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福建教育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从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出发,以学习任务为驱动,自主、合作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基于史料研习开展项目化学习,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落地的途径。文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陶瓷业的发展”项目化学习为例,指出基于史料研习的项目化学习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活动开展的便利条件选择项目化学习主题,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驱动性问题推进学生的史料研习,并基于史料研习的原则与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史料研习;地方课程资源;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苏静,德化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史料是学生认识历史的桥梁,史料研习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关键途径,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史料研习中掌握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史料的原则与方法,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才能“获得能力(判断力、理解力、反思力等)、思维(历史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乃至核心素养”(陈德运、赵亚夫,202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学生探究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项目化学习最重要的价值是通过引导学生展开对真实问题的持续探究,帮助学生主动建立自身学习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使其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项目化学习“应该具备以下六个要素:明确且清晰的学习目标引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必须承载核心知识;支持核心知识学习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生成公开成果;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全程评价"(安富海,2022)。总之,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重视过程性评价,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助于实现知识构建与能力提升的教学方式,与史料研习有着天然的契合。基于史料研习开展项目化学习,是指教师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问题情境,并将史料研习中的史料搜集、整理、辨析、运用的原则与方法和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完成项目任务、展示项目成果的过程中,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并将所学知识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系,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基于课标确定项目化学习主题与任务
基于史料研习开展项目化学习,要求教师系统梳理课标中的内客要求,结合教材及现有课程资源,确立项目化学习的主题与任务,明确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要掌握的史料研习的原则与方法、要了解的重要史实,以及要树立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经历合作探究过程,学会在辨析的基础上运用可信史料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建立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用实证的方式逐一探讨历史问题的要点,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提升。
例如,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到第十一单元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方面的主要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素中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时代近十年综合国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等。对于这些史实,课标提出“认识新中国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的学习要求。因此,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及伟大成就”确定为项目化学习的主题。
史料研习重在以理解、评估史料为路径,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识别、分析、质疑、评估史料,由此形成核心素养,在面对新问题时能迁移运用(陈德运、赵亚夫,2020)。因此,从便利性及可操作性来说,要基于史料研习开展项目化学习,应优先考虑与项目化学习主题范围贴合的地方史材料,因为地方史材料具有时空上的“近”、与学生情感上的“亲”等特点,是学生容易获取的史料资源。
德化陶瓷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了从个体私有到公私合营、国有企业改制、民营企业创业与发展等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一个缩影,因此,德化陶瓷企业的发展史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陶瓷业作为本地支柱性产业,又与绝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生活密切相关。所以,笔者将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德化陶瓷企业发展史”作为项目化学习的任务。这一任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史料搜集中探寻史料来源、史料类型、史料差异,开展信息加工并进行历史解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积极探究学科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外部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基于学情实际调整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支持、促进和调整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其中扮演着设计师、教练、评估者与反馈者等多种角色。"(叶碧欣、桑国元、王新宇,2021)。因此,具有开放性、与教学目标契合等,是驱动性问题的重要特点。基于史料研习的项目化学习,其驱动性问题还能为学生多维度拓宽思路。教师要基于学情调整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史料研习,进一步梳理历史的发展趋势并思考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
笔者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陶资业的发展”项目化学习的目标任务后,设计“你要如何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德化陶瓷企业发展史”的驱动性问题。这一问题与学习目标契合,同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成果形式。学生经过商议,将“规划、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德化陶瓷企业发展史展馆’的展出内容"确定为最络成果形式。接下来,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有“需要哪些史料全面展示展馆内容”“如何搜集史料”“如何进行史料辨析”“如何对史料进行信息加工”“哪些史料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以什么陶瓷企业及企业家作为形象代表”等。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到德化县图书馆、德化县档案馆进行查阅与整理。翻阅的文献史料主要有:《德化县志(1992年版)》《德化县志(1988—2007年版)》《德化陶瓷志》《瓷都探论》(徐本章著)《德化瓷》(陈建中著)《中国白德化瓷》(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编)(文化审美与世推移——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孙斌著)等。通过查阅以上文献史料,学生较为完整地梳理出德化陶瓷企业发展史、著名陶瓷企业家的创业史,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相关知识,形成阶段性成果——德化陶瓷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初创"(1949—1953年)、“改制”(1953—1966年)、“蛰伏”(1966—1976年)、“重生”(1978—2011年)、“繁荣”(2012年至今)。
项目化学习设计是一种指向概念性知识的深度理解的学习设计(夏雪梅,2019)。也就是说,项目化学习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提出创见、进行决策的高阶思维,而不是信息收集、组织、存储的低阶思维。基于史料研习的项目化学习,其最络目的不是仅停留在整理史料以印证教材给予的结论,而是在史料研习的基础上,获取和整合知识,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形成更深层次的历史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陶资业的发展”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经过调研得出与教材相符合的封闭式结论,但这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学习,属于信息收集、整理。因此,笔者对项目组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提出下一阶段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对史料搜集与整理的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开拓史料搜集的途径,并开展史料辨析:除了文献史料,还有哪些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德化陶瓷企业的发展?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基于驱动性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史料搜集工作,发现除了查阅文献史料,还应当实地参观陶瓷博物馆、陶瓷企业文化创意园等,获取实物史料,通过对企业家、老工人的采访,整理口述史料,结合《德化县统计年鉴》公布的财政收入、企业纳税排名等,整理数字史料。同时,通过交叉对比,学生发现不同来源的史料对同一企业的记叙存在差异,由此开展了史料辨析与互证等,从而甄别史料并确定史料的准确性。此外,在充分收集文献、实物、口述等史料的基础上,学生梳理史料并发现德化地方企业的发展并不一定与国家宏观政策同步,应对各企业发展过程进行个案分析并将其置于国家历史大背景下整体审视。
笔者肯定学生的思路,进一步用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项目如何更好地落地,如:哪些陶瓷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除了按时间分期布置展馆外,你还可以什么思路对场馆进行布置。学生再次通过史料阅读、梳理,发现每个历史时期均有代表性企业,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学生还发现,可以从产品类型、代表性企业发展个案等多维角度体现德化陶瓷企业发展史。这样,在展馆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逐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德化陶瓷企业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建构了新的理解。最络,学生按不同视角分组展示学习成果,具体如下:
项目组一:“德化陶瓷企业发展简史”展馆布置。
项目组二:“不同历史时期德化典型陶瓷企业”展馆布置。
项目组三:“德化陶瓷家族企业发展史”展馆布置。
项目组四:“不同历史时期德化陶瓷作品”展馆布置。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对史料的研读、梳理、辨析等贯穿全程。
三、重视从史料研习的角度评价项目化学习
夏雪梅指出,项目化学习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最终成果是否回答了驱动性问题?在最络成果中是否产生了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实践的质量如何?过程性成果是否证明了相应的学习实践的产生?在类似的情境中是否产生了迁移?这些问题整体勾勒了项目化学习评价的框架,教师可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络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上述角度出发,整体评价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与成果。教师还可与学生一同制订评价标准,为学生完善项目化学习成果提供量规。
此外,基于史料研习的项目化学习要求教师重视从史料研习的角度展开评价,观察学生在史料研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学习主动性、思维活跃程度,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史料来解释历史、进行实证的原则与方法等。
例如,上文中项目组二的学生为“不同历史时期德化典型陶瓷企业”布置展馆,拟展示相关企业的发展背景、企业所有制、产品时代特征、销售渠道、利税、企业家情况等相关内容。笔者结合展馆的主题,从“选取的代表企业是否典型”“对企业的展示是否全面”等角度评价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史料研习。该项目组学生依据《德化统计年鉴(1949—2022年》提供的纳税数据,确定某时间段内发展最为迅速的企业。结合各个时间段陶瓷企业纳税收入排名的变化,项目组进一步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国家政策、国际形势、地方政策、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经营方式、企业家等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在分析时,学生发现许多企业在不同的年份排名变化较大,但也有发展较为稳定的企业。学生为此对相关企业的发展历史开展了进一步的实证调研,得出所调查的企业“因及时根据时代发展和市场情况转型,且产品质量较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好、营销渠道较为多样等因素,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的结论。此外,上文还提到,学生通过交叉对比发现不同来源的史料对同一企业的记叙差异,并进行了较为严谨的辨析。因此,整体来说,学生搜集的史料较为多样,分析角度较全面,对史料研习的相关原则与方法的掌握程度较好,还形成了观察和评判德化陶瓷业发展的多维视角。
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随时发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客、学习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等方面出现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保障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历史课程有效实施"。例如,在上文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史料搜集存在片面的问题,及时根据学生的项目阶段性成果,调整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开拓史料搜集的思路,进行史料辨析。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德化陶瓷红色文化融入高中历史‘四史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FJKZX22-481)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