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270期●总第2491期】
我和百岁老人的𦰡溪情结
文/胡扬平
在一个朋友的饭局上,我偶遇了一位“风水大师”,他姓张,五十多岁,一袭白衣,肤色黝黑,隆鼻大耳,聪明秃顶,脖子上挂一串大大的珍珠项链,一看这行头,还真有几分大师的风范。
推杯换盏中,他侃侃而谈,天文地理,易经八卦,云里雾里的,绣口一吐,就是上下五千年,逗得大家很开心,也让在座的各位心生几分敬意。
“大师口吐莲花,哪天有空还请去我老家瞧瞧,说不定能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道。他很高兴,立马答应了。闲聊中,他得知我在𦰡溪工作,便立即告诉我,他老父亲曾在𦰡溪林场当工人,他九岁前随父一直住在九工区的工棚里。他这话一出,无形中我俩之间又增添了几分亲切感。
当问及其父亲的身体状况时,他语气中带几份骄傲地说“他好得很!104岁,除了听力有所下降,腰有点弯之外,其他没毛病,生活完全自理。但毕竟年龄大了,我也不放心,只要不出远门,每天晚上再晚,我都要从洞口开车回去陪他。”“哦,那太好了!哪天方便,我去拜访一下老爷子。”我的话一出,他立马说“欢迎欢迎!”
周六下午,我加班任务完成后,突然记起要去拜访老人的承诺,于是我拨通了张师傅的电话。他特别高兴。“明天我有空,非常欢迎!”
周日清早,我约了两个朋友,早餐后便驱车前往岩山镇月塘村。路上车水马龙,田垄的稻子已颗粒归仓。我放下车窗玻璃,呼吸着最新鲜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这应该是入秋以来,最凉爽的一天。我们感觉特别的舒服。
半小时之后,我们便来到了张家。我的车尚未停稳,张老人家便已迎了上来。我们俩紧紧的握着手,好象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旁边的张大师赶忙告诉我,“我昨天晚上告诉老爷子你今天要来看他,他特别高兴!他说,想不到这时候还有领导记得他,还来家里看望他。今天早上,他四点半钟就起来了,特地叫醒我,要我去买几个菜,一定要留领导吃顿饭,人家那么远,从𦰡溪出来不容易,千万不能怠慢了!”谈话间,张大师的哥哥,还有堂兄也围了过来。
落座之后,我说明了来意。老人家特别高兴,眉飞色舞地便介绍起情况来。
老人家名叫张顺庭,1922年9月26日出生。因为家穷,没机会进学堂读书,从小跟着父母亲干农活。1958年“大跃进”时候,他当了生产队长,面对猛烈的浮夸风,他非常气愤。也记不得从哪里学得了这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便将这话写在学校的黑板上。
结果,他被戴上“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送到“砍伐队”(大炼钢铁需要大量的木材)进行劳动改造。先后去了桐山的马颈骨、大湾、古楼、月溪等地的林场,当伐木工。
特别是在古楼,经常与绥宁县争山场,闹得不可开交。大约是1967年的样子,去了𦰡溪,到崇阳坪、宝瑶、仙人桥、白溪江、堆上、高顶山等地砍过树,也造过林。
谈到造林时,他特别兴奋,“我们那个时候造林很讲究的,象纳布鞋底一样,先按尺寸准备好木棍,一根一根裁好,就象一把把尺子,然后打氹时,前后左右都一样的宽度。把树栽好后,无论向哪个方向看,都像鞋底上的线砣,整整齐齐都成直线。”“那时,我们栽了好多的杉树,还有比较好的楠木、梓树、樟树、梂树、红豆杉等。砍下来的树,是什么样的树,一截树有多重,一看就知道。当时场里有个副书记,叫肖和胜(盛),力气特别大,单手可举起碾子,能用板凳砸脑壳,板凳砸烂了,他的脑壳不受伤!”
后来,老人又介绍了他们修3号桥(现今的茶路大桥)的情况,他们工区的几十号人马,一人一个小铁锤敲碎石,往往一天下来都是手起血泡,腰酸背痛。“还是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后来我们这些劳改犯,都成了𦰡溪林场的正式工人。”
老人喝了口茶后,继续聊天。当我问及他高寿的原因时,他说“一直在山里作事,空气好,水好。工夫重,年轻时食量大,一餐可吃两斤多饭,还有苞谷、红薯,山里的野果子都是好东西。”他还特意告诉了我一个不让一般人知道的秘密——吃了三个“仙桃”。
有一天,领导安排他去巡山。那天早上他吃得较少,从九工区出发,沿着河边(公溪河)山脚一直往上走,中午时候到了高顶山,站在山顶的大石头上,往西北可以看到黔阳,往东南可以看到绥宁的路。
山顶上有一座寺庙(普照寺),全部是用石头做的。梁、柱、枋、瓦、窗都是石头的,庙里没有人,也没有什么吃的。这时,肚子已饿得呱呱叫。正在为没吃的发愁时,突然看到不远处的一片大石头的中间好象有棵小树,隐约可见树上结了果子。
于是他便迅速走向那片大石头。石头周边都没有树木,只有凉粉藤爬在石头上。他小心翼翼地抓着藤藤往小树边挪动,根本不敢往下看,因为脚底是万丈深渊。当他爬到大石块中间时,满心欢喜!眼前这石缝中长着的小树,正是一棵桃树。
桃树不大,树杆只比拇指大一点,树枝只有两根,大约六七十公分高。老人家边说边做着手势,继续说,“树尖及两边枝条上各有一个比鸡蛋小,比枣子大点的白色桃子。这桃子很奇怪!一般情况下,桃子不完全是白色的,外面都有细毛毛,而这桃子完全是白色的,表面非常光滑,象李子、茶子果的表面一样,没有毛毛。我以为这果子还没熟,可摘来一吃,熟的。甜中稍微带点酸味。吃了这三个桃子,立马觉得很有精神,很快就下了山……”
坐在旁边的张老爷子的侄子忍不住发话了。“领导啊,我叔长寿啊就是因为吃了你们𦰡溪山上的仙桃,按老古时候的说法,一个仙桃可以加寿三十年,他吃了三个,可以加寿九十年啦!”
老爷子一听,拍着椅子的扶手,更是得意地说“应该是的,应该是的!我以往不说,那是天机不可泄露。我后来也确实想过,我能活到九十就不错了,现在已过一百多岁了,还真是仙桃加了寿!”
“老爷子身体还这么硬朗,是不是还想去𦰡溪看看?”趁他高兴,我说“我在𦰡溪十年了,就没您这样的好运气啊!”
他爽朗一笑,“想啊!有时候做梦都是当年在𦰡溪砍树的场景,也时不时记起那棵仙桃树。不晓得那棵树还在那里么。现在的路是不是比原来好多了么。”我说,“正在修路,我就负责这事,到明年基本上改好路面了。”“那好!到时候我一定来𦰡溪看你!”
临走前,我要朋友给我和张老人家合个影,他特别不舍地拉着我,一定要我吃顿便饭。还拉着我去看他在后院种的菜。这时,我忽然又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他年轻时也在𦰡溪伐过木、栽过树,遗憾的是十年前,他叮嘱我“一定要把𦰡溪建设好”后,便驾鹤西去了……
依依惜别了老人家,我放慢了车速。心情忽然间变得复杂起来。别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而我却是“十年一觉𦰡溪梦,解甲归田自认怂。”曾经满腔热血,信心十足,想为𦰡溪人民干点实事、好事,但骨感的现实一度将我丰满的理想打了个落花流水!承蒙新的县委领导信任,重启了𦰡溪公路改造及四A级景区建设项目,我也因此肩负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朋友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以一种十分温和的口气安慰我“哎,你在𦰡溪整整十年,一心想为𦰡溪人民做点事,跑来跑去也确实辛苦,大家都很清楚,但你也在天然氧吧里享受了十年,像张老爷子一样,练出一个好身体,也该知足。有得有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也许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职一分钟,干好六十秒,这是我自己做出的承诺。我期盼着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𦰡溪能早日让人刮目相看!
【作者简介】胡扬平,男,60后,湖南洞口罗溪国家森林公园护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洞口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责 编:肖正中
◆请伸出您的金手指,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