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令坤(923一968),五代至宋初大将。据《宋史》记载,韩令坤是磁州武安人,《武安县志》说他是武安挂金峪(今南沟村)人。其父韩伦,少年勇武敢为,从军后隶属于成德军(今河北正定)。因为后周世宗柴荣特别信用韩令坤,便擢升其父韩伦为陈州行军司马,后兼任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不久又调任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还曾担任过徐州(今属江苏)、下邳(今江苏邳州市)负责军镇内军事和民政的长官镇将兼最高军事长官守御指挥使。罢职后居住在宛邱(今河南淮阳)。在宛邱期间曾多有违法行为。他干预当地政事,还违反禁令私自酿酒以谋利,搜刮民财,引起官府和百姓的反感,于是有人直接向朝廷控告他。周世宗命掌纠察朝仪及京畿事宜的殿中侍御史率汀彻查其事。韩伦谎称他已经接到皇上诏书,不久将进宫面圣,以此阻止率汀调查。率汀据实上奏,世宗大怒,要将韩伦斩首。韩令坤“泣请于世宗,遂免死流海岛”。显德六年(959),复启用为左骁卫中郎将,不久又升任左监门卫将军。宋初,韩伦初为磁州刺史,后来又转任亳州团练使。乾德四年(966)改任亳州防御使,死于任上。五代后期,北方地区有郭威建立的后周和刘旻在晋阳(故址在今太原市晋源区)建立的北汉。北汉的疆域在今山西一代,与武安交界的辽州(今左权)就是北汉十三州之一。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都是五代时期有作为的皇帝。世宗继位后,准备在革弊振新、改善政治的基础上重新统一中国,不幸因病去世,年仅38岁。赵匡胤乘势策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于960年建立起北宋,又经过多年征战,直到979年灭掉北汉,统一了中原地区。韩令坤出生在五代时期。当时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他出生于行伍家庭,幼承家传,喜好使枪弄棒。后与赵匡胤结识,常跟随其漫游天下,交往甚厚。据说曾经有一次,韩令坤与赵匡胤同在一座房子里赌钱,韩令坤忽然听得屋外的树上有鸦雀聒噪,感到很是异常,就拉上赵匡胤一同出门查看,想抓住鸦雀。二人刚走出屋门,房子轰然坍塌,屋内的人全被砸死,唯韩、赵二人安然无恙,赵匡胤十分感激韩令坤。从此,赵匡胤便一直视韩令坤为生死弟兄,宋朝建立后仍委韩令坤以重任。后来,韩令坤和赵匡胤一同在后周太祖郭威帐下效力。广顺(元年为951年)初,韩令坤历任铁骑散员都虞候、控鹤右第一军都校(侍卫亲军下属方面军统领)、领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世宗柴荣即位后,授令坤为殿前都虞候。殿前司是五代、宋初禁军官司之一,与侍卫亲军司合称禁军“两司”。殿前司下属的殿前都指挥使司,与侍卫亲军司下属的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两司三衙”是五代和宋初禁军最高指挥机构。殿前都虞候是殿前都指挥使司的副长官。不久,世宗恩赏韩令坤在高平之战中的功绩,任其为龙捷左厢都虞候、领容州(今广西容县)团练使,又进封为本厢都指挥使(正长官)、领泗州(治今安徽泗县)防御使。高平之战是显德元年(954)后周与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最后以北汉、契丹联军大败而结束。在这次战役中,韩令坤英勇善战,指挥得当,立下大功。征北汉时,韩令坤为行营前军马军都校。不久改任禁军三衙之一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武定军节度使。显德二年(955),周世宗命宰相李谷率兵征淮南,韩令坤等十二将随行。当时南方有吴越和南唐两个政权,淮南一带属南唐。李谷率部久攻寿州(今安徽寿县)不下,退到正阳(今属河南),吴越兵乘隙进袭后周军。韩令坤与赵弘殷(赵匡胤之父)、李重进(郭威姐姐之子)合力反击,吴越军大败。显德三年(956),世宗柴荣见寿州久攻不下,便御驾亲征。世宗听说扬州(今属江苏)无备,便派遣韩令坤、赵弘殷等攻袭扬州。韩令坤作战神勇且有韬略,一举攻下扬州,守敌弃城而逃。韩令坤进城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使民安居。同时下令捉拿守吏。扬州守将冯延鲁逃避不及,慌忙削发假扮为僧人,藏匿于寺庙中,后为人告发,被周军捉去。韩令坤攻取扬州后,世宗又命他攻取泰州(今属江苏),泰州守将也开城投降。世宗征淮南时,曾诏令吴越国主钱俶配合后周军作战。钱俶派兵攻袭南唐的润州(今江苏镇江)、毗陵(今江苏常州),为南唐军所败。南唐乘胜遣大将陆孟俊进逼泰州。此时韩令坤已率军回屯淮扬(淮河与扬子江的下游地区),只留千余人守泰州城,兵单力薄,只好弃城退走。陆孟俊又乘胜进攻扬州。韩令坤闻陆孟俊兵多势众,便下令弃城避敌。忽有诏旨到,说是已派滑州节度使张永德(郭威的女婿)率军从六合来援,他只好带兵回到扬州城。入城后,又听说赵匡胤调守六合(今属江苏),遂下令军中,不准放过扬州兵,如扬州兵过境,一律砍断腿足。他想,既然归路已断,不如决一死战,与陆孟俊见个高低。陆孟俊领兵到了扬州,刚在城东扎下营寨,韩令坤便率领敢死队千余人杀入陆孟俊营寨中,陆措手不及,自顾退逃,全军四溃。韩令坤穷追不舍,大约相距百余步时,韩令坤拈弓搭箭,将陆射落马下。陆束手就擒,韩收兵回城。此后,令坤又于楚州(今江苏淮安)湾头堰打败陆孟俊的部将马贵,生擒涟州(今江苏涟水)刺史秦进崇。韩令坤固守扬州,待援军赶到,与赵匡胤一同战于扬州城下,斩首万余级。不久世宗命向拱为缘江招讨使,以韩令坤为招讨副使,共同攻下寿州。韩令坤因功升任检校太尉、领镇安军(今河南淮阳一带)节度使。960年农历正月初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韩令坤正率兵在今河北雄县一线戍守北边,没有参与兵变。但是,当他得知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后,立即向赵表示了忠诚之心。随后被调任天平军(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节度使,并代替后周太祖郭荣外甥李重进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侍卫马步军最高统帅。同时,赵匡胤还任命“陈桥兵变”时正领兵守西北边的慕容延钊任殿前都点检、同平章事,与韩令坤同掌禁军。建隆元年(960)四月,昭义军节度使(辖泽、潞、邢、洺、磁五州)李筠起兵反宋。赵匡胤御驾亲征,令韩令坤军守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六月,宋军攻下潞州(今山西长治)、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兵败自杀。班师还朝后,太祖于礼贤讲武殿赐宴征战诸将,嘉奖功臣,赐韩令坤金银玉器鞍马服饰等物,并加兼侍中。这是一个宰相级别的荣誉职衔,即“使相”(使相职衔共分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同平章事一侍中一中书令)。宋初,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契丹(辽)。辽兵经常侵扰北疆,边民不堪其苦。建隆二年(961)初,太祖免去韩令坤的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任其为成德军节度使兼北面缘边兵马都部署。韩令坤的外放实际上是当年七月初九发生的“杯酒释兵权”的前奏。赴任前,太祖于别殿设宴饯行。韩令坤镇守常山(今河北正定)七载,北疆安宁。韩令坤不仅有才略,而且擅长治理。扬州城曾为吴人所毁,世宗下诏发壮丁另筑新城,命韩令坤为修城总管,指挥修筑新城。新城成,世宗十分满意。随后,韩令坤又受命率河南开封、商丘百姓疏通汴水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民得其利。乾德六年(968),韩令坤因背生毒疮不治而死(韩令坤墓志记载:“以乾德六年夏四月三日寝疾,薨于时之公衙”),年仅46岁,时人甚为惋惜。太祖也极为悲伤,亲着孝服于讲武殿为韩令坤发丧,并封其子庆朝为闲厩使,庆雄为闲厩副使。闲厩使司是负责饲养宫廷马匹的部门。韩令坤墓,旧志记载在武安迂城村,但具体位置无考。2015年5月,在磁县磁州镇西来村西北发现韩令坤墓及墓志铭。墓南北长约18米,东西宽约6米,且带有墓道。古墓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耳室组成。墓葬早期破坏严重,墓顶、墓壁坍塌。甬道东墙壁上绘有一组壁画,疑为出行图。壁画中共有7个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墓葬前室出土青石质墓志一盒,长93.5厘米,宽92厘米,高28厘米,上楷书“南阳大王墓志”。墓志为北宋乾德六年即韩令坤去世当年刻制,志文楷书,54行,约2700余字,详细介绍了韩令坤生平,为我们研究一代名将韩令坤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见下图:神钲书院由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安秋生先生创办,世通传媒承办。神钲,是武安的别称。神钲书院即武安书院也。神钲书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梳理、传播武安历史文化为己任,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时尚为导向,愿为武安文化的发展和武安影响力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
神钲书院举办如下活动:
1、地方文化沙龙和论坛;
2、为社会提供地方文化方面的咨询;
3、开办大讲堂,面向社会举行国学和地方文化报告会;
4、受邀为学校、企业等举办地方文化讲座;
5、接受有关单位、机构、个人委托,编辑、撰写、出版村志、厂志、自传以及其它地方文化资料;
6、面向社会开展艺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