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化工厂汉晋墓葬发掘简报
2013年9月,江西农业大学化工厂公租房建设工地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砖室古墓(图一)。接到消息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昌市博物馆专家立即赶赴现场查看。通过现场裸露的墓砖、周围散落的陶瓷器碎片及墓葬分布情况来看,初步判断其可能是一处东汉至六朝时期的家族墓葬群,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抢救性发掘和保护方案。
本次考古发掘重点对施工区域内发现的三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古墓位于南昌市西北部南昌经济开发区,江西农业大学化工厂内,东临枫生高速,南靠志敏大道,西为厚生路,北面为农大化工厂职工家属区。墓地所在区域原始地貌为一处高出周围地面3米左右的山丘。地理中心位置坐标(GPS):N28°45’43.74”、E115°50’39.48”。
正式发掘工作自2014年5月20日开始,至7月底结束。清理出青瓷器、陶器、铁器等一批随葬品。
一、墓葬概况
此次发掘的三座墓葬(图二)均为砖室墓,编号为 2014JNHM1、2014JNHM2、2014JHM3。M1 与 M2规模较大,位于工地中部地势最高处,墓室顶部距地表约1.5米左右。M3规模较小,位于M1西部地势较矮处。M1与M2均为券顶砖室墓,墓室中部有砖柱将其分作前后两室;M3为单室砖室墓,由于墓室上部破坏严重,仅残存部分墓墙与铺地砖,根据其建造方式推测其可能也是券顶砖室墓。
墓砖均为青灰色,有平砖和楔形砖两类。M1与M2的墓砖纹饰相同,多模印在墓砖的一端或一侧,以网钱文为主,还可见复合菱形对角纹、三角几何纹等,砖的正面还多见叶脉纹(图三)。除铺地砖及部分墙砖用平砖为素面外,其余墓砖均有纹饰。M1的平砖长35、宽17、厚7厘米,用来铺地和砌墓壁;楔形砖长35、宽17、厚4~7厘米,为起券所用。M2平砖长35、宽 18、厚 6 厘米,楔形砖长 35、宽 18、厚 4~7 厘米。M3的墓砖为素面,规格略小,铺地砖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其砖墙为半块砖,长20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
这三座墓葬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M1早期遭到盗掘,后期又遭到挖机破坏,其出土器物大多破碎,经修复后完整的器物主要有耳杯、盘、罐、案等;M2破坏严重,出土的器物大多破损严重,修复后完整的器物有盘、罐、灶、案等;M3券顶上半部遭到挖机破坏,但底部保存较好,出土了青瓷盘口壶、青瓷碗、青瓷盏等器物。
二、墓葬分述
(一)M1的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
M1券顶砖室墓,墓向197°。墓葬早期至少经过两次盗掘,一处盗洞位于墓葬前室靠近墓门处,一处位于墓室西壁。其平面形状为“中”字形,在墓室中部有砖柱将其分为前后两室,但未发现砖柱上起券迹象。墓室通长7.05米。前室内长2.18米、内宽2.18米、高3.3米。前室地面为两层砖,“人”字形砖铺地。墓门外有封门墙,由于靠近墓门前室有一早期盗洞,将封门墙破坏严重,目前残长3.44米,为纵砖错缝平砌。墓壁大部分为纵砖错缝平砌,也可见部分地方使用横砖平砌,在距前室地面1.4米处开始起券。在前室西壁紧靠砖柱处发现有一券顶耳室,东西内长1.45米、南北内宽1.1米、内高1米;东壁被盗洞破坏严重,但从其残存的墓壁来看,东壁也应该有与西壁对称的耳室。后室内长3.5米、宽2.18米,内高(至生土面)3.45米。壁砌法同前室相同,但后室铺地砖破坏严重,发掘时候,发现较多乱砖,但未发现完整铺地砖痕迹,直接发掘至生土面。墓室后墙发现时候已遭到破坏,仅余底部少部分砖墙(图四)。
值得注意的是,在距封门墙东南部4米处发现有一段长方形单砖横砌成的台阶,破坏严重,目前仅存4块砖,均素面。
该墓盗扰严重,仅出土少量陶器、铁器等器物,其中大部分从墓室内淤积土内发现,基本上都残缺,未发现有完整器。
1.耳杯(M1:1) 2.耳杯(M1:2)3.盘(M1:4)4.罐(M1:5)
5.器盖(M1:3)6.案(M1:6)7.器盖(M1:7)
随葬品 ,共6件(图五)。
耳杯 2件,均为灰胎,胎面为青灰色。形制基本一样。杯身椭圆形,两侧饰有对称的新月形耳。器身原有绿釉,出土时大部已经脱落。M1:1,通高3.3、长11、宽 9.4 厘米,底长 7.6,宽 3.2 厘米(图五,1);M1:2,通高 4.7、长 13.8、宽 11 厘米,底长 10.8、宽4.4厘米(图五,2)。
器盖 2件,泥质灰陶,伞状。M1:3,盖顶上有一个扁长方形钮,钮周围饰有三个尖头突钉,通高6.6、直径 16.4 厘米(图五,5)。M1:7,盖钮残,钮余部为似鸟形,外腹壁上饰有两道绳形附加堆纹,通高9.6,直径 32厘米(图五,7)。
盘 1件,泥质灰陶,胎面为青灰色。折沿,敞口,平底。素面。M1:4,高 4.8、口径 25.2、底径 15.2 厘米
(图五,3)。
罐 1件,泥质灰陶。圆唇,侈口,溜肩,鼓腹斜收至底,平底。腹部有两道凹弦纹。M1:5,高5.6、口径7.4、底径 4.6 厘米(图五,4)。
案 1件,泥质灰陶。案面长方形,周边有沿外凸,平底。素面。M1:6,高 3、长 59、宽 29.2、四周捲起缘高 1 厘米(图五,6)。
(二)M2的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
M2券顶双室砖墓。墓向1890。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发掘时候券顶基本已经被破坏。墓葬通长约6.75、宽2.9、残高 0.21~2.55米。前室内长 3、宽 2.1米。封门砖为横纵砖结合砌法,墓底处为横砖错缝平砌,距墓底1.1米处开始用一层纵砖,纵砖上再砌一层平砖,平砖以上均已遭到破坏,砌法不明。前室幕墙为纵砖、横砖交替错缝平砌。在前室西壁还发现一处盗洞。前室地面为两层砖,“人”字形砖铺地。墓室中部东、西壁砌有砖柱将墓室分作前、后两室,砖柱为南北两块砖横列砌成平面方形,长宽各约0.35米,残高0.4~0.88米。后室长2.85、宽2.1米。墓墙砌法同前室相同,后墙破坏严重,仅残存几块墓砖。后室铺地砖基本已全部遭到破坏。墓室内破坏严重,器物扰乱严重,出土较多的陶器、釉陶器碎片(图六)。
随葬品,共5件(图七)。
硬陶罐 1件,方唇,沿略内凹,口微侈,溜肩,腹上部略鼓,平底。腹上部有一道凹弦纹,器身饰有方格纹未及底。M2:1,高32、口径14.8、最大腹径22、底径 15.8厘米(图七,2)。
釉陶案 1件,器物外侧原有绿釉,现大部分已脱落,着釉处胎面为青灰色,露胎处为红褐色。案面为长方形,案四周缘向上捲起,案底有四足,截面为矩尺形,侧面为“山”字形,足间呈“凸”字门形。M2:2,高 12.2、长 61、宽 42、盘深 0.6、足高 10.6 厘米(图七,3)。
釉陶罐 1件,红褐胎,器物口沿及外表涂有绿釉,现釉大部已脱落,着釉处胎面为青灰色。圆唇,侈口,折腹,平底。M2:3,高 7、口径 8.6、腹径 10.8、底径 4.6 厘米(图七,4)。
三足镂空盘 1件,泥质灰陶,胎面为青灰色。盘面为圆形,宽折沿,敞口,盘底有10个圆孔,盘下有3个柱状足。器物上未发现釉,但根据其胎面及其它釉陶器,推测其原来其外表应该也有釉。M2:4,高8.8、口径 28.2、底径 18、足高 4 厘米(图七,1)。
釉陶灶 1件,红褐胎,器表施有绿釉,着釉处胎面为青灰色,胎釉结合不好,釉多已脱落。灶面为弧边梯形,灶台上有3个大小不同的灶眼,在一侧开有半环形火门。M2:5, 通高 16.8、 灶台长 56.2、宽28.4,灶底长 57.6、宽 29.2 厘米(图七,5)。
(三)M3的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
M3(图八) 券顶单室砖墓,墓葬规模较小,墓向53°。该墓平面形状呈“凸”字形,券顶现已遭到挖机破坏,仅留部分砖墙及封门砖,铺地砖保存相对完整。墓室通长3.8米、宽1米、残高0.3~0.8米。墓室内长3.1米、宽0.7米。封门砖为纵砖与横砖交替错缝平砌。铺地砖为长方形砖平铺,在墓室前部稍有一定角度倾斜,到后部排列比较规整。值得注意的是,墓墙为半块砖错缝平铺,因墓墙破坏严重,尚不清楚起券高度。该墓出土的器物主要集中在墓室前部靠近封门砖处,共出土器物6件,主要有青瓷盘口壶、青瓷钵、青瓷盏等。
随葬品,共6件。
青瓷双系盘口壶 1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置对称半环形耳,在耳与器身粘结处上下各有四点戳痕。肩部饰有两道凹弦纹,弦纹间装饰有菱格纹,菱格纹内再填充小斜方格纹,并有连珠纹分列纹饰带上下。器物内外均施青釉,外部施釉未及底,足胎外露。胎釉结合不好,器身釉多有剥落,青釉多有开片现象。灰白胎。M3:1,高10.6、口径6.6、腹径 12.5、底径 5.6 厘米(图九,6)。
青瓷碗 1件,圆唇,直口,平底。在器身上部有四道明显弦纹,在下部靠近器底也发现有四道不很明显弦纹。器物灰白胎,内外均施青釉,但胎釉结合不好,釉大部分已脱落。M3:2,高 8、口径 18.6、底径12.4厘米(图九,4)。
青瓷钵 1件,圆唇,敛口,平底。器物口沿及器物中部各有一道弦纹。灰白胎,内外施青釉未及底,足胎外露。胎釉结合不好,釉多剥落。青釉质量一般,多有开片现象。M3:3,高6.2、口径15.1、底径11厘米(图九,1)。
青瓷盏 3件,尖唇,敛口,平底。这3件器物形制基本一致,大小稍微有所差别。除了M3:4的口部有一道弦纹,其余均素面无纹。器物内外均施青釉未及底,但胎釉结合不好,大部分均已脱落。M3:4,高3、口径 9.1、底径 4.5 厘米(图九,2);M3:5,高 3.2、口径 8.1、底径 4.3 厘米(图九,3);M3:6,高 3、口径7.8、底径 4.3 厘米(图九,5)。
三、结语
江西农业大学化工厂位于西山山脉东侧,此处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在梅岭山脉周围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六朝时期墓葬,显示出六朝时期当地繁华程度。这次发现的两座墓葬以及随葬品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六朝时期墓葬形制及其演变提供了新材料。
1、此次发现的三座墓葬虽然遭到过严重的盗扰和破坏,也没有出土有明确纪年的器物,但根据其随葬器物的基本特征,可以推断出其时代。
M1出土的器物以灰陶器居多,随葬的低温绿釉陶器较少,其出土的盘(M1:4)、器盖(M1:7)与南昌蛟桥东汉中期墓①出土的盘、谷仓盖器型基本一致。M2出土的绿釉陶器明显数量比M1多,其出土的灶(M1:5)、案(M1:2)与南昌蛟桥东汉晚期墓出土的器物绿釉灶、四足案釉色、型制基本相同,说明M2年代应该略晚于M1。这种绿釉陶器常见于江西地区东汉中晚期墓葬,因此,我们初步推断M1的年代应为东汉中期偏晚阶段,M2的年代应为东汉晚期偏早阶段。
M3出土的器物均为青瓷器,青瓷盘口壶腹部扁圆,肩部装饰的菱格纹、斜方格纹和连珠纹组合的繁缛纹饰带为西晋时期器物装饰的典型风格。与湖北鄂城西晋墓②出土的青瓷盘口壶形制和纹饰基本一致,因此我们认为M3的年代应为西晋时期。
2、M1与M2距离较近,且时代与建筑方式也相接近,说明两者属于同一家族墓葬。值得注意的是,M1在其墓门东南部还发现一段残缺台阶,初步推测其有可能是后人为祭祀墓主人所建的通道。
3、此次M3出土的青瓷器的形制与胎釉与邻近的丰城洪州窑的青瓷器一致③,这为我们研究洪州窑产品的烧制工艺及特点,还有洪州窑产品的销售和使用范围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4、六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因而这一时期南昌城市处于一个发展时期,一些富豪商贾为了显示其财势将其家族墓地安置在风水极佳的城郊,墓地往往占地面积大,且世代相袭作为家族显示的地下冥宫,为今日寻找南昌城的历史发展轨迹提供了可再现场所。
后记:此次发掘的人员主要有曾海、罗同舟、赵德林、胡振、刘诗中、田庄、胡志梁、周志军、付群胜、单天鹄等;摄影:周志军、胡志梁;绘图:何国良、田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王上海研究员对本次发掘工作及简报撰写给予了不少指导和建议,在此特别致谢。
执笔:田庄 胡振
注释:
①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南昌蛟桥东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4期。
②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鄂城六朝墓》,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③张文江:《洪州窑》,文汇出版社,2002年。
此文转自“考古”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