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有奖征文获奖作品选登(5)
文摘
2024-11-14 17:30
河北
一件事,它的脉络留痕于档案中;一个人,他的履历留存于档案中;一座城,它的历史沉淀在档案中……档案,见证了武安发展变迁的辉煌成就;档案,展现了兰台人心系家国的不变情怀。说起我和档案的结缘,还得从一件小事讲起。我的爷爷曾是邵庄小学的第一任校长,那所小学创办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每年的学生毕业典礼,爷爷都会参加。每年的师生合影,爷爷都会细心地粘贴在一个老式的记账本上,旁边认真地标注上年份和每个人的姓名,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1999年爷爷病逝。爷爷走后,那个厚厚的记账本被束之高阁。然而,在2012年我省落实民办教师政策待遇有关问题上,爷爷的记账本却派上了大用场。当别的学校的代课老师都在四处奔走努力寻找当年的工资条或证明人时,邵庄小学的代课老师,却凭借我爷爷留下的毕业照,证明了自己曾经的身份和工龄,落实了民办教师待遇。我就是在这种家风的耳濡目染中接触并一步步爱上档案工作的。初到档案局工作是在2000年,时任领导对我说,档案部门属清水衙门,在这儿工作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可是,当我真正投入工作时,才发现档案工作并不像外界所传言的那样“门前冷落车马稀”,而是担负着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服务,为编史修志提供翔实史料,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政策依据的重要职能。馆藏的档案,见证了武安历史的沿革与发展,见证了全国“百强县”的奋斗足迹,也见证了普通武安人民成长和生活的轨迹。可以洞见历史,可以服务现实,也可以照亮未来。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1806平方公里的武安大地上,不仅有8000年磁山文化,有秀美的山水风光,还有一部可歌可泣的红色史诗。解放战争时期,武安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机关驻扎地,刘邓大军从这里千里挺进大别山。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往日的丰碑化作了档案中的一行行文字,静静地躺在兰台深处,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壮烈与荣光。历史不可淹没于故纸堆中,我们充分开发利用馆藏红色资源,引导人们与过去对话,与历史对话,从档案中汲取养分和智慧,鉴往而知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档案里镌刻着武安撤县建市、挺进百强、转型发展、绿色共赢的华彩巨变;描绘着武安提升城乡道路、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人饮工程、整合医疗资源、推进旧城改造、钢铁退城进园的幸福画卷;汇聚着武安打赢抗洪救灾、污染防治、化解产能、安全生产、精准脱贫、疫情防控等各种攻坚硬战的磅礴力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档案从“藏深闺”走进“群众心”,从服务旅发大会到娄里水库移民档案,从人民日报社旧址保护到助力伯延古镇建设,从东部产城融合创新区到青龙山转型示范区,从为一名博士找到中专招生表到为数十名知青接续工龄,从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到为上万群众解决烦心事儿,从“故纸堆”到“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在助力武安各项事业走向成功的征途上,随处可见档案人平凡而忙碌的身影。犹喜兰台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我们手执案卷,目光坚定,孤独地跋涉在兰台的天地间。深深浅浅的脚印,踩实一串串笃定的从容;厚厚薄薄的文件,化作一卷卷丰收的喜悦。与文字共鸣,与时间共舞,与奉献共行,这是对职业的尊崇,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使命痴迷的坚守。
邵慧敏,武安市档案馆副馆长。爱好读书,笔耕不辍,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档案报》《邯郸日报》《新武安》等各级报刊。2022年获“林茂杯•讴歌新时代 喜迎二十大”有奖征文一等奖。本文获“我和我的家乡”有奖征文二等奖
神钲书院由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安秋生先生创办,世通传媒承办。神钲,是武安的别称。神钲书院即武安书院也。神钲书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梳理、传播武安历史文化为己任,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时尚为导向,愿为武安文化的发展和武安影响力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3、开办大讲堂,面向社会举行国学和地方文化报告会;5、接受有关单位、机构、个人委托,编辑、撰写、出版村志、厂志、自传以及其它地方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