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秋生丨西北两千里(连载之三)

文摘   2024-09-18 17:31   河北  

西北两千里



西北两千里(连载之三)
安秋生

动身去银川之前,我到武安的磁山村有过一次采访,那也是应药商后人之邀,他说他的爷爷当年在甘肃酒泉一带经商,是有名的“麝香王”。“麝香王”,好霸气的名号!在磁山街头一家修车铺,我见到了七十八岁的王国泰老人,他的父亲王存亨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麝香王”。王国泰老人讲到,父亲王存亨解放前在西北一带跑行商,贩卖西北特产的大宗药材,主要是羌活,整个车皮地发往郑州、天津,常常捎带麝香,数量也很可观,因而在业内赚下了“麝香王”的称呼。
“我父亲的生意不算啥,连个像样的字号还没有呢!” 王国泰老人话锋一转:“东孔壁刘家在西北才叫有名!永和堂,广泰堂,都是刘家的生意,垄断了酒泉的药材行。八爷刘庆来的广泰堂,在西安有分号也叫广泰堂,在天津有分号叫宏泰药行,在新疆迪化(乌鲁木齐)也有分号叫仁仁堂……”
顺藤摸瓜,我又采访了刘家后人,并拿到了记述家史甚为详尽的《刘氏宗谱》,另一个商人巨族由此进入我的视野。
武安人到甘肃经商不知始于何时。可以断定的是,至少从清朝初年,这里日益兴旺的商业,一直吸引着武安的商家。首府兰州就有房氏德茂恒的分号在经营丝绸。素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的张掖、武威,都有不少武安商人在贩卖中药材。我推测,房氏开设德泰永,并非从武安出发一步到达银川,而是先在兰州设店,进而铺展到银川。
大约是家族、亲戚、邻里间相互影响和提携之由,在武安众多的村庄里,西孔壁村、中孔壁村、东孔壁村、花富村等村庄业商者,自古以来就对甘肃情有所钟,多在这一带行医卖药。东孔壁刘家的故事略带传奇。
据《刘氏宗谱》记载,东孔壁刘氏原居刘岗西村,老祖迁至东孔壁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他带着三个儿子苦斗数年,才在这里盖起三座简陋的房屋,有了安身之所。“要得富,出人物”,刘家出的“人物头儿”,便是长孙刘廷槐。刘廷槐自幼跟随继母生活,十几岁时决意出门闯荡,在商业上发展,临行时筹措本钱,家里倾其所有只凑出三块银圆。刘廷槐怀揣这三枚银圆出发,继母带着亲生儿子刘廷秀,一起为廷槐送行,一路走,一路叮咛嘱咐,依依不舍,一直送到中孔壁村西。刘廷槐转头看看胜过亲生的继母,看看瘦骨嶙峋的弟弟,劝母亲止步,咕咚一声跪下,再一次给母亲叩头作别,满含热泪,从怀里摸出一枚银元塞还给母亲,要母亲善待弟弟,把弟弟抚养成人,然后蹽开大步,毅然朝远方走去。
刘廷槐一去数年杳无音信。某日,突然有一支满载货物的骆驼队朝东孔壁村逶迤而来。乡亲们迎上前去,才知道是刘廷槐在外边发了大财,衣锦还乡了。原来刘廷槐离家后,辗转到了甘肃的清水县,在那里白手起家,逐渐做大,成为有名的商人。刘廷槐遵照古训不在当地结婚,返回故里探家娶亲。
后来,刘廷槐把好几个同族弟弟带到了甘肃。其中堂弟刘廷献最为有胆有识,同治十三年到酒泉开设了药店广泰堂。至民国十年,广泰堂药店伙计达到三十多人。后来刘廷献把生意交给四子刘正统,刘正统又把生意交给其子刘庆来。刘庆来因在本族中的排行,被称为“八掌柜”,也被同族及乡亲们称为“八叔”或“八爷”,此人极为精明能干,刘家生意在他手上风生水起,在家乡和酒泉两地名望甚高。他不仅在许多大城市拥有商号,还在北京、天津购买豪宅,解放后在京津两地居住。
新疆本来偏僻落后,清朝末年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由内地前往新疆的商人多起来,形成山陕帮、河南帮等八大帮。被称为河南帮的武安商人闻风而动,肩挑车推一些货物到军营售卖,主要是药材。这些小商小贩多来自武安的东孔壁村、磁山村、花富村。此中包括了广泰堂刘氏的先辈。
民国版《武安县志》把“山陕甘”作为一帮来统计:清末民初,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业商的武安人总计一百几十家,计有药商八百余人,绸布商五百余人。除此外,武安的补锅、张罗等手工业者,也把广阔的西北大地作为自己的营业去处,一路西行,远至乌鲁木齐。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安秋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神钲书院院长,七步沟景区文化顾问。著有诗集《心如四季》、散文集《永远的虹》《把手给我》《角色》《乡间鼓手》、纪实文学《药鬼子纪事》、报告文学《大道之行》等。




神钲书院由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安秋生先生创办,世通传媒承办。神钲,是武安的别称。神钲书院即武安书院也。神钲书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梳理、传播武安历史文化为己任,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时尚为导向,愿为武安文化的发展和武安影响力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
神钲书院举办如下活动:
1、地方文化沙龙和论坛;
2、为社会提供地方文化方面的咨询;
3、开办大讲堂,面向社会举行国学和地方文化报告会;
4、受邀为学校、企业等举办地方文化讲座;
5、接受有关单位、机构、个人委托,编辑、撰写、出版村志、厂志、自传以及其它地方文化资料;
6、面向社会开展艺术培训。


神钲书院
传承地方文化,助建书香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