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美剧为什么越来越难看懂?

教育   2024-09-10 23:55   广东  

我读大学的那段时间正值美剧的黄金时期,几乎天天都会听到同学们热烈讨论最新的热门美剧。当时大受欢迎的剧集有《越狱》《生活大爆炸》《实习医生格蕾》和《绝望主妇》,这些美剧观看的门槛并不高,从第一集开始就能被剧情吸引,迅速进入故事的状态,几乎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理解剧情和角色背景。


大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没看美剧,重新再看时发现美剧已经进入 next level,前几集几乎都看不懂在说什么,只有硬着头皮看下去才会渐入佳境。


我是2015年开始重拾美剧,第一部就是我心目中永远的经典《纸牌屋》,看了前三集,昏昏欲睡,人都认不全,也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热门,遂放弃。过了几个月,发现网上的讨论度还是那么高,又把前三集重新刷了一遍,好不容易把人认全了,坚持看到第五集,才看出点眉目。



一、美剧难看懂的原因。


此后几乎所有的美剧,我都有同样的感觉,前几集几乎都是看不懂的,有几方面的原因:


1、从不解释剧情,依赖观众脑补


美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不太擅长向观众直接解释剧情发展和人物动机,需要观众依靠自身的观察和推理去领悟角色的意图、情节的转折,甚至是更深层次的主题探讨。


导演喜欢通过角色的行动、眼神、环境细节、隐喻等手法,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的复杂性,而不会通过直接的台词或旁白来进行解释。观众常常需要在剧集的缝隙中自己“拼凑”出完整的故事线索,这是非常消耗脑力的。


相比之下,国内的电视剧会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生怕某些情节或人物动机会引起误解,常常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或旁白刻意解释剧情的合理性。例如,某个角色的突然转变或行为动机,国产剧常常通过“心声”或者其他其他角色之间的对话来告诉观众“为什么会这样”,让观众不必花费过多心思也能轻松理解剧情的走向。


国产电视剧里,只有王家卫的《繁花》才给我美剧一样的感觉,充满了细腻的隐喻和未言自明的情感表达。每个镜头、每句对白甚至每个背景细节都充满了深意,观众必须仔细品味才能捕捉到故事背后的微妙变化。这也使得《繁花》在情感层面上有了更深的厚度,观众不仅仅是理解剧情的表面,还要感受那些隐藏在背后的情感波动和社会变迁。尽管《繁华》的观看门槛很高,观众也未必全然能理解剧情,但是观看过程仍然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并乐此不疲。


作为和《繁花》几乎同类同种题材的《玫瑰的故事》,就容易看懂很多,热度也不错,但口碑远不及《繁花》,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不在于是否容易看懂,而在于是否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


2、角色众多。


这对脸盲观众很不友好,我就是其中之一。


每一部美剧几乎都会有大量的角色,从主角到配角,再到偶尔出场的反派或配角,个个都有各自的故事线和个性。许多角色外貌相似,观众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每个人物记住并加以区分,特别是在剧情刚展开的前几集中会感到混乱,角色的身份和动机尚未完全明朗化,加上不断引入的新人物,非常难以一一理清人物关系。


3、多条叙事性线交错+非线性叙事


现在的美剧很少有单一线性的叙事,而是通过多条平行的情节线索展开故事,每个角色也不只是单纯的工具人,而是有自己的故事和支线任务,这些支线有的是为后面几季的冲突超前埋下伏笔,有的支线对剧情没有帮助,只是为了刻画人物。


比如《纸牌屋》里,花了大量篇幅在 Frank 的副手 Doug Stamper 的支线剧情上,还描述了很多无关紧要的小人物如肋排店黑人老板,Frank的基友、Clair的情人、作家,每个人都有一段看上去和剧情不相关的故事。


这些叙事线可能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跳跃发展,或者同时进行不同的情感、冲突和场景切换,观看过程必须不断调整思路、回顾线索,甚至还要看别人的分析才能完全理解。


再叠加上非线性叙事,理解难度就进一步升级,现在的美剧喜欢用大量闪回、倒叙或插叙来揭示角色过去的经历,塑造悬念。但头疼是是这些非线性叙事不会有明显的滤镜或者时间标记,看起来的正序差不多,需要通过细微的线索去辨别它们的发生时段。


4、人物和剧情的复杂化


现在的美剧越来越注重表现复杂、多层次的人物性格。剧中角色往往拥有灰色道德观、复杂的动机和多重身份,导演只是想把角色塑造得符合人性,而不是而不是脸谱化地塑造“好人”和“坏人”。


如《纸牌屋》里的弗兰克·安德伍德(Frank Underwood)和《绝命毒师》里的沃尔特·怀特(Walter White),他们都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纯粹的坏人,而是复杂而矛盾的人性体现。主角的复杂性会使我们观看的时候陷入了道德困境:我们是否应该支持他?我们是否能理解他的动机?最后 我们会发现,所谓复杂的人性,只不过是被欲望裹挟的人生罢了,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


剧情的复杂性在于冲突往往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往往需要逐步剖析,层层递进,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就像剥开一层层的洋葱皮,表面的动机和行为往往掩盖了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纸牌屋》第一季里,Frank 支持 Peter Russo 竞选州长,最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想让他赢还是输?剧情中的多次举动,如极力推动流域法案的通过,似乎都表明弗兰克希望看到 Peter 成功。然而,流域法案的失败是因为 Claire 搅黄,导致 Peter 无法胜选,这是完全是打乱了 Frank 的计划的。


但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败选才是对他最有利的,这样才可以怂恿副总统回来竞选州长,为自己制造了空缺的副总统职位,最后才能登顶总统。


既然这样的话,他一开始强力支持 Peter Russo 胜选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直到现在我仍然都仍然没想明白这个剧情的逻辑,后来看了很多解说寻找答案,但无一例外都回避了这个点。       



二、美剧为什么要这拍得这么难看懂?


作为高度市场化的美剧,其目标是追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按理说应该更加贴近普通大众,确保内容通俗易懂,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美剧反而变得越来越难看懂了,这种现象似乎与其商业化逻辑相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观众进化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如人会慢慢长大,观众的品味和观影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变得越来越挑剔。


过去,简单直接、情节线索明确的电视剧很容易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提供迅速的娱乐满足。根据维基百科,肥皂剧在美国也曾风靡了大半个世纪,在2000左右逐渐走向了衰落。我们在2000-2010年之间看到的美剧属于过渡期,还没有那么难看懂。


正如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简单的感官体验后,开始渴望更多的情感共鸣和思想深度一样。我们小时候喜欢看低幼易懂的动画片,但长大只会觉得很无聊。


成熟市场的观众更加看重电视剧是否能激发思考、引发讨论,甚至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因此,故事在结构和情节上的复杂化,也成了一种与观众共同“进化”的结果。它不再只是为了简单取悦大众,而是与观众共同探讨更为复杂的现实和人性。


正是由于观众的进化和市场的变化,才使得美剧逐渐走向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方向,虽然可能牺牲了一部分的通俗易懂性,但也赢得了更为忠实和深度的观众群体。


新兴市场发展时间短,正如人处在青少年期,都喜欢肥皂剧,如东南亚喜欢看中国的肥皂剧,国内很多电视剧在国内没有市场,但出口到东南亚就有市场。中东、中亚追捧土耳其的肥皂剧。


早些年的中国喜欢看韩国肥皂剧,那时韩剧充斥着浪漫、外遇、阴谋与真爱的元素,这类剧集离不开一些经典的桥段和情节套路,比如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错综复杂的三角恋爱、多角关系的纠葛、神秘情人带来的戏剧性反转,以及私生子身份的揭露引发的家庭矛盾。


现在韩剧也不拍这些题材了,逐渐和美剧接轨了,逐渐和美剧接轨了,如《首尔之春》《黑暗荣耀》《请回答1988》等,都是非常深刻的题材。此外韩剧的各种题材遍地开花,如悬疑与犯罪、超自然与科幻、社会问题、医疗与法律、职场与生活,已经远远不是过去的那种韩剧了。



推荐阅读:


这部小众英剧,已经悄悄登上神剧的宝座

目前主流的看美剧的方法

我是芬哥,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点赞+评论,这对我很重要,可以提高我在平台的推荐权重,感谢!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星球刚起步,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芬哥Steven
芬哥,知乎职场、职业规划、英语领域优秀答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