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已至,中央重拳出击遏制逐利式执法

文摘   2024-12-30 11:30   广东  

2024年刚开年,企业界的朋友圈里炸开了锅。各地“以罚增收”“远洋捕捞式执法”频频登上热搜,企业家们的微信群里传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今年,别碰事儿,低调过冬。”

12月23日,新华社一条简短却掷地有声的新闻,宣告了这场风暴的正式拉开序幕。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 “减少入企检查频次,杜绝随意检查,加大对乱检查的查处力度。” 这已经是三个月内,中央围绕企业环境问题发布的第九次政策。

回顾这三个月的动作,力度之大,频率之密集,确实罕见:

  • 9月,中央政治局表态: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和监管行为。

  • 10月,国家发改委发声:杜绝违规异地执法、乱罚款、乱检查。

  • 10月,司法部公布《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

  • 11月,公安部出台新规:严禁超权限、超范围、超额度冻结企业资金。

  • 12月16日,国务院专题会议再次强调: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严肃整治大额顶格处罚等问题。

九次会议,步步紧逼。可以想象,在高层看来,企业界的寒意已触及中央神经。

可问题是,地方为何屡屡铤而走险?

看看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大省发生的案例:

  • 某地公安以涉嫌案件为由,异地跨省抓捕企业家,冻结外地资产。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地方直接硬刚,甚至出台文件——“外地公安不得未经许可在本地抓人。”

  • 广东某企业的法务团队直接起诉远道而来的异地公安,罪名:滥用职权。

  • 有的地方更狠,对违规执法人员直接以“滥用职权罪”判刑。

再看数据。2023年,全国多地罚没收入“异常增长”。罚款几乎成为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工具,频繁入企检查,逐项查漏补缺,罚款金额动辄百万起步。企业家们戏称:“经营企业,不如研究法规漏洞。”

最刺眼的是“欠款”。多地政府欠企业账款久拖不决。为了讨要工程款,民营企业主们集体拉横幅、甚至进京上访。中央不得不在10月出台《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明言:“明年要加快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

企业界的情绪已经从“无奈”走向“愤怒”。企业家对市场环境失去了信心,更多的人在考虑“缩手”“不投资”“能跑则跑”。这让中央坐不住了。

这场风暴来势汹汹。但问题是,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地方为何走上这条“不归路”?


0

根源剖析:地方财政困局与短期利益驱动

地方政府的“财政饥渴症”,是这场逐利式执法风暴的根源。

过去一年,全国多个城市的财政预算报告像一张张灰蒙蒙的成绩单,写满了捉襟见肘的窘迫。土地出让收入断崖式下滑,部分地区甚至减少了30%以上。 曾经的“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提款机,每年稳稳贡献超4万亿的收入,如今,这根“命脉”正在干枯。

财政大厦的地基塌了一角,政府的日常运作成本却像坐在“扶摇直上”的电梯里,毫不减速。教育、医疗、基建项目,哪一个都需要真金白银砸下去。

这就像一个家庭,收入锐减,日常开销却持续增加。父母只能盯上家里孩子的“压岁钱”——地方政府盯上的,正是辖区内的企业。

罚款,成了财政窟窿的“补丁”。

有的地方年初制定财政计划时,直接把“罚款收入”列入财政预算,细致到分项,比如交通罚款、企业检查罚款、环保罚款等,每一项都有清晰的增长目标。有的城市2023年的罚款收入目标,比上年增长超过20%。 罚没收入,甚至成了地方财政的重要“增长极”。

从上至下的行政压力层层传递,基层执法队伍的心态也在悄然变化。

有企业家直言:“执法人员比我们更焦虑,他们比我们更希望能‘查出点什么’。” 罚款成了考核任务,而企业成为随时待宰的“鱼池”,只待钓竿甩下去,看哪条鱼先咬钩。

罚没收入的激增,是经济下行周期里最“诡异”的增长曲线之一。

过去三年,某地财政罚款增长曲线的陡峭程度,堪比一线城市的房价。然而,这条曲线没有带来发展,只带来了企业主的一片叹息。

这种操作的隐蔽性让人咋舌。

在某些城市,执法人员会找企业“喝茶”,意思是:不直接罚,建议企业“自愿捐款”,换个名头进财政。 捐款数额,恰好和罚款数目差不多。企业心知肚明,不捐也得捐。

更离谱的是“远洋捕捞”。

跨省执法,成为部分地方政府眼中的“生意”。 企业虽然注册在外省,但产品流通、供应链等环节遍布全国,这就给了异地执法以可乘之机。以“涉嫌违法”为由,直接冻结资产,扣押设备,罚没资金,整个执法过程光明正大。

但企业家并不全是“软柿子”。

2023年,广东、浙江企业硬刚异地执法的案例增多。 有的企业直接反制,对违规执法的外地公安以滥用职权罪反诉,甚至把执法人员送上法庭。这背后,是企业对营商环境恶化的恐惧,也是对不公的反抗。

逐利式执法,是经济环境恶化的副产品,本质上是一种畸形的自救。

地方政府并不愿意这样做,但在收入枯竭面前,“罐子里仅剩的几颗米,煮还是不煮?” 现实的问题,催生了现实的做法。

土地财政崩塌后,地方政府普遍缺乏新的收入来源。产业升级需要时间,科技创新需要投入,短期内能填补财政窟窿的办法少之又少。罚款,成了“立竿见影”的救命稻草。

财政缺口,是逐利式执法的导火索,但真正的爆炸点,藏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里。

没有罚款收入,地方财政赤字扩大,GDP数据下滑,招商引资减少,这直接影响地方官员的升迁与考核。罚款,虽然难看,却能带来直接的财政增量,暂时稳定一方经济数据。

这种短期思维,就像一位落魄的赌徒,在赌场里试图靠运气翻盘,殊不知,每一次下注,输掉的都是地方经济的长期竞争力。

逐利式执法的背后,是一种经济“错配”。

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企业创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而非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物”。然而,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一些地方政府将企业视作提款机,把应有的“服务”角色切换成“管控”角色。

这种角色错位,逐渐蚕食地方经济发展的根基。

但真正危险的是,这种逐利式执法让企业家失去了信心。

信心,是市场经济最珍贵的资产。一旦企业家对地方政府失去信任,资本外流,投资放缓,地方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罚款可以补贴财政,但失去的企业家信任,补不回来。


02

深层洞察:行政权力边界与经济生态的微妙平衡

执法权,本应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利剑,如今却成了一把双刃刀,挥向了本该呵护的企业群体。

2023年,各地罚没收入激增,部分省份甚至同比增长40%以上。浙江某县,一家小型制造企业一年内遭遇12次行政检查,每次罚款从3万元到15万元不等。一年累积罚没额直逼企业年利润。企业主无奈调侃:“开厂是给地方政府打工,赚的是罚单钱。”

更荒诞的是,有地方政府直接将罚款目标分解到乡镇基层,设定“月度罚款任务”。在个别城市,交警的执法记录仪里存放的违章罚单量,超出辖区车辆总量。

罚款,已从经济秩序的“护栏”,变成了财政赤字的“奶牛”。

企业家成为了随时可能被开膛破肚的“金鹅”。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行政权力与市场经济的界线逐渐模糊。

行政权力如同河流,原本应该滋养市场经济的沃土,灌溉企业发展。然而,一旦水量失控,河流溢出堤坝,淹没的将是整个商业生态。

2023年,广东一家公司因环保问题被罚款80万元,实际涉案金额不到2万元;江苏某建筑公司因安全隐患整改迟缓,被顶格处罚200万元,问题整改成本不过区区50万元。罚款的标准,不再与违规成本匹配,而是与地方财政需求挂钩。

罚没收入,已然成为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数据的一种隐形杠杆。

罚款表面上合理合法,但背后透露的,是地方政府对经济调控手段的滥用。当财政吃紧时,罚款收入猛增;经济回暖,罚款力度则悄然减轻。执法,不再是维持市场公平的工具,而成了地方经济的“平衡器”。

这种“经济杠杆化执法”,使得市场逐渐丧失信任。企业主普遍反映:“投资回报可以预测,但罚款不可控。”这种不确定性,让资本选择观望,甚至撤离。

罚款可以抬升地方GDP短期数据,但它无法创造真正的增长。

就像拔苗助长,短时间内看到的“快速成长”,最终只会留下满地枯黄。企业资金链断裂、投资缩水,最终导致地方经济活力衰减。

行政权力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侵蚀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信心。

执法本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经济依赖的是“看得见的规则”和“看不见的手”协同运作。但如今,“看不见的手”越来越无力,“看得见的罚单”却无处不在。

罚款变成了“政府执法的KPI”,企业成为了“政绩养料”。市场中的博弈关系,被行政权力扭曲成了“强弱关系”。企业弱,政府强,罚款增。企业强,政府便借其他方式重新夺回主动权。

这种关系,打破了市场原有的自我调节机制。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而非屈从于行政权力。

真正的经济活力来自企业的创新、技术进步与市场开拓,而非地方财政收入里那一行行冷冰冰的罚没数字。

一场检查,一纸罚单,可以让一家企业付出数百万代价,但这些钱无法带动任何市场需求的增加。罚款增长的是地方政府的数据,却消耗了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资源。

企业主并非拒绝监管,而是害怕这种“带有目的性的执法”。监管的目的应是帮助企业合规,而非寻找漏洞。

罚款一旦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市场经济将无法独立站立。

市场就像一个敏感的生态系统,每一个行政命令,每一张罚款单,都是投向湖面的石子。短期内,水波荡漾,但若石子过多,湖面最终将不再平静。

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正试图通过“反制手段”应对这种逐利式执法。一些地方立法明确规定:外地公安不得在本地随意执法,未经本地公安允许,任何异地抓捕将被视为“违法执法”。甚至有地方直接起诉异地执法人员,指控其滥用职权。

这是一场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微妙博弈”。

但这种博弈的结果,可能是市场信任的进一步流失。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与政府部门“周旋”,合规经营的成本增加,企业主的精力被牵制在处理“关系”上,而非真正投入市场。

市场经济的真正繁荣,建立在明确的规则与透明的执法之上。

行政权力与市场经济的平衡,就像绳索上的舞者,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罚款作为一种行政工具,其存在合理性不可否认,但一旦超越边界,便是破坏性力量。

罚款应是市场经济的最后一道防线,而非地方财政的第一道防线。

罚款越多,市场信心越少。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


03

启示与未来:从治标到治本,重塑营商环境

风暴之下,中央释放的信号异常清晰——逐利式执法,不仅是地方财政的隐痛,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绊脚石。

回望2023年,一项项针对涉企执法的整顿政策接连出台。12月,国务院明确要求严查违规涉企检查,并提出对地方政府的“罚没收入”设立监控机制。 各地对涉企罚款的抵触,已从隐忍转为公开反抗。广东、江苏等地更是多次公开批评“以罚代管”的执法逻辑,呼吁构建更健康的政商关系。

这场博弈已经到了台面上。

但问题远未解决。罚款乱象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焦虑和发展瓶颈。治标容易,治本却异常艰难。

整顿罚款,是治标。重塑地方财政体系,才是治本。

地方政府之所以“盯上”企业,归根结底在于缺乏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土地财政退潮,传统产业增长乏力,经济发展放缓,财政缺口像无底洞一样扩大。罚款充其量是杯水车薪,救得了一时,拖得不了未来。

但短期补丁已经缝到破裂的缝隙上,一旦撤掉,地方财政很可能面临更大崩塌。

罚款问题,本质上是财政结构失衡问题。

如果说地方政府是一台机器,罚款只是临时换上的零件。真正驱动机器长期运转的,是产业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和新的税收体系建立。

而这,才是中央接下来的棋局。

2023年,中央明确提出:地方政府要逐步摆脱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推动产业升级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关于加快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方案》在年末正式下发,各地需在2024年前拿出切实有效的债务处置方案。 这是中央首次将地方债与营商环境整顿挂钩。

让地方政府摆脱罚款依赖,最关键的,不是减少罚款,而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就像让一个渔民停止过度捕捞,光是没收渔网不够,还要确保海里有足够的鱼,让渔民有其他方式生存。

2024年,各地将迎来一轮新的产业转型升级潮。从新能源汽车到绿色能源,再到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业,地方政府试图抓住新的增长曲线,培育能够持续供血的产业链,补上财政收入缺口。

但转型期注定是漫长的。

不少地方政府希望“罚款”能继续撑住几年,为产业转型赢得时间。然而,罚款的边界已经触碰到了市场的底线。企业家群体普遍反映:“罚款越来越重,我们离开这里的心越来越强。”

信心是经济的晴雨表,罚款是政府的戒尺。罚得越重,市场越冷。

罚款是不可再生资源,罚一次,失去的是企业家的耐心和信任。而企业信任的修复,远比经济恢复更加困难。

真正决定地方经济未来的,不是罚款数量,而是企业愿不愿意留下来。

地方政府必须重新思考自身角色——从企业监管者转变为企业服务者,从短期创收者转变为长期陪伴者。企业需要的,是政策温度,而不是“以罚养政”的冷漠。

营商环境的优化,离不开权力的自我约束。

2024年,地方政府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在经济转型的同时,保护好本地的企业家群体?

答案或许藏在政策调整的细节中,也藏在一次次执法权力的克制里。

有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行动。浙江某市推出“企业诉讼绿色通道”,凡涉及异地执法、违规罚款案件,地方政府将成立专项小组,帮助企业维权。深圳则对涉企执法推出“一案双审”,确保执法部门开出的每一张罚单都有更高层级的复核流程。

这些措施,正逐渐把市场信心拉回正轨。

罚款不是地方财政的出路,企业才是地方经济的未来。

未来的中国经济,必须从依赖土地财政的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的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模式。而地方政府的角色,决定了这个转型能否成功。

最终,罚款的减少,不是因为禁令,而是因为企业真正感受到了温度。


往期精彩回顾
本田、日产合并背后的“失败者联盟”
小工厂如何在变局中活下来
扫地机器人的风口熄火,雷军“八子”折戟沉沙

鹤总第一性商业
十年深耕第一性原理,商业战略增长辅导专家,九鸣咨询创始人/和君咨询合伙人,咨询案例入选中欧商学院教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资深投资人及10亿估值实战企业创始人,愿景:让更多人能够具备一眼洞悉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