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别急着大补,小心越补越糟糕

文摘   2025-01-14 16:36   辽宁  



古时候,人们常常用“虚不受补”来形容身体极度虚弱的人难以承受突然的大量营养补充。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们在首次获得充足食物时,有时甚至可能因身体无法适应而面临生命危险,这与现代医学中的“再喂养综合征”类似,指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在接受营养和治疗时,必须谨慎、逐步进行,避免潜在的致命并发症。

01

再喂养综合征



再喂养综合征(Refeeding Syndrome)是指在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下,患者重新开始摄入大量能量和营养物质时,所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和电解质紊乱的症状。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患者开始接受营养治疗或恢复正常饮食后的短时间内,尤其是在一周内。




02

主要症状与表现



再喂养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严重的水电解质失衡,如低磷血症、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以及葡萄糖耐受性下降和维生素缺乏。这些代谢紊乱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搏骤停、低血压、休克等心血管问题,以及呼吸肌无力、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问题。此外,还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如谵妄、幻觉等。




03

易感人群



再喂养综合征易发生于营养不良患者,尤其是数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的患者。其他高危人群包括长期饥饿或禁食者、嗜酒者、神经性厌食患者、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体重明显下降的病态肥胖患者,以及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癌症和艾滋病的患者,还有部分术后患者。




04

病理生理学基础



在长期饥饿状态下,机体为了适应能量缺乏,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以提供能量,同时导致体内电解质和维生素储备耗竭。当重新开始摄入营养物质时,血糖浓度迅速升高,胰岛素大量分泌,合成代谢增强。这一过程中,钾、镁、磷等电解质和维生素会从血清中移出,进入细胞内,导致血清电解质和维生素浓度下降,从而引发再喂养综合征。




05

预防与治疗



在面对虚弱衰竭的病人时,我们应牢记“事缓则圆”的道理,其预防的关键在于逐渐增加营养素的摄入量,饥饿后的营养补充应该遵循“先少后多、先慢后快、先盐后糖、多菜少饭、逐步过渡”二十字原则,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输注葡萄糖溶液。营养支持治疗应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素,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一周后再恢复至正常需要量。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血糖等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的紊乱,并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供稿 | 安宁疗护二病房  赵涛

编审 | 宣传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
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官方公共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