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朋友圈,变得格外安静。少了鸡血式的创业宣言,多了些对生活的自嘲。曾经那些热衷谈论“下一个马云”的创业者,开始分享孩子的成长点滴和周末露营的照片。仿佛一夜之间,人们不再相信“大梦想”。
2025年,普通人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黄有璨的生活,或许是这个问题最生动的注解。
曾经的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风风火火奔向公司,晚上11点还在会议室与团队讨论项目。中午点的外卖,常常到凌晨下班才想起还没拆开。然而今天的他,却能在下午四五点早早收工,开车去接孩子放学。周末带着家人去迪士尼、去内蒙古撒欢,享受以前压根想都不敢想的闲暇时光。
他的公司没倒,事业也没停。他只是换了个活法。
这是个听起来让人不敢置信的故事。一个创业者,不再追逐规模化扩张,却能赚到足够多的钱,还能把生活过得从容惬意。
这样的转变,绝非个例。
过去几年,身边有很多朋友开始调整创业逻辑。他们不再幻想三年做到百亿估值,也不再追求融资新闻登上头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小、更稳健、更注重个体价值的创业方式。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再渴望“大机会”?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不言而喻。拼多多和阿里巴巴你追我赶,市值紧咬在1920亿美元上下。每一个巨头的每一步动作,都会在市场掀起连锁反应。普通创业者,想在这样的战场分一杯羹,无异于用竹筏挑战航空母舰。
同时,AI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局面。AI的标准化和数据资产沉淀,让原本的大机会变得更“大”,更具垄断性,留给普通人的空间越来越小。
但机会真的就此消失了吗?
答案就是:小创业。
“小创业”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次战略收缩,更是一种对时代变化的主动适应。有人说,这就像在巨兽脚下生存的小老鼠,活得虽小,但灵活敏捷,能钻进那些大象根本够不到的缝隙里。
这个答案,听起来似乎带着一丝无奈。但事实上,这或许正是普通人抓住未来的方式。
2025年,普通人或许仍有机会,只是这次,得换一种打开方式。
01
巨头竞争激烈,普通人难以分羹
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式。
2012年,如果你在创业圈闲逛,经常能听到一些豪言壮语——“我要做下一个马云”,“3年融资5轮,5年上市敲钟”。但如今,再在同一个场合徘徊,人们聊得更多的是:“搞个小生意,别太累,够花就行”。
这不是某个人心态的转变,而是一个群体的集体转向。
过去几年,身边创业者对“大机会”的兴趣明显下降。大家都开始寻找更具确定性的“小机会”,就像是从大江大河里撤退,转而钻进小溪沟渠,专心掏鱼。
这是为什么?
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阿里巴巴市值稳在1924亿美元,而拼多多紧随其后,1918亿美元,仅差6亿美元。两家公司之间的博弈,已经精确到了小数点。每一次市场份额的变动,都是百亿资金的角力。
巨头之间的竞争,就像是角斗场里的猛兽相争,爪牙相对。普通创业者想进去分一口肉?很难,你手上的“刀”,在巨头面前更像是一根筷子。
大赛道的竞争格局,已经从“百团大战”变成了“两虎相争”。
再看AI赛道。2024年,OpenAI和百度、阿里、华为等公司在大模型领域正打得不可开交。AI的本质是数据和算法的较量,而这两个资源正是普通人难以触碰的高墙。巨头们用成百上千亿人民币堆出来的模型,普通创业者根本没有机会插手。
有人曾打过一个比方:AI的战争,是巨头之间的“星球大战”,普通创业者最多只能在地球表面仰望。
但巨头斗巨头的好处在于,他们盯住的是天上的星辰,而地上的泥鳅、小鱼,反而没人注意。
普通人能否捡到巨头漏下的“碎银子”?这是“小创业”崛起的土壤。
小创业者要做的不是造星舰,而是开个捞鱼的小船,在大潮退去后,捡起滞留在浅滩上的小鱼小虾。
这并不是虚构的比喻,而是数据支撑的现实。2023年,拼多多和阿里在“百亿补贴”上疯狂砸钱,但有意思的是,那一年小红书的用户数量却突破了2.6亿。年轻人涌入小红书,买的是手工艺品、定制化产品、以及大量本地小品牌产品。
巨头们争的是天上的流量,而小创业者的机会藏在泥土里。
再看看其他赛道。2023年国内本地生活市场规模达到3.6万亿元,其中大部分市场份额被美团和饿了么瓜分。但数据显示,小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在不同城市悄然崛起。大公司在城市核心区域发力,而郊区和县城,反而成为独立创业者的乐园。
这正是巨头盲区产生的小创业机会。
市场需求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全都奔着“低价”和“高效”去的。人们需要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愿意为有温度的产品和服务买单。
小创业的本质,是回归市场的原始状态——人对人的服务,而不是人对平台的依赖。
再来看一个例子。2023年,一家小型亲子咖啡馆在深圳宝安区悄然走红。这家店没有任何黑科技,没有百万融资,靠着店主精心设计的亲子互动体验,在社交媒体上口口相传。短短半年时间,预约爆满,营业额翻了三倍。
这是大平台无法触及的地方。巨头们忙着算GMV,忙着用AI推荐系统提升转化率,却忘了用户对温暖和体验的需求。
小创业,就是靠着这些巨头忽视的细微情感和服务,实现价值的弯道超车。
市场永远不会缺少需求,只是需求的形式变了。
未来的市场,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有草原上奔跑的狮子,也有洞穴里低调的狐狸。
普通人想要活下来,去当狐狸,比做狮子容易得多。
02
小创业:大象跑不过小老鼠的缝隙
2024年,拼多多市值逼近2000亿美元,短短五年从“下沉市场电商”跃升为电商巨头,市值与阿里巴巴几乎平起平坐。看似电商赛道已被彻底瓜分,但另一组数据却透露出不同的现实。
2023年,小红书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增速达400%。年轻用户正在蜂拥而至,寻找“看不见的角落”里独特的店铺与体验。与此同时,抖音上有超过5000万条短视频带有“手工定制”、“个人IP店铺”等标签。
巨头站在巅峰,底下的土壤却不断滋生新的生命。
市场正在悄悄发生结构性分裂。
大平台吸走的是广场中央的流量,而大量用户开始在小巷里寻找新的风景。
这不仅仅是消费习惯的改变,更是商业规律的必然回归。
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中,巨头像大象,四肢沉重,只能沿着既定的路径踩踏。而普通创业者更像小老鼠,身形灵活,可以钻进缝隙里,找到那些巨头无法企及的机会。
巨头抢大盘子,普通人抢边角料,而边角料的空间,正在迅速膨胀。
2023年,北京某高校毕业生李然辞去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转行做职业教练,仅半年,客户排期排到了2024年中旬。李然不需要一个庞大的公司,也不需要巨额资金,靠着个人品牌与专业能力,她就足以在市场中开辟一片天地。
小创业的魅力在于,它不依赖资本,不依赖规模,而是依赖个体能力和洞察。
大象的赛道是红海,小老鼠走的路却遍地蓝海。
小创业的本质,是精准捕捉个性化需求。
巨头公司构建的商业逻辑,依赖规模效应和标准化流程。每一个业务,都需要复制到千万级用户。但小创业不同,它只需精准服务小部分用户,就能活得很好。
这就像一个餐厅,海底捞需要每晚服务数千人,而胡同里的一家私房菜馆,每天接待十几个食客,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标准化是巨头的护城河,非标准化是小创业者的盾牌。
2023年,一家专注于宠物手工零食的网店,仅靠手工制作每月就能盈利30万元,店主还是一个全职妈妈。她没有进军拼多多,也没和京东合作,而是靠着小红书和抖音慢慢积累用户,最后做成了一个年入百万的小生意。
这个时代不缺资源,缺的是有人愿意蹲下来,把“碎银子”捡起来。
大创业依赖资本,小创业依赖关系。
为什么放下“大事业”,反而过得更好?
因为小创业的逻辑,建立在强关系和信任之上,而非流量之上。
当你在朋友圈看到朋友推荐的一家私房蛋糕店,看到的不是广告,而是信任链条的延伸。这种信任带来的转化率,远比千篇一律的电商广告更高。
巨头需要购买流量,而小创业者直接在关系链中捕捉机会。
流量可以花钱买,信任却是攒出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个体创业者,开始做自媒体、做社群,甚至做垂直领域的专家服务。
2023年,知乎上专业律师的个人问答收费翻倍,甚至出现了“一问难求”的情况。
这不是律师行业突然爆发,而是消费者更愿意为个体品牌付费。
市场回归了原点——人信任人,而不是信任平台。
巨头解决的是效率问题,小创业解决的是关系问题。
这是小创业能够长久存在的核心原因。
当市场的效率已经被提升到极致,情感和体验反而成了稀缺品。
巨头们忙着争夺用户钱包,小创业者却在用户心里安了家。
所以,2025年,普通人不是没有机会,而是需要换个方式看待机会。
与其在巨头脚下仰望,不如低头,捡起那些被忽视的小机会。
03
深层次解读:市场变迁背后的本质逻辑
2023年,拼多多与阿里巴巴市值差距不到6亿美元,足够显现巨头间的短兵相接。但这场战役之外,另一组数据同样值得注意。
2023年,小红书入驻商家数量同比增长260%,其中70%以上是个人创业者。抖音电商生态下,月销售额不足50万元的商家数量增长35%,大量个人和小团队正在悄悄崛起。
表面上,巨头依旧在掌控市场大局,而实际上,属于普通人的裂缝已经逐渐扩张。
大多数人以为市场竞争是零和博弈,赢家通吃。但市场真正的运行方式,往往更像树木生长。树冠庞大的同时,树根也在泥土下悄无声息地扩展。巨头是树冠,吸收阳光,而普通人就是树根,在阴影下生长。
巨头和小创业者的竞争,从来不在同一层面。
巨头的战场在资本市场,在用户增长曲线上,而小创业的舞台在消费侧,在人与人的直接连接里。
这背后的逻辑,隐藏在用户心理深处。
过去十年,互联网推动消费升级,所有品牌都在强调“更快、更强、更便宜”。但当所有商品都变得标准化,消费者开始渴望不同的东西。
差异化正在成为新的“刚需”。
2023年,有超过1200万人在抖音搜索“手作皮具”。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批量生产的快消品,而是愿意为手工制作、定制化服务买单。这不是单纯的消费行为,更是一种身份表达。
在巨头铺天盖地的流量战场之外,人们寻找独特、真实和温度。
这就是小创业的天然土壤。
巨头们擅长复制,而小创业者擅长创造。
市场的每一轮迭代,都是巨头建立规则,小创业者打破规则的过程。
2023年,AI生成的“快手文学”席卷市场,每天超过2000部新小说上线,作者用AI写作,不断生产爆款。但与此同时,现实主义作家们的作品销量上涨23%。
人们不会抛弃效率,但他们不会停止对真实的追求。
AI可以快速制造故事,却无法复刻人类的灵魂。
这正是小创业的机会点。
如果巨头是工厂,小创业者更像是手工匠人。
工厂可以快速批量生产,但匠人的作品,总能吸引那些追求个性的人。
市场不会彻底走向“标准化”,总有人需要那些“不一样的东西”。
正如小红书里那家藏在上海弄堂的花店,店主每天手工搭配限量花束,价格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却依然供不应求。
她的成功,与阿里和京东无关,而是与用户心理的“细微差距”有关。
巨头满足的是共性需求,小创业填补的是个性需求。
市场的另一面,是人性。
人性注定了,标准化的产品不会吞噬一切,总有人为差异化、情感化买单。
普通人,不必害怕巨头的影子,因为巨头的光芒照不到每一个角落。
这是小创业长久存在的原因,也是普通人依然有机会的逻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