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砺(1107-1161),字元化,武安丛井人。曾祖胡岳,曾祖母王氏;祖父胡忠,祖母杨氏;父亲胡太,母亲王氏、阎氏。胡家人世代都有好名声,其德行为四乡八邻所推崇。尤其喜好赈灾济贫,而且喜好读书,却不事张扬,也不出外做官,直到胡砺登上朝堂后,皇上才追赠他的父亲为朝列大夫,母亲封为安定郡太夫人。胡砺少年时就喜欢读书,学习非常用功,打下了很好的知识基础。金天会三年(1123)十月,金军南下伐宋。大军下河北,进围汴京。胡砺被金军掠到燕都(今北京)。他从金军中逃出来后,藏匿在香山寺,与佣工杂役住在一起。在此期间,他偶然遇到参知政事、郓国公韩昉。韩昉见胡砺与众不同、才思敏捷,非常惊异,便命他赋诗。胡砺提笔就写,很快就完成了,诗作不但文思精致,而且婉丽清新。韩昉看后很高兴,于是就车载其回到自己的馆舍,安置在自己身边,以朋友和宾客之礼对待,并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起接受教育。韩昉经常劝导胡砺努力进取,并亲自传授他经学和词赋格律知识,因之,胡砺的学业日见精进。胡砺聪颖过人,学识渊博,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无不通晓。韩昉经常对人说:“胡生才情器识俱佳,学习上进有如一日千里,他日必将扬名于世。”天会十年(1132),胡砺二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果然考中进士第一。由此声名显赫,读书人都仰慕他的才干。大家都佩服韩昉有知人之明。初时,胡砺授任承奉郎右拾遗、代理翰林修撰。天眷二年(1139),改任定州观察判官。胡砺虽然年轻,但他性格刚毅果断,思维敏锐,对事情总是明察秋毫,不容许手下的吏役胡作非为。定州的学校为河朔之冠,到这里来求学的人很多,胡砺总是不知疲倦地督促教授,凡经他指点习授的学子,在科场考试中成绩都堪称上乘。胡砺的文章通俗典雅,若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世人称为“元化格”,文人争相仿效。皇统二年(1142),改任河北西路转运勾判官。在任期间,经他核查的账目清楚明白,资财使用合理。在他的监督管理下,府库里的财富逐年增加。皇统六年(1146),任同知深州军州事。州里的守将性情粗暴横蛮,总是对属僚采取蔑视的态度,对胡砺也是颐指气使。胡砺以自己的才学礼仪使郡守愧服。此后,将郡里的一应事务都交给胡砺去处理。深州辖五县,各县设捕盗弓手百余人,少的也有七八十人,每年从百姓中征收五千余万钱用作他们的薪金。这些弓手多由无业的地痞无赖充任,名为捕盗,实际上其扰民程度甚于强盗。胡砺深知其中的弊病,将五县的弓手全部罢除。百姓们为之叫好,但地痞无赖却怀恨在心,图谋报复,经常写匿名信谎报盗贼消息。胡砺看信后付之一炬,不予理睬。又有流言:某日贼寇暴发,将杀守官。府中吏员主张早作准备,严守门户,以防不测。胡砺笑道:“强盗是为钱财而来,我素来清贫,无钱可抢,又有什么可准备的呢?”于是府门大开,竟安然无事。由于胡砺为人清正廉洁,处事严厉,州里的官吏对他畏惧有如秋天的寒霜,而州里的百姓爱他却犹如寒冬的太阳。当地士俗民风为之一新,民间犯罪打官司的越来越少了。胡砺离开深州后,有上面派下来的使者到各地考察了解地方官员任职情况,深州人对胡砺非常思念,都众口一词地赞扬胡砺在深州理民行政的实绩。使者回去向皇上汇报后,朝廷对胡砺进行了嘉奖。皇统七年,胡砺授任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又改任礼部郎中。凡郊庙、社稷礼仪所依据的典章,胡砺都根据合于经典、便于操作的原则进行修订,重新制订了太平时期的礼仪典章。以后,朝廷凡有重大的礼仪活动,必查阅参考胡砺所制订的典章礼仪制度。天德元年(1149),胡砺因为太祖武元皇帝书篆神射碑额,恩升朝散大夫,再升朝请大夫。时值为故去的皇帝熙宗和皇后下葬(熙宗为海陵弑位取代,降为东昏王。皇后为裴满氏,为熙宗所杀),胡砺代理大乐令,管理治丧的礼仪事务。当时,胡砺腿生疮疾尚未痊癒,朝廷强令就任。胡砺就任后,考正器乐音律,编排位次,亲自撰写新的乐章,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同僚们都佩服他学问精通。之后,授任翰林院直学士,兼任代理尚书省工部郎中,兼著作郎。天德三年,兼代理工部侍郎。天德四年充任南宋来贺生辰使节的馆伴使。天德五年代理中书舍人。贞元元年(1153)恩加中议大夫同修国史。越级升通议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回归乡里。后起复,兼任代理吏部侍郎,并充任出使南宋的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正使。当时,宋金南北对峙,不断有使节交往。皇帝海陵安慰胡砺说:“彦恭的官职在你之下,主要是考虑他过去的功劳,所以让你当他的副手。”当时,宋人得知胡砺是以金国的状元而荣任高官,对他非常敬仰。贞元三年,胡砺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当时,京城的豪门大族多有横行不法行为,朝廷以胡砺办事刚毅果断,有赵广汉的风格,让他兼任大兴尹代理同知。赵广汉在汉宣帝时任颍川太守,曾因诛杀豪强、执法不避权贵而为后世所称道。胡砺到任后,京城的奸豪不法之徒只好收敛其行为,京城的风气也变得好了起来。正隆二年(1157),知贡举,提点在京钱监,管理铸币事务。正隆三年,改任刑部尚书。胡砺曾多次担任考试诠读官,他担任知贡举时,所诠选的人才很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作文记事简洁明了,并不去写那种刻意雕琢、追求艰深奇险的文字,士人对他的文章人品都非常仰慕。胡砺性格刚毅,不苟同,行事有决断,并以廉洁耿介而作为自己的操守。对于德行高尚的人他乐于交往,并引为终身的朋友。但却疾恶如仇,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甚至连话都不愿对其说。当初,金国征发夫役数万人在管陶建设新城。那时,各路(路为当时的行政辖区单位,下辖州府)所管辖的官员有数百人,按当时的循例,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潜规则,所有的下级官员都要向负责管理筑城的主官送礼行贿。胡砺并不认同这种行为,而以传统的道德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当然不会去送礼行贿。这样一来,就得罪了权贵,处处为难他,给他小鞋穿,而将他调派去负责某些事务性的工作。胡砺担任漕运幕僚时,平章政事高桢到汴州(今开封)任职,路过真定(今河北正定),在漕司大宴宾客。胡砺和所有的幕僚官员都参加侍坐陪客。当他正准备就坐时,高桢责备他不合礼数。胡砺说:“公如果是在办理公务的地方,按礼制应当拒绝所有的属僚,而今日的宴会自有宾主的礼节。”高桢说:“你今后如果担任省级(指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的官员又怎样呢?”胡砺说:“按照职官应有的职权礼仪制度办事,没有什么可以回避的。”高桢对其坦然豪壮之语很是敬服,随即改变态度,待之以礼,并向胡砺表达歉意。海陵(完颜亮)升任平章后,很多官员都穿着朝服跪贺,只有胡砺不跪。海陵责问:“就你一人不跪,却是为何?”胡砺回答:“按照礼仪制度,穿着朝服只能跪君父,这是礼之所在,怎么能跪亲王宰辅大臣呢!”并质问诸官:“尔等为何屈膝而违背朝廷的礼仪呢?”海陵佩服胡砺刚正不阿,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责问众人:“胡郎中耿介守法,你们难道不惭愧吗?”朝廷凡是需要制作诏诰典册往来文书,胡砺无论在什么地方任职,都要请他来撰写,倚为大手笔。每当朝见皇帝、退归寓所,他很少接人待客,在家只是读书治史而已。他做事严谨慎密,既来自于他早年的磨练,也得益于韩昉循序渐进的切磋、诱导和奖掖。当然,也是胡砺自己奋发努力的结果,所以,才使自己的能力才干得到增强,也才使自己门庭显要。他的才能无论在官场内外都应对裕如,这也是他能超越所有学子而取得担任三品职官的成就。胡砺任右拾遗时,将父母亲接到任所同住,每天都要问候饮食起居,很是殷勤。每到吃饭的时候,他总是亲自侍奉。如果见到父母面有不悦之色,必跪下请求原谅,直到双亲高兴方才起来。正隆六年(1161),胡砺随海陵到南京(今开封)代理中书侍郎,不久即染病,且日渐沉重。海陵经常派人看望,慰问。后来海陵听说胡砺不幸去世,很为惋惜。海陵当国之时,胡砺历任清廉显达,人们都盼望他能登辅相之位,朝廷也对他寄予厚望,然而由于身体原因过早谢世,大家都引为恨事。胡砺于正隆六年七月二日在南京去世,年仅五十五岁。死后葬于故籍北丛井东山麓,墓志铭由翰林直学士刘中渊撰写。身后被供入乡贤祠,接受后人的祀奉。胡砺祖先的坟茔在居所东北的山谷中。据说,某日,一位风水先生从这里经过,看到墓茔面向大道,周围树木森森,很是秀美,就说这里将会出显要发达之人。胡砺为漕司幕僚时即已应验风水先生的话。当时朝廷贡举是沿习过去的制度,参加科考的人员必须离京城千里之外,但武安到京城不足千里,便假称是潞州涉县人前往,果然一举中的。胡砺生于乱世,幸遇韩昉,得其赏识,着力培养,加之自己刻苦努力,终成显达。其为人刚正、清廉,不畏威权,不惧豪右,气节和操守都令人景仰。由于其知识渊博、敢于任事,为官为政多有治绩,官声人品为时人敬重。胡砺的文章在当时颇有影响,称之为“元化格”。他身后曾有遗稿数册,遗憾的是,其著述并未流传下来,只有一篇《磁州武安县鼓山长乐寺重修三世佛殿记》碑文存世。神钲书院由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安秋生先生创办,世通传媒承办。神钲,是武安的别称。神钲书院即武安书院也。神钲书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梳理、传播武安历史文化为己任,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时尚为导向,愿为武安文化的发展和武安影响力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
神钲书院举办如下活动:
1、地方文化沙龙和论坛;
2、为社会提供地方文化方面的咨询;
3、开办大讲堂,面向社会举行国学和地方文化报告会;
4、受邀为学校、企业等举办地方文化讲座;
5、接受有关单位、机构、个人委托,编辑、撰写、出版村志、厂志、自传以及其它地方文化资料;
6、面向社会开展艺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