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一个原本不起眼的新闻引发轩然大波。比亚迪在巴西投资建设的电动汽车工厂遭遇突发危机。160多名中国工人被当地劳工部门“解救”,而比亚迪工地建设因此被迫暂停。消息一出,不少媒体迅速跟进报道,甚至将其上升到“奴役工人”的高度。比亚迪随即回应,称问题出在外包服务商金匠集团巴西分公司,工人护照因办证需要集中保管,却被巴西劳工部门误解为强行扣押,引发连锁反应。
问题看似是一次误会,但深层次却透露出更复杂的现实。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巴西市场更是其海外重要布局之一。今年1月至9月,比亚迪在巴西的销量达到51299辆,同比增长8倍。位于巴伊亚州的工厂项目,总投资超10亿美元,被视为带动当地就业、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工程。然而,一场小小的劳工风波,竟能将这个光鲜项目推向漩涡中心,甚至让比亚迪不得不面临舆论和监管的双重压力。
事实上,比亚迪在巴西并非孤例。另一家中国企业在保加利亚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竞标时,因为报价过低,被欧盟怀疑背后存在政府补贴,最终失去竞标资格。
这些故事看似独立,实则映射出同一个现实: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硬实力出众,软实力却常常缺席。当国内市场厮杀正酣,中企习惯于以价格、规模和技术碾压竞争对手,而到了国际舞台,规则、文化和舆论却成为新的赛点。
01
低价优势的尽头,规则和认知的缺位
今年,比亚迪在巴西的销量再创新高,仅在1月至9月期间就卖出了51299辆汽车,同比增长8倍。这不是简单的数据跃升,而是新能源车企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野心写照。然而,销量猛增的背后,是比亚迪在巴伊亚州投下超过10亿美元的工厂项目,为当地直接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按照比亚迪的规划,到2026年底,这一数字将翻倍,达到2万人。
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直到那场突如其来的“劳工解救”事件,工厂建设被叫停,比亚迪迅速陷入公关危机之中。比亚迪的声明强调,已多次要求外包商金匠集团调整工人生活条件,巴西高层甚至公开支持这一投资项目。然而,事情还是出了岔子。
这种矛盾背后,有一个难以忽视的信号:在出海竞争中,价格优势已不再是护身符,合规和认知才是决定生死的分界线。
以往,中企出海,靠的是“中国价格”。无论是铁路、电站还是新能源汽车,总能用令人瞠目结舌的成本杀入市场,轻松击败本地企业。比亚迪在巴西卖一辆新能源车,价格比特斯拉便宜30%以上,保加利亚竞标项目时,中企的报价比对手低近20%。但这样的低价策略,到了2023年,开始失灵。
低价不仅打不过规则,还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保加利亚事件就是鲜活的例子。中企的竞标因“报价太低”而被欧盟质疑背后有政府补贴,直接取消资格。这一刻,低价不再是优势,反而变成了麻烦的源头。在海外市场上,“便宜没好货”是潜意识逻辑,更别提,西方长期对中国企业贴着“非市场经济”的标签。
想象一下,两个竞标者,一个戴着“补贴嫌疑”的帽子,另一个披着“自由市场”的外衣,尽管报价相差悬殊,结果往往显而易见。
在海外市场打价格战,就像带着刀闯进了别人的棋牌室。刀或许锋利,但这里的规则是看牌技而非拼武力。
这并不是孤例。从比亚迪到华为,再到中兴,出海路上,这样的“刀”不少见。习惯了国内市场的强悍打法,到了海外,发现自己更像个不合时宜的“闯入者”。
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价格战考验的是成本控制,而规则意识和文化认知,是对企业系统性能力的检验。
这正是比亚迪和中国建材的分水岭。
在比亚迪遭遇巴西劳工危机的同时,中国建材却在赞比亚做得风生水起。同样是大型工程,中国建材深知,仅靠投资和低价难以取胜,于是深入当地社区,参与公益建设,甚至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和医院。项目推进顺利,赞比亚政府称其为“最具社会责任感的外国企业之一”。
两家企业,同样来自中国,同样有着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在异国他乡,命运截然不同。
软实力,正在成为硬实力真正落地的隐形护照。
这背后,实际上是一套对市场逻辑和社会文化的敏锐洞察。中国建材明白,硬件设施可以跨国建设,但信任必须在本地生长。比亚迪的劳工风波,本质上是对本地文化认知不足的体现。巴西劳工部门对工人护照集中管理非常敏感,而比亚迪和外包商并未在细节上做到极致,导致误会扩大化。
换句话说,再硬的拳头,也挡不住认知差异带来的“误伤”。
中企出海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一场文化和认知的双向奔赴。如果说比亚迪的问题在于低估了文化差异的力量,那么保加利亚事件则提醒我们:企业出海,必须习惯在规则的边界里跳舞。
这并非否定硬实力的价值,而是强调,低价和规模或许能赢得市场,但规则和文化认知才能赢得人心。
有人说,出海竞争,是一场“软硬兼施”的博弈。但真实的情况是,在规则主导的全球市场上,硬实力是通行证,软实力才是敲门砖。
比亚迪的巴西工厂或许最终能够顺利投产,但这场风波之后,一个现实更加清晰:未来出海的路上,谁先补齐软实力,谁才能真正扎根在海外市场。
02
低价优势的尽头,规则和认知的缺位
今年,比亚迪在巴西的销量再创新高,仅在1月至9月期间就卖出了51299辆汽车,同比增长8倍。这不是简单的数据跃升,而是新能源车企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野心写照。然而,销量猛增的背后,是比亚迪在巴伊亚州投下超过10亿美元的工厂项目,为当地直接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按照比亚迪的规划,到2026年底,这一数字将翻倍,达到2万人。
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直到那场突如其来的“劳工解救”事件,工厂建设被叫停,比亚迪迅速陷入公关危机之中。比亚迪的声明强调,已多次要求外包商金匠集团调整工人生活条件,巴西高层甚至公开支持这一投资项目。然而,事情还是出了岔子。
这种矛盾背后,有一个难以忽视的信号:在出海竞争中,价格优势已不再是护身符,合规和认知才是决定生死的分界线。
以往,中企出海,靠的是“中国价格”。无论是铁路、电站还是新能源汽车,总能用令人瞠目结舌的成本杀入市场,轻松击败本地企业。比亚迪在巴西卖一辆新能源车,价格比特斯拉便宜30%以上,保加利亚竞标项目时,中企的报价比对手低近20%。但这样的低价策略,到了2023年,开始失灵。
低价不仅打不过规则,还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保加利亚事件就是鲜活的例子。中企的竞标因“报价太低”而被欧盟质疑背后有政府补贴,直接取消资格。这一刻,低价不再是优势,反而变成了麻烦的源头。在海外市场上,“便宜没好货”是潜意识逻辑,更别提,西方长期对中国企业贴着“非市场经济”的标签。
想象一下,两个竞标者,一个戴着“补贴嫌疑”的帽子,另一个披着“自由市场”的外衣,尽管报价相差悬殊,结果往往显而易见。
在海外市场打价格战,就像带着刀闯进了别人的棋牌室。刀或许锋利,但这里的规则是看牌技而非拼武力。
这并不是孤例。从比亚迪到华为,再到中兴,出海路上,这样的“刀”不少见。习惯了国内市场的强悍打法,到了海外,发现自己更像个不合时宜的“闯入者”。
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价格战考验的是成本控制,而规则意识和文化认知,是对企业系统性能力的检验。
这正是比亚迪和中国建材的分水岭。
在比亚迪遭遇巴西劳工危机的同时,中国建材却在赞比亚做得风生水起。同样是大型工程,中国建材深知,仅靠投资和低价难以取胜,于是深入当地社区,参与公益建设,甚至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和医院。项目推进顺利,赞比亚政府称其为“最具社会责任感的外国企业之一”。
两家企业,同样来自中国,同样有着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在异国他乡,命运截然不同。
软实力,正在成为硬实力真正落地的隐形护照。
这背后,实际上是一套对市场逻辑和社会文化的敏锐洞察。中国建材明白,硬件设施可以跨国建设,但信任必须在本地生长。比亚迪的劳工风波,本质上是对本地文化认知不足的体现。巴西劳工部门对工人护照集中管理非常敏感,而比亚迪和外包商并未在细节上做到极致,导致误会扩大化。
换句话说,再硬的拳头,也挡不住认知差异带来的“误伤”。
中企出海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一场文化和认知的双向奔赴。如果说比亚迪的问题在于低估了文化差异的力量,那么保加利亚事件则提醒我们:企业出海,必须习惯在规则的边界里跳舞。
这并非否定硬实力的价值,而是强调,低价和规模或许能赢得市场,但规则和文化认知才能赢得人心。
有人说,出海竞争,是一场“软硬兼施”的博弈。但真实的情况是,在规则主导的全球市场上,硬实力是通行证,软实力才是敲门砖。
比亚迪的巴西工厂或许最终能够顺利投产,但这场风波之后,一个现实更加清晰:未来出海的路上,谁先补齐软实力,谁才能真正扎根在海外市场。
03
补齐短板,赢得未来
2024年,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继续狂奔,新能源车在南美、东南亚等地销量节节攀升。单在巴西,比亚迪已经是最大的新能源品牌之一。官方数据显示,比亚迪在巴西市场的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8倍,占据新能源车销量榜首。巴西总统公开站台,工厂建设项目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为当地创造超2万个就业岗位。
从数据看,比亚迪无疑是中国制造出海的典范。然而,仔细翻看背后的故事,隐藏着复杂的变量。
比亚迪的工厂项目在高光时刻踩下急刹车,一场原本可避免的劳工风波,成了这个海外扩张版图上的意外插曲。这一事件的关键,不在于比亚迪是否具备履行法律义务的意愿,而在于它低估了文化和制度差异可能引发的细节摩擦。
软实力短板,最终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暴露出来。
中国企业的出海脚步日益加快,但软实力的建设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硬件扩张的步伐。比亚迪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水土不服”而付出代价的中企。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浮现:中企出海,究竟缺的是什么?
一位巴西劳工局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并不反对中国企业进入巴西市场,但企业必须理解,这里的劳动法规与文化背景,与中国完全不同。”这句话不长,却点出了关键。
认知差异,正是阻碍中企深度融入海外市场的“隐形墙”。
过去十年,中企出海的逻辑更多依赖于“三通”:硬联通,修建基建、铺设铁路、电站;软联通,推动规则与标准接轨;心联通,强化人文交流。然而,实际落地时,硬联通是最容易实现的。高铁、桥梁,一建而就,立竿见影。软联通相对复杂,但仍在政策与外交层面有所推进。心联通,则成为最难达成的一环。
如果说硬联通是修桥铺路,软联通是规则对接,那么心联通,就是赢得当地人的信任和情感认同。
然而,这恰恰是许多中企长期忽视的部分。
中国建材在赞比亚的案例,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项目启动前期,中国建材并未直接进入施工阶段,而是选择先“扎根”社区,资助学校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施工人员与社区互动频繁,企业甚至在当地设立了专项慈善基金,参与公共事务。
看似多此一举的举动,最终让中国建材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赞比亚政府对该企业给予高度评价,项目推进速度远超预期。
这与比亚迪在巴西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
心联通的缺失,往往体现在细节处。
在比亚迪事件中,护照管理问题引发误解,巴西劳工部门认为这是对工人人身自由的限制。尽管比亚迪解释,这是外包商代为保管用于办理身份证件,护照随时可归还,但舆论已经发酵。
换个角度看,这更像是一场跨文化理解的“失败示范”。
同样的行为,在中国可能是出于便利的行政管理,而在巴西,则触及了劳动权益的敏感点。
跨文化沟通的断层,正是中企出海过程中的“隐形成本”。
在欧洲市场,中企同样面临文化隔阂。华为在进入德国市场初期,因产品说明书翻译不当,多次引发客户投诉。德方要求产品说明书不仅要精准翻译,还要符合德国人的语言习惯与逻辑思维方式。华为最终组建了一支本土化团队,逐字逐句地重新翻译所有文档,历时一年才完成这个看似琐碎的任务。
全球化时代,企业出海面临的不仅是技术和成本的比拼,更是一场文化与规则的适应战。
这场战役,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资本与技术实力,更是一种“耐心哲学”。
耐心,是理解规则、适应文化、融入社会的必备品质。
再看比亚迪的巴西工厂事件,表面上是劳工纠纷,实则反映出中企对海外市场规则与文化缺乏耐心了解的深层问题。
中国企业擅长快速扩张,然而,全球市场的节奏,往往更讲究稳扎稳打。
在这一过程中,谁先补齐心联通的短板,谁就能在海外市场上拥有更强的议价权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