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服“去人化”莫太急

文摘   2024-12-09 11:10   浙江  

有一种服务意识,叫“好好说话”;有一种百般无奈,叫“不说人话”。

“拿AI客服冒充人工客服”“直接取消人工客服选项”“人工客服还设置了交流时限”……最近,一篇题为《客服电话转人工,咋越来越难了》的报道,再次引燃了智能客服变智障这一老话题。

“好的客服,就是好的销售。”作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群体,客服的重要性毋庸赘言。然而,当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无所不能,一些所谓的“智能客服”却在提醒我们——“人工”是多么的不可替代。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有的“听不懂人话”,总是“已读乱回”;有的“兜圈子”,车轱辘话颠来倒去,一直说不到点子上;有的“冷冰冰”,像是没有感情的“复读机”……如此种种,衍生出了不少段子,有网友甚至戏称:“被AI气死只是时间问题。”

有一说一,这锅还真不能全让AI来背。

AI客服的最大优势,就是24小时在线,可以快速响应。可大多数消费者其实并不指望它能包打一切,更多时候是没得选、被迫适应。主要的问题,不在于AI客服不够灵活,现阶段还很难摆脱“关键词限定”,提供个性化的解答,而在于,无论是线上平台还是热线电话,在技术尚未成熟之时,都在仓促地“全员上马”,并美其名曰“智能”。

一声又一声的“转人工”,折射了多少无奈:要么界面藏得深不可寻,要么还得先过AI客服这一关。更让人恼火的是,层层跳转之后,“迷宫”还是未能走出,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当你感觉快要见到“人影”的时候,系统可能会在这个时候告诉你,前面还有多少人排队,大概需要多少分钟。真应了那句熟悉的歌词:“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不禁要问:部分AI客服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难道企业一直都不知情吗?

显然不是这样。有人就发现了“捷径”:一喊投诉,立马就接通了人工。前后反差之大,未免有些讽刺。

说到底,还是为了“降本增效”。

据报道,在以往案例中,有企业能实现50%的客服人员的缩减。企业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本来无可厚非,可换位思考一下,算一算长远账,这番说辞却经不起推敲——一味追求“降本”,以“智能”之名添堵、设“挡箭牌”,必然招致反感,影响企业形象。所谓的“增效”,不过是将消费体验打折,将沟通成本转嫁出去。若是因此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还要追究相应责任。

无论技术还是服务,核心都是以人为本。

诉求千差万别,仅靠一套代码去回应,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多保留人工通道,多听听消费者的呼声,根据问题的类型、紧急程度等,有针对性地优化规则,让“智能”和“人工”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相信也不是什么难事。

推而广之,在智能元素不断上新的时代,这个朴素的道理,也不仅仅适用于智能客服。

离人心最近的,始终是心。

这不是抵触技术与效率,而是呼唤尊重与真诚:少一些工具理性,多一些价值理性;少一些“鸡同鸭讲”,多一些情绪价值。


文章来源@木棉南国

 

                                               



↓↓ 了解近期活动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 ↓↓ 

 

                                               







 


客户观察
让每一个客服人找到组织!深耕于【客户服务与呼叫中心】的行业媒体平台,观察服务,洞见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