿估值实战企业创始人,愿景:让更多人能够具备一眼洞悉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