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依然渴望中国游客的“钞能力”

文摘   2025-01-10 08:00   广东  

2015年春天,日本东京的秋叶原街头,拎着电饭煲的中国游客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彼时,正值中国出境游的高峰期,一场席卷东亚的“电饭煲抢购潮”拉开了序幕。这股潮流的起点,来自一篇题为《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吴晓波用细腻而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游客在日本疯狂采购电器的场景。马桶盖、电饭煲、智能马桶……几乎成了回国必备的“战利品”。

文章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感叹中国制造的缺位,也有人为日本企业点赞。然而,在一片议论声中,被忽视的,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惊人数字。日本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访日的外国游客总数为1973.74万人,而中国游客人数约500万,占比仅四分之一,却贡献了41%的消费总额达800亿元人民币。用更直白的方式描述,那一年每四位外国游客中,就有一位中国人,他们买下了近一半的消费品。

同样的故事,也在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上演。巴黎的奢侈品专柜门口,中国游客大排长龙,售货员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泰国曼谷的免税店里,一名中国游客一次性购买了十几只手表,只为给亲朋好友带回礼物。即便在澳洲的羊毛店,也总能听到熟悉的普通话:“老板,这个有折扣吗?”

这一幕幕,犹如全球旅游市场上的消费狂欢。中国游客,成为了全球旅游业的“财神爷”。

2024年,这股热潮再次席卷全球。根据最新数据显示,随着疫情后经济的复苏和旅游限制的放宽,2024年中国出境游人数预计将达到1.3亿人次,接近2019年巅峰时期的84%。携程和飞猪等OTA平台的预订量在元旦和春节期间更是同比增长超过一倍。而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纷纷调整签证政策,以期在即将到来的旅游黄金期分得更大蛋糕。日本外相访华时直接宣布,将推出有效期10年的签证,并将团队旅行签证停留天数从15天延长至30天。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为何各国如此迫切地希望吸引中国游客?而中国游客的旅行方式又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世界那么大,中国人真的只想去“买买买”吗?


0

旅游需求的新变化——从购物清单到旅行清单

中国游客的行李箱,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果说2015年,电饭煲和马桶盖还能稳坐行李箱C位,那么2024年,登机箱里更多的是滑翔伞、防晒服和纪念册。中国游客的消费版图,从购物天堂转向体验圣地。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境外自由行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20%。从东京浅草寺的参拜到巴厘岛的深潜,从瑞士阿尔卑斯的滑雪到迪拜沙漠冲沙,体验式消费成为中国游客的首选。泰国泼水节、中国游客占比超30%;法国卢浮宫的导览耳机中,中文解说逐渐超越英文,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

过去,中国游客的脚步总是匆匆。七天五国、疯狂打卡。如今,旅行变成了一场长达30天的“慢生活”,深度游逐渐替代传统“买买买”的行程。一位90后游客坦言:“比起买奢侈品,更想在京都的小巷子里坐下来喝杯抹茶。”

购物清单正在悄然退出主角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体验清单。

这一切背后,是消费心理的根本转变。购物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体验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愉悦。2015年,人们为补齐家电短板跨国购物;2024年,人们愿意为一场深海潜水或非洲草原的猎豹追逐买单。拥有比炫耀更重要,经历比物质更珍贵。

一场旅游,买回一段故事,而不是一堆纪念品。

同样的趋势,也在境内外各大OTA(在线旅行社)平台的数据中显现。携程数据显示,“特种兵式旅游”成为2024年五一假期的搜索热词,旅客利用3天假期完成了日本、韩国多地短线深度游。更具代表性的是,中国游客对小众目的地的兴趣增长超过300%。他们开始关注波罗的海的圣诞市集、西西里岛的徒步线路以及南美的盐湖奇观。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对旅行方式的更新,更是中国中产阶层自我认知的重塑。

奢侈品曾是财富的象征,而现在,一张南极邮票、一只爬上手臂的鹦鹉,可能成为朋友圈里最吸睛的存在。人们正在告别“炫耀式旅行”,步入“享受式旅行”的时代。

现象的转变并非偶然。

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是一个关键的门槛,背后隐藏着经济发展的微妙逻辑。5000美元是一个信号,标志着国民进入体验经济阶段。在此之前,人们更关注满足基础需求,购物是最直接的补偿方式。而在突破这个门槛后,人们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感,体验、文化和个性化服务变得尤为重要。

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正如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和韩国,同样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出现了大规模出境游的浪潮。从购买电器到深度体验,路径相似,只不过中国的节奏更快、规模更大。

一位旅游行业资深人士形容:“过去中国游客是旅行团的忠实粉丝,现在,他们更像旅行策展人,为自己的旅程精心策划每一个细节。”

为什么是现在?

这场消费转变的背后,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逻辑。

首先,经济增长带来了财富积累和时间自由。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将目光投向旅行体验,而不仅仅是工作和家庭开支。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中产阶级人口已达4亿,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

其次,技术和平台降低了旅行门槛。无论是航班比价、签证代办还是海外中文导游预约,一切都变得简单快捷。2023年,飞猪、携程等平台的海外租车订单增长了60%以上,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选择自驾游模式,享受真正的旅行自由。

此外,政策红利也在持续释放。中国与多国达成签证互免协议,全球范围内157个国家对中国公民实施免签或落地签政策,大大降低了出境游的复杂度,让“说走就走”成为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游客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更像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将中国经济活力带向全球。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业将电饭煲等产品销往全球各地;如今,中国游客带着文化与金钱,踏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流动路径。


02

全球旅游业的竞争——争夺中国游客的背后逻辑

2024年初,日本羽田机场迎来了久违的景象。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拖着行李箱,穿梭在免税店与机场大堂之间。机场广播中,中文指引比其他语言更频繁地响起,奢侈品专柜的中文导购比任何时候都忙碌。

泰国的街头同样热闹。曼谷大皇宫的门口,导游手中的小红旗在阳光下挥舞,身后是密密麻麻的中国游客。泰国旅游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入境泰国人数同比增长超过150%。在清迈的夜市上,中文支付二维码遍布各个摊位,阿姨们已经学会用“谢谢”与游客讨价还价。

全球争夺中国游客的竞争,进入白热化。

各国政府的姿态足够诚恳。日本宣布推出10年长期签证,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纷纷宣布免签政策,泰国则直接取消了中国游客30天的签证限制。免签、延长停留时间、优化机场接待流程,甚至有国家专门开设中文热线服务,为的只是争取更多中国游客踏入国门。

为什么各国如此急切?

全球游客流动的背后,是肉眼可见的“钞能力”。

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旅游业首当其冲。欧洲一些热门景区门可罗雀,亚洲传统旅游胜地入住率跌至谷底,而此时,中国游客成为了“救命稻草”。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大背景下,中国游客的出境游像一股暖流,重新点燃了各国旅游业的希望。

回头看看数据就明白了,日本2023年接待外国游客达2500万人次,中国游客贡献了近40%的收入。泰国2023年迎接的2800万游客中,中国游客占比高达27%。不仅是数量庞大,更重要的是,人均消费远超其他国家游客。每名中国游客的平均消费比美国和欧洲游客高出35%以上。

对旅游业而言,中国游客不仅是“流量担当”,更是直接决定盈利水平的“收入发动机”。

但为什么偏偏是中国游客?

答案藏在消费心理和全球经济格局的细微缝隙中。

首先,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迅速膨胀,而旅游消费正是中产阶级表达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式。根据2023年的数据,中国中产阶层已突破5亿大关,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出境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身份象征。

其次,全球旅游业正在经历结构性变革。北美和欧洲的传统游客群体趋于饱和,人口增长停滞,消费意愿减弱。相比之下,中国游客代表着充沛的增长潜力,是未来十年全球旅游市场竞争的关键变量。

争夺中国游客的背后,是一场全球经济的再分配。

有人说,中国游客就像一场甘霖,哪里人流多,哪里的GDP就“涨水”。

巴黎老佛爷百货的数据更直接。每年中国游客贡献的销售额约占其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没有中国游客,巴黎的奢侈品店或许得关掉三分之一的灯。

但仅仅靠游客人数,并不能解释这股现象背后的全部逻辑。

关键在于,中国游客的消费行为具有外溢效应。

一次购物,不仅能拉动零售业,还能带动酒店、交通、餐饮等多个产业链。比如,一个三口之家在瑞士旅行,滑雪之外,还会选择在米其林餐厅用餐,顺便购买钟表带回国。这种“链式消费”模式,正在重塑各国旅游业的商业模式。

吸引一个中国游客,等于盘活了一整条产业链。

因此,各国争夺的不仅仅是游客的脚步,更是背后的消费驱动力。

更有趣的是,中国游客的旅行方式正在影响全球旅游业的产品设计。

过去,旅行社主导的跟团游占据主流,但如今,自由行占比超过65%。越来越多的游客更愿意探索小众景点,选择非传统旅游路线。这直接促使各国重新规划旅游产品,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

冰岛的北极光、葡萄牙的小众酒庄、埃及的私人古迹探险团,都在为中国游客量身打造。

这背后,体现的是全球旅游市场的格局变化。

中国游客,正在以消费者的角色,重新定义全球旅游业的规则。

争夺中国游客的竞争,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场深刻的全球经济变革。

全球旅游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悄然改变。


03

背后的经济逻辑——“钞能力”反映的国民心理与经济自信

中国游客的“钞能力”,不仅存在于购物中心,也体现在全球文化和休闲产业的每个角落。

2024年春节假期,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的中餐厅,预订电话响个不停。餐厅经理笑着说:“没有中国游客的春节,就像少了烟花的夜晚。”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巴黎的人均消费高达2800欧元,远超日本、韩国游客的平均消费水平。

这场全球范围的消费浪潮,背后潜藏的逻辑并不复杂。

旅游,是经济增长的晴雨表,也是国民心理的镜子。

经济高速增长,收入持续提升,人们拥有更多可支配财富,旅游成为释放情感和满足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购物行为,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体现。

当国人跨越千里之外,为一场冰岛极光拍照停留,或为一张迪士尼VIP门票争先恐后时,他们实际上在消费一种象征——一种来自财富积累后的心理红利。

当温饱不再是问题,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和体验。当物质层面的满足达到顶点,文化和情感的需求开始浮现。旅游便是这种需求的集中爆发点。

旅游,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经济自信的宣言。

中国游客在日本买马桶盖的现象背后,既反映了中国制造的不足,也折射出当时国民消费观念的觉醒。

但今天的中国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代购和扫货。

他们更愿意去瑞士滑雪、在阿根廷看一场探戈表演、到挪威追逐北极光,甚至专程前往芬兰参加圣诞老人村的巡游活动。

物质消费正在让位于精神享受,体验成为新的主角。

2023年,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在文化和深度游方面的支出同比增长74%。特别是在欧洲和东南亚市场,体验式旅游的订单量远超购物团的增幅。

有人形容,中国游客的消费方式像水,哪里有新的体验,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

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游客的心理需求已经迈入新的阶段。

旅行,不再只是获取物品的过程,而是追求意义的旅程。

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与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密不可分。

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加速崛起。2024年,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已突破5亿,占总人口的35%。这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属于中产阶层。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及强烈的自我提升需求。

中产阶层的增长,推动了全球旅游业的结构性变化。

在这一波消费浪潮中,最典型的体现是“特种兵式旅游”和“轻奢自由行”的兴起。

不同于以往的豪华团,这些新一代游客更愿意制定个性化行程,哪怕一天只睡三小时,也要用最少的钱去看最多的风景。

这种“高效+精致”的消费方式,本质上体现的是对时间和金钱价值的精准衡量。

中国游客不是单纯的消费主义者,而是全球市场上最具效率和决策能力的消费群体之一。

2024年,泰国旅游局发布报告称,尽管泰国免签政策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但人均消费反而比2023年增长了18%。更少的签证成本,并未让游客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反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在住宿、餐饮和体验项目上的消费意愿。

免签,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一场全球经济流动的加速器。

消费升级,不仅意味着人们更愿意为高质量服务买单,也意味着他们对生活方式有了更高的期待。

当日本推出“10年长期签证”,不仅是为了让游客在银座买几只手表,而是希望他们在北海道滑雪,在京都赏樱,甚至在冲绳长住数月,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重要力量。

旅游,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游客正是燃料的提供者。

这股力量,不仅改变了全球旅游市场的格局,也重塑了各国对于中国经济的理解。

  1. 全球争夺中国游客,这场游戏谁赢了?

  2. 中国游客去哪,哪里的GDP就涨水!

  3. 各国疯狂宠中国游客,到底图什么?

  4. 中国游客正改变全球经济版图!

  5. 巴黎奢侈品,靠中国游客续命?

  6. 免签、降价、接地气!

  7. 全球跪求中国游客出境游不再“买买买”,中国游客变了!

  8. 中国游客成全球财神爷,各国卷疯了!

  9. 中国游客带着“钞能力”,征服世界!

  10. 没有中国游客,全球旅游业打烊?

往期精彩回顾
AI大模型“选秀战”:企业如何把握关键一票?
2025,普通人最大的机会:小创业一个新的时代活法正在到来
博士就业率跌破本科,学历真的成了负担?

鹤总第一性商业
十年深耕第一性原理,商业战略增长辅导专家,九鸣咨询创始人/和君咨询合伙人,咨询案例入选中欧商学院教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资深投资人及10亿估值实战企业创始人,愿景:让更多人能够具备一眼洞悉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