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联名变翻车现场,名创优品为何这次倒在“情绪代价”?

文摘   2024-12-16 13:06   广东  

年轻人正在为一场悄然盛行的“谷子经济”埋单。这些商品看似只是动漫、游戏或小说的周边,比如徽章、手办、海报,但它们却在某种情感上成为粉丝们身份的延伸。手握一个“痛包”,仿佛就是抓住了生活的意义。行业内,这些产品有一个更通俗的说法——“谷子”。而真正懂得这些“谷子”背后价值的品牌,正利用它们筑起一座座通往年轻人心智的桥梁。

这股潮流之中,名创优品称得上是行业里的头牌。它的联名之道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界的经典范式。2024年,名创优品更是将自身定位升级为“全球IP联名集合店”,将一连串IP联名的操作做到极致。从三八节期间与芭比的合作,到与哈利波特、芝麻街、粉红顽皮豹等IP的跨界联名,名创优品精准押注了年轻人的喜好,也借此打造了“国民潮牌”的形象。

但这次,名创优品踩了雷。

9月21日,名创优品官宣与人气游戏《时空中的绘旅人》达成联名,推出系列周边产品。然而,这次联名却出人意料地遭遇了声量巨大的舆论翻车。问题出在设计上。玩家发现,这款联名商品的设计完全背离了游戏本身的核心美学和文化价值——一款以情感与故事为核心的游戏,其联名产品却过于敷衍与廉价,像是“快销货”而非真正的“玩家情绪代言人”。

在年轻粉丝群体中,这一失误引发了情绪海啸。用户涌入社交平台,一边抨击名创优品“对IP的亵渎”,一边发起抵制行动。大量玩家直言:名创优品不仅未尊重IP本身,还未理解他们作为二次元核心受众的真实需求。对他们而言,这种设计不仅是不走心,甚至是一种文化上的冒犯。

名创优品的联名翻车并非偶然。二次元消费群体的特点是高度圈层化、情绪化,他们对商品的需求并不单单是“买一个实用的物件”,更是希望通过消费表达自我、延续情感。一个微小的设计瑕疵,往往就能摧毁他们对品牌的信任。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二次元相关消费市场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其中仅周边商品的年销售额就达到数百亿。然而,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对“走心”的要求却几乎是苛刻的。稍有不慎,失去的不仅是用户的钱包,还有他们的心。

问题随之而来:为何这场名创优品看似精心策划的联名,却演变为一次声势浩大的危机?一个以年轻消费者为核心用户的品牌,为什么会踩中二次元文化这颗“雷”?联名翻车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商业逻辑与深层问题?


0

联名策略的双刃剑

从爆款到翻车:名创优品的“联名生意经”

名创优品的联名曾是“流量密码”,而这一次,却成了危机的引爆点。纵观其近年来的联名之路,可以说,这家企业几乎成了“IP联名爆款制造机”。芭比、哈利波特、芝麻街、粉红顽皮豹等,每一次联名,名创优品都精准拿捏年轻人的喜好,在社交平台掀起话题浪潮。

2024年,名创优品在国内外接连举办超过20场IP联名发布活动,其中芭比65周年合作尤为成功。这场以“花车巡游”为主题的营销活动,不仅让芭比的热度再次升温,还直接推动了联名商品的销售。数据显示,仅在三八节期间,名创优品的芭比系列销量突破1200万件,成为同类产品销售冠军。这些案例,让“名创优品出品=爆款”的印象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

然而,这种精准踩热点的联名策略,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名创优品迅速积累流量和品牌资产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当IP联名仅仅被当作一个“流量工具”时,品牌对用户情感和文化认同的理解往往显得浅薄。这种盲目依赖流量的方式,注定会在某一刻反噬品牌本身。

《时空中的绘旅人》联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款游戏自上线以来,以其细腻的情感叙事和梦幻的美术风格吸引了数百万女性玩家。其用户画像中,90%以上为20-35岁的年轻女性,且有较高的文化和消费能力。她们不是普通的消费者,而是以极高情感投入深度绑定游戏的“粉丝经济”成员。简单来说,这些用户对游戏的热爱和忠诚,远超普通商品消费行为,甚至将购买周边当成“支持游戏、表明态度”的一种仪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名创优品却推出了设计粗糙、质量一般的周边产品。相比于《时空中的绘旅人》华丽而精致的美术风格,这些联名商品看上去更像是普通市场的批量廉价货。缺乏对IP价值的尊重,低估了核心玩家对文化和情感的诉求。这一切让粉丝愤怒不已,最终引发社交媒体上的大规模反弹。

有人说,联名的本质就是“借势”,品牌以IP的流量价值换取更大的市场关注度。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极其脆弱的关系。因为IP承载的是用户的情感和文化认同,而品牌想要的则是短期销量。这种目标错位,导致许多品牌在联名中低估了“情绪价值”的重要性。

我们常听说,情绪化消费是时代的趋势。但本质上,这不仅是消费行为的变化,更是年轻消费者心智模式的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购买功能性的商品,而是希望通过消费表达情感,甚至定义身份。尤其是在二次元领域,产品不只是商品,而是情绪的延伸、文化的象征。如果这些产品无法让他们“共情”,用户就会迅速抛弃品牌。

名创优品似乎低估了这一点。联名策略虽然让它在市场上占据了流量高地,但却在情感价值上留下了空白。而当品牌情感与用户情感出现冲突时,后果往往极其严重。正如《时空中的绘旅人》的粉丝所言:“我们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情感寄托。”这句话足以让任何一个品牌警醒。

从爆款到翻车,这次事件揭示了一个简单却重要的道理:流量时代,品牌不仅要懂得借势,还必须学会守势。如果没有对用户情感价值的尊重,流量的红利可能会迅速消失。

或许,我们可以把名创优品的困境比作“水库效应”。表面上,品牌通过联名积累了大量的流量,看似水源充沛,但实际上,用户情感的“堤坝”却在逐渐侵蚀。一旦某个联名项目让情绪洪流冲破堤坝,品牌多年累积的信任都会化为泡影。

总结来看,联名是名创优品的核心竞争力,却也成为了其最大的潜在风险。当流量红利退去,品牌必须直面一个问题: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02

文化认同的价值被低估

缺失文化洞察,品牌信任的裂缝

名创优品联名翻车的背后,暴露出一个显而易见却常被忽视的问题:文化认同的缺失。当《时空中的绘旅人》联名产品上线后,玩家用“失望”二字刷屏评论区。这些产品没有精致的工艺,也看不到游戏核心世界观的影子,更像是从某个批发市场里随便抓来的库存。这种落差让原本期待满满的用户感觉被“敷衍”了。事实证明,对文化的粗暴处理,远比价格或质量问题更能激怒消费者。

放在2023年的消费环境中,情绪驱动和文化归属感已经成为年轻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动因。这一点,在二次元市场中尤为突出。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泛二次元人群已突破5亿,其中25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超过70%。在这个群体中,周边消费的核心动力并非功能需求,而是通过产品找到“情感归宿”。以今年大热的《原神》周边为例,限量版手办因设计细致、精准还原游戏角色,发售即秒空,甚至在二级市场上价格翻倍。这些产品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它们捕捉到了玩家情绪和文化认同的核心密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名创优品这次的失误。它犯的不是设计上的“错”,而是认知上的“浅”。品牌显然低估了《时空中的绘旅人》粉丝对IP的文化情感依赖。这款游戏的主题围绕“情感共鸣”和“代入式叙事”,它的玩家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文化的沉浸者”。对他们来说,每一次购买周边,都意味着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在商品上。因此,这些商品不仅要好看,还要能“讲故事”。而名创优品的产品却是“空洞”的,看不到文化内核,也无法激发共鸣。

这种文化失误不仅出现在名创优品的联名中,也在其他品牌身上反复上演。2024年,某快消品牌与热门动漫《鬼灭之刃》合作推出限量饮料周边,结果被批评设计毫无新意,甚至拼贴游戏角色的简单操作让粉丝感觉“被敷衍”。最终,这次联名的销量低于预期,产品滞销成为笑柄。这些案例表明,如果品牌在联名中只想“蹭热度”,却忽略了目标用户的文化归属感,就可能事与愿违。

文化认同在消费中到底有多重要?或许我们可以用另一个例子来说明。2023年,日本优衣库推出了一系列基于传统和服花纹设计的限量T恤。表面上,这只是一件普通的T恤,但背后的文化细节却让它迅速爆红。每件T恤都对应一种和服工艺图案,并附带一张关于图案历史的小卡片。这些卡片解释了图案背后的寓意和故事,让用户在购买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文化传承的温度。这件T恤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超越了商品功能,成为了用户与文化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

文化认同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基石。特别是在年轻消费者占主导的市场中,品牌不仅需要满足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需要通过文化传递和情感触达,完成对用户心智的占领。

我们不妨将品牌与文化的关系比作一场舞蹈。品牌是领舞者,消费者是舞伴。只有品牌准确踩中节拍,消费者才能愿意与之共舞。名创优品的失误在于,它把文化看作了背景音乐,而忘了自己需要用产品表达节奏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文化认同在今天的消费中变得如此重要?这背后是消费心理的变迁。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年轻人对商品的需求已经从“获取”转向“归属”。他们不再只想要东西,而是想通过消费找到身份认同。消费品正从“拥有”转型为“连接”,它们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用户链接情感、文化和社区。如果品牌无法理解这一点,它的联名即便看似成功,也可能会是“昙花一现”。

联名失败后,名创优品是否能够反思这一点,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品牌能否理解用户情感与文化诉求,决定了它是否有能力走得更远。文化认同的缺失,不只是一次翻车的原因,更是未来品牌竞争中的致命弱点。


03

品牌与用户的共生关系

商业的长期主义始于用户信任

当名创优品因一次联名翻车而站上风口浪尖,企业的短视也随之显现。虽然翻车事件本身属于个案,但它揭示的却是品牌战略中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流量依赖正在成为许多品牌的双刃剑。而长远来看,只有建立在用户信任基础上的品牌,才能穿越流量的短暂喧嚣。

数据是最诚实的。2024年,中国年轻消费群体的购买力依然惊人。根据麦肯锡发布的《2024年中国消费者报告》,18至35岁的消费者占据了全国消费支出的57%,其中大部分用于提升个人体验和实现情感表达的产品和服务。从“氛围感”摆件到二次元IP联名,这些消费行为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趋势:用户希望通过消费建立连接,不仅是与产品,还有与自己所认同的文化。

但名创优品的翻车暴露了一个普遍问题——品牌与用户的关系正越来越疏离。它们彼此的连接仅停留在流量层面,却缺乏信任作为基础。信任是什么?从商业角度来看,信任是用户对品牌的一种“长期偏好”。它不是建立在产品本身的基础上,而是依赖品牌能否满足用户的深层需求:情感、文化,甚至是生活方式。

联名失败的品牌与成功的品牌差距在于,它们是否能够超越“卖东西”的逻辑,真正成为用户生活的一部分。日本的星巴克在2023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推出了一款本地限定版的手工抹茶杯。这款杯子不是简单的促销商品,而是结合了日本传统抹茶文化和星巴克的现代品牌调性。这不仅吸引了消费者,还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购买行为成了某种文化传承的参与。星巴克因此不仅卖出了产品,还建立了一种文化归属感。

而名创优品恰恰忽略了这种“深度连接”的价值。《时空中的绘旅人》的粉丝为什么会如此愤怒?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热爱被商品化了,甚至被品牌轻视了。对于这些核心用户来说,购买商品的过程本该是一种对情感的延续。而品牌粗糙的设计却打破了这种体验,让他们觉得自己只是被当作“流量”利用了。

信任不是快速消费品,而是品牌的长期护城河。

这里的“护城河”并不是指市场份额,而是一种无法被复制的情感资产。麦肯锡在2023年的研究中指出,品牌与用户的情感连接越强,其复购率和口碑传播能力越高。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老品牌能够在年轻市场中持续受宠,比如乐高。乐高的产品并不是简单的拼插玩具,而是一种“创造力教育”的象征。用户买的不仅是乐高本身,而是一种亲子互动、一种个人成就感。正是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让乐高成为不可替代的品牌。

名创优品若想走得更远,就必须重新思考自己与用户的关系。回顾它的联名历史,不难发现,过去的成功更多依赖于IP本身的热度,而非产品对用户情感的回应。比如芭比联名,虽然销量惊人,但背后的用户体验反馈却并不均衡。很多消费者表示,虽然商品“好看”,但没有真正感受到品牌对芭比文化的理解。这种反馈是个警讯——当流量的泡沫散去,如果品牌与用户之间没有深度连接,它注定会被下一波更懂用户的竞争者取代。

品牌与用户关系的本质,是共生,而非利用。

我们可以用植物与传粉昆虫的关系来比喻这种共生逻辑。品牌就像花朵,用户是昆虫。花朵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繁衍,而昆虫也需要花蜜维持生存。如果花朵只想着利用昆虫,而不给予足够的“花蜜”,那么昆虫迟早会转向别的花朵。这种生态关系可以用来诠释品牌和用户之间的互动——真正健康的品牌与用户关系,应该是彼此成就,而非单方面获益。

名创优品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给予用户足够的“花蜜”。比如,它是否真正理解用户在联名产品中的情感需求?是否为用户创造了参与品牌文化的机会?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答,那么即便是接下来再推出多少热门IP联名,也难以阻止用户的流失。

这并不是在唱衰名创优品,而是希望它能够从联名翻车中吸取教训。流量时代的品牌竞争,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商品竞争,而是围绕用户情绪、文化认同和长期信任展开的较量。

品牌的成功从来不是用户的短暂选择,而是长期的文化依附。

从这个角度来看,名创优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需要的不仅是更高效的营销策略,更是一次关于品牌定位和用户关系的彻底反思。如何从单纯的流量玩家,变成用户的文化伙伴?这是名创优品在未来几年必须回答的问题。

往期精彩回顾
ChatGPT开了“天眼”,AI进入新一轮范式革命
“拼多多们”飘洋过海越过山丘,才发现没那么简单
中美博弈升级:中国正在重塑话语权?!

鹤总第一性商业
十年深耕第一性原理,商业战略增长辅导专家,九鸣咨询创始人/和君咨询合伙人,咨询案例入选中欧商学院教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资深投资人及10亿估值实战企业创始人,愿景:让更多人能够具备一眼洞悉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