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家长群体的朋友圈充斥着鸡娃的战绩:学区房的置办、名师辅导班的预订、各类竞赛奖状的炫耀,每一项都是为了孩子铺设一条通往精英阶层的康庄大道。钢琴八级、奥数满分、英语辩论赛三连冠,这些荣誉背后,是父母们掏空六个钱包也在所不惜的执念——只要孩子足够优秀,就能挤进那1%的上流社会。
他们坚信“努力不会被辜负”,但如今,时间证明了,辜负的恰恰是这些执着的家庭。
名校光环失效,精英身份变得脆弱顶尖名校毕业生,曾是职场上的香饽饽,而如今,这群人开始担忧如何让简历不成为招聘者面前的废纸一张。某知名高校今年的本科生就业率滑落至67%,硕士就业率仅剩40%。而博士生,那个曾让无数学子仰望的身份,就业率甚至跌破了15%。十年前的高考状元,如今可能坐在家里打王者荣耀,或在咖啡馆里“灵活就业”。
家长的40万学费,被讽刺地形容为“打了水漂”。一群在名校走廊里日夜兼程的孩子们,最终在招聘市场上,被现实无情筛选成“剩菜”。
留学神话,最终只是一场昂贵的豪赌另一条家长们乐此不疲的捷径,是把孩子送出国。毕竟,镀金的履历看起来总是耀眼,外加那句“他日回国,拿回属于他的一切”支撑着家庭的梦想。然而,数据冷酷得让人清醒——80%的海外留学生毕业后回国发展,年薪不过18万,和国内高校毕业生的14万相比,毫无质的飞跃。
更刺眼的是,与动辄几百万的留学成本相比,这些回报如同杯水车薪。归国留学生们收获的,不是光环,而是现实世界沉重的物价和租金。那些企图用美元堆出未来的家庭,等来的可能只是人民币计价的普通生活。
艺考梦碎,明星之路成了高昂的奢侈品当学术和留学失去了魔法,部分家庭将目光投向了艺考。这似乎是普通人实现阶层跨越的最后一条捷径。但残酷的真相比比皆是。
各省艺考报名人数下降40%,伴随着改革收紧,“考上即成明星”的神话,被现实的棍棒狠狠敲碎。某演员公开吐槽:“99.5%的演员都是挣扎在温饱线上,连续工作18小时,收入仅为几千块钱。”你或许会看到荧幕上光鲜亮丽的几张面孔,但更多的是,幕后的无名者比骑着电瓶车送外卖的年轻人更穷。
这场追梦大戏,刚开场便已落幕。
鸡娃的狂热并未冷却,然而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那些被无限吹捧的路径,逐渐成为了普通家庭无法逾越的门槛。名校、留学、艺考,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道路,通往的不再是金光灿烂的未来,而是布满荆棘的现实。
你或许在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努力真的不会有回报吗?如果鸡娃的尽头只是灵活就业,普通人究竟该如何抉择?
01
名校光环褪色,鸡娃换来的只是“灵活就业”
“卷”这个字,从家长到孩子,已经成为整个教育链条里绕不开的现实。名校毕业生们踏上社会,拿着本以为能“一剑封喉”的简历,却发现面试官们的眼神,早已从欣赏变成了漠然。
一所国内顶尖高校的本科就业率,已经从往年的90%跌到了67%。博士生,那个曾经让人仰视的学历,去年就业率不足15%。硕士也难逃一劫,就业率仅剩40%。博士生的求职,像极了路边贴满广告的打印店,价格战已经打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这不再是个例,而是一种群体性困境。家长们引以为傲的学区房和补习班,最终可能换来一张体面却无用的毕业证。教育投资成了不见回头的买卖。
回头看看,家长曾付出的是什么?——学区房,动辄几百万;——补习班,寒暑假排得满满当当;——兴趣班,钢琴、舞蹈、编程,一门不少。
然而到了就业市场,大学毕业证不过是打工人的“敲门砖”,而门后,挤满了同样拿着砖头敲门的年轻人。
国内就业市场正在经历剧烈的结构性变化,职位供给减少,人才过剩。头部企业裁员潮一波接一波,连应届生的坑位都在缩水。顶尖高校毕业生,最终流向的是二三线城市甚至回到老家,这在十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曾有人调侃:“博士生毕业,工作是送外卖,这不是学历贬值,是社会现实。”
就业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写,而家长和孩子们,仍停留在旧版本的游戏里努力通关。
“鸡娃”努力的方向,已经错位。
名校光环不再是通行证,孩子们面前的,是一场资格不再“保值”的考试,考验的不是谁学习成绩最好,而是谁能最快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教育曾是一场安全感的比拼,家长用尽全力确保孩子搭上名校的车。如今,车还是那辆车,驶向的却是再普通不过的终点站。
有人说,“鸡娃”是阶层跃迁的“潜力股”,但现实证明,它更像是“垃圾股”。高峰期价格飞涨,一旦暴跌,没人敢再接盘。
02
“鸡娃”正在透支孩子的人生
如果说学历贬值是一场经济现象,那心理健康问题,则是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数据不容忽视。青少年抑郁率已突破30%,自杀率逐年上升,某些地区甚至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学校里,心理咨询室的预约表排得比医院的专家号还紧张,孩子们在试卷和成绩单的夹缝里,承受着远超其年纪的压力。
在一项针对5000名中学生的调查中,有超过4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想过,如果自己消失了,世界是否会更轻松。”
这不是个案,是群体性的沉默呐喊。
教育系统的加速,正在吞噬孩子的耐心和自信。每一场考试失利,每一次排名下滑,都像是一颗钉子,把孩子们钉在“失败者”的标签之上。
家长们深知这份焦虑,但仍然无力停下。因为停下,意味着被其他家庭甩在身后。这场内卷,早已不是比拼谁更聪明,而是谁的家庭更“狠”。
问题是,这条赛道的终点,有赢家吗?
数据显示,那些接受过最严酷“鸡娃”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抗压能力。他们在职业生涯早期表现亮眼,但面对挫折时,倒下的速度比其他人更快。
“鸡娃”培养的,是高分选手,不是社会适应者。
与其打造一个完美考试机器,不如塑造一个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的孩子。社会需要的,不是永远第一的学生,而是能接受失败,并重新爬起来的人。
03
鸡娃崩溃的背后:经济周期与代际红利的终结
上一代的成功,有时代的加持。而这一代人,失去了曾经的时代红利,手里的筹码越来越少。
70后、80后赶上的是经济腾飞期,房地产和互联网造富神话层出不穷,一个普通本科生毕业,即便能力平平,也能混出体面的生活。
而现在,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陷入低谷,互联网行业裁员潮不断涌现。鸡娃曾经寄望于时代的杠杆,如今,杠杆断了,剩下的只有自我拼搏。
孩子拼搏,拼得过经济周期吗?
一位经济学家曾打了个比方:过去二十年,财富增长就像在下坡路上骑自行车,轻轻一蹬便可加速。但如今,是在爬坡,蹬得再狠,速度也提不起来。
“鸡娃”,只不过是给自行车装上了助力,但坡度,已经决定了终点的速度。
社会变了,教育方式却没变。
时代已明确告诉我们:这代孩子要想活得轻松,鸡娃不是答案,甚至是负担。
与其在孩子身上“下猛药”,不如用心经营自己。因为,“鸡自己”,才是家庭真正能掌控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