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有奖征文获奖作品选登(8)

文摘   2024-11-20 12:03   河北  



乡韵悠悠不了情 · 崔宇萱        

巍巍太行山,悠悠洺河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美丽家乡武安。这里的青山碧水,让人流连忘返;这里的乡音乡韵,拨动着每一位武安人的心弦。

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让这座千年古县也拥有了铁汉柔情。“一个县级市,同时拥有平调和落子两个剧种 ,同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家乡戏老师充满自豪的介绍,让我对武安的地方戏剧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戏迷,从五岁便开始学习京剧和豫剧。2018年,在武安撤县设市30周年庆典晚会上,刚满六岁的我和一群表演家乡戏的艺术家老师们一起演出京剧《梨园颂歌》。散场后,我隐约听到老师们无比惋惜的声音:“那个唱《梨花颂》的小姑娘,要是能学一下我们的平调落子该有多好啊!”“现在学习家乡戏的孩子们太少了!”……

参加完庆典之后,我便刻意去留意身边一些家乡戏的演出和活动,慢慢地,我喜欢上了平调落子,有时候还能不由自主地哼唱两句。

看到我这个小戏迷对家乡戏感兴趣后,身边的艺术家老师们全力支持,倾囊相授 。根据我的年龄性格特点和表演风格 ,他们建议我可以学习演练武安落子《端花》。

这段剧目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春红的小丫鬟,为了方便小姐赏花,将花园里的72盆花搬在一起的故事。它边唱边做、且歌且舞,包含了跷工、舞蹈等多种技巧,既叙事又抒情,既活泼可爱又生动有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端花》这出戏,主要是动作技巧和身段展示,所以对台步、腰功和腿功的要求非常高,这就需要每天不断地练习。放学后,我每天都练得汗流浃背。练完功后,我才吃饭写作业,因为吃过饭后肚子胀,这样就没法儿练功了。

最让我头疼的一件事儿是勒头。因为是传统戏,所以每次比赛和演出,我都需要包大头。头上各式各样的包带大约有十多层,为了防止演出时动作幅度过大而致头饰掉落或下滑 ,包头前需要用水打湿包头的头纱,这样干了以后会勒得更紧。

那些闪闪发光的头饰,虽然看起来十分漂亮,但每一个都是沉甸甸的,需要多个叉针才能卡紧。一个大头卸下来,大约得有四五斤重,包上后头部总是感觉昏昏沉沉的。

练习时,我经常包上头就吐,吐完接着再练。从完全的不适应,到后来慢慢地接受,我不知流下了多少汗水和泪水。

2022年,花甲之年的老师和未满十岁的我带着我们的武安落子《端花》出发啦!在比赛现场,见到那么多专家和评委老师,我的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老师热情地鼓励我:“小萱萱,你就把它当做平时的练习,老师相信你!”

最终,我的演出打动了所有的专家和评委,获得了“河北省十佳小梅花”称号,同时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比赛,又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戏曲小梅花”称号。

2023年9月,在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上,经过激烈的初选和复选,我们最终参加了在北京园博园里举办的决赛。很幸运的是,我拿到了戏曲综合组的金奖。

一位久居北京的老爷爷,在现场看到自己的家乡戏后非常激动,从化妆到比赛再到展演结束 ,他一直举着相机随我跟拍。从老爷爷身上,我看到了他对乡音乡韵的那份深深的眷恋和痴爱。

文化的传承,是流不完的汗水,但是汗水的背后,却是令人愉悦的丰收;文化的传承,是扛不完的痛苦,但是痛苦的背后,却又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那是对家乡刻在骨子里的深沉的爱!

非常庆幸,我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武安,璀璨而又丰厚的地方文化滋养了我 。那个从小在乡音乡韵里浸泡长大的小女孩,现在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我将继续努力,持之以恒,在传播和弘扬家乡文化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作者简介:
崔宇萱,女,12周岁,籍贯武安市武安镇。就读于武安市西苑中学2412班。热爱戏曲,喜欢阅读和写作。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戏曲表演竞赛中获奖。

本文获“我和我的家乡”有奖征文二等奖



神钲书院由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安秋生先生创办,世通传媒承办。神钲,是武安的别称。神钲书院即武安书院也。神钲书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梳理、传播武安历史文化为己任,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时尚为导向,愿为武安文化的发展和武安影响力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
神钲书院举办如下活动:
1、地方文化沙龙和论坛;
2、为社会提供地方文化方面的咨询;
3、开办大讲堂,面向社会举行国学和地方文化报告会;
4、受邀为学校、企业等举办地方文化讲座;
5、接受有关单位、机构、个人委托,编辑、撰写、出版村志、厂志、自传以及其它地方文化资料;
6、面向社会开展艺术培训。


神钲书院
传承地方文化,助建书香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