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272期●总第2493期】
编者按:自8月29日《雪峰文艺》发出《“洞口故事”征文启事》后,广大作者积极响应,我们几乎每天都收到征文来稿。即日起,本刊陆续选发部分征文,以飨读者。热忱欢迎作者朋友们踊跃参与征文活动!
“洞口故事”征文选发之一
爱民将军曾华
文/黄三畅
曾华,字萼叟,今洞口县杨林镇山下村人。
据《元史曾华传》,曾华为人精悍而有胆识,通孙吴司马法。元代末年社会动乱,曾华捐家产招兵买马为国效力。他在军中屡建大功而不断升迁,官至明威将军、广东道宣慰使、佥督元帅府事兼江浙行省都镇抚,属杨完者部下。杨完者是今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将领,元至正年间,他率领溪洞军打败地方割据势力之一的头领张士诚,逐渐升至江浙行中书省右丞。
睦州被敌军攻陷后,杨完者认为浦阳与睦州比邻,就命曾华从杭州来镇守。浦阳在崇山峻岭中,舟车不通,老百姓也害怕打仗,又听说溪峒军勇鸷异常,就成群结队地惊呼着逃奔到山谷里。曾华察知了这种情况,领兵抄小路疾速来到浦阳,申饬了纪律,强调了军队绝不能扰民。然后,他把队伍分成几路,让他们各自据防;营垒四门置兵防守,没有命令不许出门。到了晚上,曾华披上甲胄,带领一二随从视巡。这样,兵士们都规规矩矩,没有谁敢违反纪律。
一天,一座营垒的守门者稍有懈怠,有一个兵士就偷偷地走出营垒,捕老百姓的鱼。曾华知道了后,立即派人把那个兵士的什长押来,要处以鞭笞。什长不服,曾华说,兵士犯规,是你管理失职,不鞭笞你鞭笞谁?把什长鞭笞一顿后,又重惩了那兵士。从那以后,没有一个人敢于违抗军纪军令了。不久以后杨完者亲自来到睦州,让曾华回杭州去。曾华一夜之间就领兵离开了,“人衔枚,马摘铃”,根本听不到人马的声音。浦阳人说,如果大将军都有曾将军一样的纪律,哪里会让我们老百姓露宿在山谷中呢?
曾华每到一个地方,以爱民为要务,军队休整的时候,还让兵士支农助农。牵涉到老百姓根本利益的事,他能挺身而出。他领军据守浦阳的时候,恰逢上一级政府要按田亩征粮,曾华认为,兵荒马乱的年头,按田亩征粮是残害老百姓。于是为民请命,会见了上面来的使者,把道理讲给他听,使得上一级政府最后改变了这种做法。
曾华离开浦阳后,浦阳人很思念他,县里的一些人在县庭里建了一块碑纪念碑,与他同时代的大文豪宋濂写了碑文,碑文题名《嘉政记》。
曾华出生的村子山下村是一座古村,村里还颇留下一些古屋,古屋的结构形式和武冈浪石的差不多,但“古”得多,有一座的青砖上就刻着“皇庆一年”的字样,皇庆是元仁宗的年号,皇庆一年是公元1312年。村子对面的山上有一个宽敞深邃的石洞,相传是曾华少年时期读书、练武的地方。洞畔有建筑物的遗址,遗址上有“至正”的石刻,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年号。
曾华读书、练武、扩充兵员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流传的过程中,曾华被神化了。武冈、洞口一带的曾姓人,讲起“元帅公”来,有的是神话故事。说“元帅公”在母亲怀里卧了十二个月才生出来,“元帅公”呱呱堕地的那天傍晚,东南方红了半边天,村前的龙江无缘无故涨大水。“元帅公”两岁能读“子曰”,三岁时就喜欢在河边沙滩上打拳、画行军布阵图。“元帅公”最喜欢在河里游泳,尤擅扎猛子,有时一个猛子扎下去,可以半天不上来。从十五岁开始,“元帅公”就在村子斜对面山上的山洞里读书、悟道、操武,到十八岁就招兵买马出了山。“元帅公”出山那天,山上百鸟欢唱,河里金鱼腾跃。
扩充兵员的故事有一则是这样的。曾华家产卖尽后,觉得所招的兵马还太少,有一天他走到一座寨子上的竹林里,叹息说:“要是这里的每一竿竹子都是一个兵士,该多好!”这时一竿竹子突然弯了下来,横在他的面前。他挥剑一劈,那竿竹子被劈开了,这一来就不得了:只见每一个竹节里都跳出一个人来,那些人到了地上就长高长大,瞬间长成彪形大汉,雄赳赳地向曾华敬礼。曾华大喜,把所有的竹子都破开,于是满山满坡都是雄赳赳的彪形大汉。曾华就在山上教他们操武。那座山后来就叫破刀寨。
责 编:肖正中
◆请伸出您的金手指,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