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燕、古顺芳 | 山西大同恒安街北魏墓M11、M96发掘简报

学术   2024-11-09 20:57   山西  

2013年5-7月,为了配合大同市御东新区建设项目,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恒安街北侧御昌佳园的北魏墓群进行了发掘,其中位于墓群中部的M11、M96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图一)。现将其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恒安街御昌佳园M11、M96位置示意图

M11 

         墓葬形制

     

M11是一座长斜坡墓道的方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85°,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底距地表6米(图二)。
图二   M11平、剖面图
墓道位于墓室南端,长方形斜坡状,坡度28°,上口残长4.9、宽1.1-1.2米,内填五花土。
甬道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间,甬道呈拱顶状,底部平坦,平面为长方形,长1.34、宽1.2-1.58、高1.4米。甬道南端为墓室封门墙,封门墙下有垫土,封门墙以未烧制的土坯平铺叠砌,宽1.2-1.58米、残高1、厚0.86米。
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墓底南北长2.3、东西宽2.5-2.6米,墓顶呈穹隆顶,中部最高处2米,墓室后部高1.40米。
葬具为木制单棺,现已朽成灰,东西向放置于墓室北部,棺为前大后小的梯形,大头朝西,棺痕东西长2.06米,东端宽0.46,西端宽1.02米,残高0.4米。棺内未见人骨架,西端有石灰枕,棺底遍铺木炭。

随葬品多置于墓室内棺外东侧和南侧,东侧有侍俑4件,陶羊2件,陶猪2件,陶狗2件,陶鸡2件,陶碓1件,陶磨1件,陶灶1件,陶井1件,陶仓1件,陶罐3件,棺外南侧有陶罐3件(图三)。

图三   M11墓室

         出土器物

     

M11共出土器物23件,质地均为泥质灰陶。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陶俑及模型明器,第二类为实用生活陶器。
第一类:陶俑及模型明器。可以分为三组,即家居生活俑、动物俑及模型明器。
第一组:家居生活俑,4件。
男侍俑 2件。均为站姿。
标本M11:6,头戴垂裙风帽,帽后凸起,帽与帽裙之间扎带一周,帽前有折痕。身穿窄袖长襦,长襦过膝,襦前胸“X”型划痕,腰部刻有腰带痕,襦侧摆下端两侧开叉,下身着窄腿裤。国字形脸,鼻子较大较挺,嘴唇丰厚。站姿,双手袖于胸前。高25.4厘米(图四)。
图四   男侍俑(M11:6)
标本M11:7,头戴垂裙风帽,帽后凸起,帽与帽裙之间扎带一周,帽顶有竖向印痕。身穿窄袖长襦,长襦过膝,前胸“X”型划痕,“X”型划痕分出的区域下部有戳刺纹,腰部刻有腰带痕,左侧刻系小物件,襦侧摆下端两侧开叉,下身着窄腿裤。国字形脸,鼻子较大较挺,嘴唇丰厚。站姿,双手袖于胸前。高25.8厘米(图五)。
图五   男侍俑(M11:7)
女侍俑 2件。均为站姿。

标本M11:4,头戴垂裙风帽,帽顶有“十”字形刻痕,帽与帽裙之间扎带一周,颈部用戳刺点表示项饰。身穿窄袖长襦,长襦曳地,前胸“X”型划痕,“X”型划痕分出的区域上部有戳刺纹,腰部刻有腰带痕,长襦下半身前后均饰竖向划痕,前部竖线划痕上有两道横向划痕,表示条纹。脸部同男俑,站姿,双手袖于胸前。高23.5厘米(图六)。

图六   女侍俑(M11:4)
标本M11:5,头戴垂裙风帽,帽顶有“十”字形刻痕,帽与帽裙之间扎带一周,扎带上端前部中央和左侧饰两个装饰球,右侧原应有装饰球,现佚失,颈部用戳刺点表示项饰。身穿交领窄袖长襦,长襦曳地,前胸“X”型划痕,“X”型划痕分出的区域内刻划有图案,腰部刻有腰带痕,长襦下半身前后均饰划痕,前部竖线划痕上有两道横向划痕,后部饰竖向划痕,表示条纹。脸部同男俑。站姿,双手袖于胸前。高23.9厘米(图七)。
图七   女侍俑(M11:5)
第二组:动物俑,8件。包括陶羊、陶猪、陶狗、陶鸡等。    
陶羊 2件。
标本M11:8,手制而成。弯曲的羊角卷着耳朵,长脸小眼,嘴部前伸,鼻梁高挺。身体略肥,前后腿皆捏塑为长方形立板,三角形尾巴。长18.5、高10厘米(图八)。
图八   陶羊(M11:8)
 标本M11:9,手制而成。耳耷,长脸小眼,双目圆睁,嘴部前伸,鼻梁高挺。身材瘦长,背上刻有双向箭头纹饰,前后腿皆分立,三角形尾巴。长19.2、高8.4厘米(图九)。
图九   陶羊(M11:9)
陶猪 2件。
标本M11:10,手制而成。头背部刻划平行斜纹表示鬃毛,厚耳,小眼微睁,长吻前伸,嘴角刻划两颗獠牙。体形肥壮,腹部略下垂,前后腿皆捏塑为长方形立板,长方形立板下部中间刻倒“U”字形凹槽,后腿较低。长16.9、高11.5厘米(图十)。
图十   陶猪(M11:10)
标本M11:11,手制而成。头背部刻划平行斜纹表示鬃毛,厚耳,小眼微睁,长吻前伸,嘴角刻划两颗獠牙。体形肥壮,腹部略下垂,前后腿皆捏塑为长方形立板,后腿较低。长17.6、高10.1厘米(图十一)。
图十一   陶猪(M11:11)
陶狗 2件。
标本M11:12,手制而成。耳耷,双目圆睁,嘴部前伸,嘴微张。身材瘦长,前后腿皆捏塑为长方形立板,尾巴较长。长17.1、高9.4厘米(图十二)。
图十二   陶狗(M11:12)
标本M11:13,手制而成。耳朵佚失,双目圆睁,嘴部前伸,嘴微张。身材特别瘦长,前后腿皆捏塑为长方形立板,尾巴较长。长18.4、高8.4厘米(图十三)。
图十三   陶狗(M11:13)
陶鸡 2件。
标本M11:14,手制而成。引颈伸首,双目圆睁,嘴微张。鸡腹下聚成圆形底座,鸡身两侧用戳纹和斜线表示鸡翅,鸡尾下垂。直立。长17.8、高12.6厘米(图十四)。
图十四   陶鸡(M11:14)
标本M11:15,手制而成。头部略残,引颈伸首。鸡腹下聚成圆形底座,鸡身两侧用斜线表示鸡翅,鸡尾上翘。直立。长12.6、高12.3厘米(图十五)。
图十五   陶鸡(M11:15)
第三组:模型明器,5件。包括陶碓、陶磨、陶灶、陶井、陶仓等。
陶碓 1件。标本M11:16,平底,一端方形,一端圆形,圆形一端塑起圆形臼窝,方形一端两个曲形支架,架上搁置长方形碓杆,碓头置于臼窝内。长22.1、高9.2,宽9.4厘米(图十六)。
图十六   陶碓(M11:16)
陶磨 1件。标本M11:17,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盘面中部有一凹窝,内有横梁相隔,为放置粮食的地方,上盘面边缘有两个插杆的纽。上、下磨盘接触面均刻有沟槽,中部均有一大二小三个圆孔。直径11.1、厚2.3厘米(图十七)。
图十七   陶磨(M11:17)
陶灶 1件。标本M11:18,灶台呈长方体,长17.7、高13、宽15.9厘米。灶面三边抹棱,上有一个圆形火眼,置釜、甑各一件,釜肩部饰三道弦纹。火膛前有“山”字形挡火墙,后有斜出的烟道,烟道下方墙面刻有长方形格纹,台前有方形火门(图十八)。
图十八   陶灶(M11:18)
陶井 1件。标本M11:19,桶形,上粗下细,平底。上有“井”字形井架,二层栏杆上有辘轳。附有一椭圆形水斗,水斗肩部对称有两个圆形小孔。井口径11.8、高22.3、底径7.5厘米(图十九)。
图十九   陶井(M11:19)
陶仓 1件。标本M11:20,溜肩,腹壁内曲,平底,仓壁底旁开有一方形小口。顶上有圆形盖,盖上部刻划一圆圈,内划“十”字纹,外有两周凹弦纹夹水波纹。口径6.9、腹径11.5、底径8.6厘米、高16.2厘米(图二)。
图二   陶井(M11:20)
第二类:实用生活陶器。
陶罐(壶) 6件。

盘口罐  1件。标本M11:2,泥质灰陶。口沿残损。盘口斜侈,方唇,粗高直颈,溜肩,腹部下收,平底。口沿下缘施一周戳刺纹,颈部和肩部各饰一周凹弦纹,颈部和腹部饰竖线暗纹、肩部饰网格状暗纹。口径8.2、底径6.0、腹径13.4、残高15.8厘米(图二一)。

图二一   陶罐(M11:2)
平沿罐3件。标本M11:3,泥质灰陶。口沿残损。平沿,粗颈,圆肩,弧腹下收,平底。颈部饰一周不规整弦纹,颈部饰竖线暗纹,肩腹部饰网格状暗纹,器底外部有刻划符号。口径10.2、底径6.4、腹径13.9、高19.4厘米(图二二)。
图二二   陶罐(M11:3)
标本M11:21,泥质灰陶。平沿,方唇较厚,粗直颈微外侈,肩微鼓,下腹弧直,平底。颈下部饰一周凸弦纹,肩下部饰两周凹弦纹。口径11.4、底径7.8、腹径15.6、高22.3厘米(图二三)。
图二三   陶罐(M11:21)
标本M11:22,泥质灰陶。口沿残损。平沿,斜方唇,粗直颈微外侈,鼓肩,弧腹下收,平底。颈下部、肩下部各饰一周凹弦纹,肩部饰网格状暗纹,腹部饰竖线暗纹。口径10.6、底径7.6、腹径14.3、高19.5厘米(图二四)。
图二四   陶罐(M11:22)
另有两件陶罐(壶)残损严重。标本M11:1,残。仅余下半部。底径7.5、残高10厘米(图二五)。
图二五   陶罐(M11:1)
标本M11:23,口残,泥质灰陶。口沿残损。粗颈微外侈,鼓肩,弧腹下收,平底。颈下部饰一周凸弦纹,肩下部饰两周凹弦纹,肩、腹部分别饰竖线暗纹。底径6.6、腹径15.9、残高21.5厘米(图二六)。

图二六   陶罐(M11:23)

M96 

          墓葬形制

     

M96是一座长斜坡墓道方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55°,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底距地表7米(图二七)。

图二七    M96平、剖面图
墓道位于墓室南端,长方形斜坡状,坡度30°,上口残长4.4、宽1.1-1.14米,内填五花土。
甬道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间,甬道呈拱顶状,底部平坦,平面为长方形,长1.36、宽1.14、高1.6米。甬道南端为墓室封门墙,封门墙下有垫土,封门墙以未烧制的土坯平铺叠砌,宽1.22、残高1.4、厚0.73米。
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墓底南北长2.26-2.56、东西宽2.3-2.45米,墓顶呈穹隆顶,中部最高处2.12米,墓室后部高1.40米。
葬具为木质单棺,现已朽成灰,东西向放置于墓室北部,棺为前大后小的梯形,大头朝西,棺痕东西长1.85、东端宽0.45,西端宽0.85米,残高0.5米。棺内一具骨架,性别男,年龄40岁左右。人骨架头部下方有灰枕。
随葬品多置于墓室内棺外南侧和西侧,南侧置陶俑2件,陶壶1件,陶马2件,陶毡帐1件,陶羊2件,陶猪1件,陶狗2件,陶鸡1件,陶碓1件,陶磨1件,陶灶1件,陶井1件,陶仓1件,陶车1件,陶盆1件,漆盘1件,漆耳杯1件(两件漆器腐朽严重,未采集),棺外西侧陶罐3件,棺内头部骨簪1件(图二八)。
图二八    M96墓室    

       出土器物

     

M96出土器物共25件,按质地分有陶质、骨质、漆器三种。
1.陶器 22件,均为泥质灰陶。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陶俑及模型明器,第二类为实用生活陶器。
第一类:陶俑及模型明器。可以分为三种,即家居生活俑、动物俑及模型明器。
第一组:家居生活俑,2件。
男侍俑 1件。标本M96:2,头戴黑帽,帽后凸起,身穿红色窄袖长襦,长襦过膝,下身着窄腿裤,脚穿黑鞋,肚臀略外凸。站姿,双手袖于胸前,高22.8厘米(图二九)。
图二九   男侍俑(M96:2)
女侍俑 1件。标本M96:18,脑后梳双发髻,身穿曳地长襦,长襦涂红彩。口微张,面带微笑。站姿,双手袖于胸前。高24.2厘米(图三)。
图三〇    女侍俑(M96:18)
第二组:动物俑,8件。包括陶马、陶羊、陶猪、陶狗、陶鸡等。
陶马 2件。
标本M96:1,双耳残,两耳中部有一撮鬃毛随风扬起,飘向身后。脸部较长,双目突暴而起,熠熠有神,鼻孔翕张,嘴巴大张作嘶鸣状,颈下系辔铃。马身原饰红彩现多脱落,马背上由黑色小点组成方格状图案,马尻有一小圆洞,应为插尾之处,右前蹄向上奋起,其余三腿直立于长方形底座上。陶马俑制作精细,骠健体壮,雕塑出筋骨和肌肉的质感。长27.9、高26.7厘米,底座长15.6、宽10.8、厚0.75厘米(图三一)。
 图三一    陶马(M96:1)
标本M96:12,双耳残,两耳中部原应有装饰。脸部较长,双目前视,神态安神,鼻孔翕张,嘴巴微闭。马身原应涂有红色,马背部有黑色方格状图案,马尻有一小圆洞,应为插尾之处,右后腿残断,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座上。马的筋骨、肌肉雕琢精细,骠健体壮。残长25.5、高24.6厘米,底座长15.9、宽12、厚0.75厘米(图三二)。
图三二    陶马(M96:12)
陶羊 2件。
标本M96:8,手制而成,耳残,长脸小眼。嘴部前伸,鼻梁高挺,身体略肥,前后腿皆捏塑为长方形立板,三角形尾巴下垂,长18.5、高10厘米(图三三)。
图三三    陶羊(M96:8) 
标本M96:9,手制而成,弯曲的羊角卷着耳朵,头顶垂下的羊毛堆在前额,长脸,双目圆睁,嘴部前伸,鼻梁高挺,身体略肥,前后腿皆捏塑为长方形立板,三角形尾巴下垂,形态可爱。长19.1、高10.8厘米(图三四)。
图三四    陶羊(M96:9)
陶猪 1件。
标本M96:7,手制而成。头背部刻划平行线表示鬃毛,耳残,小眼微睁,长吻前伸,獠牙外露。体形肥壮,腹部略下垂,前后腿皆捏塑为长方形立板,三角形尾巴下垂。长18.9、高11.6厘米(图三五)。
图三五   陶猪(M96:7)
陶狗 2件。
标本M96:5,手制而成。耳残,双目大睁,嘴部前伸,嘴微张。身材瘦长,前后腿皆捏塑为长方形立板,尾巴长垂,身体涂红。长17.5、高8.6厘米(图三六)。
图三六    陶狗(M96:5)
标本M96:6,手制而成。耳耷,双目大睁,嘴部前伸,嘴微张。身体瘦长,前后腿皆捏塑为长方形立板,尾巴残,全身涂红。长17.8、高7.3厘米(图三七)。
图三七    陶狗(M96:6)
陶鸡 1件。
标本M96:10,手制而成。头部略垂,下饰肉垂。鸡腹下聚成圆形底座,鸡身两侧略鼓表示鸡翅,鸡尾上翘。直立。长13.7、高11.6厘米(图三八)。
图三八    陶鸡(M96:10)
第三组:模型明器,8件。包括陶碓、陶磨、陶灶、陶井、陶仓、陶毡帐、陶盆、陶车等
陶碓 1件。标本M96:16,长方形平底,一端塑起圆形臼窝,另一端两个曲形支架,架上搁置长方形碓杆,碓头置于臼窝内。长26.8、高8.8,宽6.7,底长25.1厘米(图三九)。
图三九    陶碓(M96:16)
陶磨 1件。标本M96:15,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盘面中部有一凹窝,内有横梁相隔,为放置粮食的地方,上盘面边缘有一个插杆的纽,另一纽佚失,上、下磨盘接触面均刻有沟槽。上径13.5、下径13.2、凹窝直径9.0、厚4.3厘米(图四)。
图四〇    陶磨(M96:15)
陶灶 1件。标本M96:14,灶平面一边为方形,一边为圆形。上有一个圆形的火眼,火眼上置釜、甑,火膛前有“山”字形挡火墙,后有斜出的烟道,台前有拱形火门。长23高、宽22.4厘米,通高12.3厘米(图四一)。
图四一    陶灶(M96:14)
陶井 1件。标本M96:11,桶形,平底,上有“井”字形井架,二层栏杆上有辘轳,口径9.3、底径8.6、高26.9厘米(图四二)。
图四二    陶井(M96:11)
陶仓 1件。标本M96:13,溜肩,腹壁内曲,平底。顶上有圆形盖。口径8.1、腹径13.7、底径9.3、高20厘米,器盖直径13.6、厚1厘米(图四三)。
图四三    陶仓(M96:13)
陶毡帐 1件。标本M96:3,毡帐底部近正方形,向上逐渐收分,顶部似用毡覆盖,中间有两个天窗,正壁中下部开门,门高10.8、宽6厘米,门帘卷起。门两侧开两个窗户,陶毡帐的两侧各开两扇窗户,窗户均有挑檐,有的佚失。后壁浮雕一条绳索,一端分叉固定,另一端穿过一圆环直通天窗,表示这条绳索能起到控制天窗开启的作用。长26.7、宽25.4、高24.5厘米(图四四)。
图四四    陶毡帐(M96:3)
陶盆  1件。标本M96:23,泥质灰陶,侈口,折沿,尖圆唇,深弧腹,平底。口径13.5、底径5.4、高5.4厘米(图四五)。
图四五    陶盆(M96:23)
陶卷棚车 1件。标本M96:17,车厢底板呈长方形,底板长方形栏正前方两侧各有一圆孔,用以插辕杆驾牛或马。前舆长9.8、宽2.6厘米,是御者执杆驭畜之处。车顶前后高翘,中间低凹,车顶划有6组横向双凹线纹。车厢两侧各开方形窗两个,窗下两侧凸出屏泥中央各有一孔,前舆和车顶后部两侧各有两个小孔,均为插杆竖幔之用,应为通幰牛车。车前面正中开一方形门,后面正中开一长方形门。两侧面小窗上下各绘一组双凹线纹。车轮边缘凸起,上绘黑色折线纹,轮中心凸有毂,其中有孔,原应插有木质车轴,现已朽。轮绘8根黑色车辐。车厢通体长14、宽12,高16.6厘米。轮径7.8厘米,通高20.6厘米(图四六)。
图四六    陶卷棚车(M96:17)
第二类:实用生活陶器。陶罐3件。陶壶1件。
陶罐 3件。均为盘口罐。
标本M96:20,大型盘口罐,口略残,泥质灰陶,口沿外侧有三周凸弦纹,盘口斜侈,方唇,粗高直颈,颈微外侈,溜肩,腹部下收,下腹瘦高,平底。颈下部饰一周凸弦纹,肩下部饰两周凹弦纹,颈部和腹部饰竖线暗纹,肩部饰网格状暗纹。口径15.9、底径10.4、腹径22.7、残高34.4厘米(图四七)。
图四七    陶罐(M96:20)
标本M96:21,盘口罐,泥质灰陶。口残,盘口,方唇,口沿略残,粗直颈微外侈,鼓肩,弧腹,平底。口沿下压印两周整齐的齿状纹,颈下部饰一周凸弦纹,肩下部饰三组多线凹弦纹夹两周多线水波纹,肩部、腹部饰竖线暗纹。口径13.1、底径7.2、腹径18.7、高19.8厘米(图四八)。
图四八    陶罐(M96:21)
标本M96:22,盘口罐,泥质灰陶。口沿略残。粗直颈微外侈,圆肩,弧腹,平底。口沿下压印一周齿状纹。颈下部、肩下部各饰一周凹弦纹,肩部饰竖线暗纹,腹部饰折线暗纹。口径11.4、底径7.5、腹径16.1、残高22厘米(图四九)。
图四九    陶罐(M96:22)
陶壶1件
标本M96:4,泥质灰陶,喇叭形口,平沿,尖圆唇,细长颈,略外侈,圆肩,鼓腹,小平底。颈下部饰两周凸弦纹,肩中部、肩下部各饰一周和两周凹弦纹,颈部、肩上部饰竖线暗纹,肩下部饰网格暗纹,腹部饰折线暗纹。口径11.1、底径7.5、腹径18.6、高27厘米(图五)。
图五〇    陶壶(M96:4)
2.骨器 1件。
骨簪 1件。标本M96:19,位于棺内头骨北侧,骨器呈细长方棍型,一端粗一端细,表面光滑。器形横截面为长方形,推测应为束发用的簪子。长14.6、宽1、厚0.74-0.8厘米(图五一)。
图五一    骨簪(M96:19)
3.漆器 2件。因腐朽严重,均未提取。
漆盘 1件。标本M96:24,圆形。直径约40厘米。

漆耳杯 1件。标本M96:25,椭圆形,长约18厘米。   


结语 

恒安街M11和M96均为坐北朝南向长斜坡墓道方室土洞墓,未经盗扰,为该墓群中保存较好的两座墓。墓室内均置单棺并东西向置于墓室北侧,为北魏平城时期常见的墓葬形制。两座墓葬出土器物的组合和形制特征也非常相似,说明两座墓时代相近。
M11和M96均出有男侍俑、女侍俑、动物模型俑、生活用具模型和陶壶、陶罐等,与北魏平城有明确纪年的太和元年(477年)宋绍祖墓[1]、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夫妇墓[2]、七里村35号墓[3]等出土的陶俑和模型明器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辛龙《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年代问题的再研究》[4]以纪年墓作为断代标尺将关中十六国墓分为后赵墓、前秦墓、后秦与北魏初年墓三个阶段。林泽洋《关中十六国陶俑研究-以陶俑群的形成为中心》[5]将关中十六国陶俑分为前、后赵时期,前秦时期,后秦至北魏初期三个时期,两位学者对关中十六国墓和陶俑分期的观点基本一致。关中十六国后秦与北魏初年阶段的墓葬有顶益面粉厂M205、M217[6],韦曲206所工地M1[7],凤栖原M9(航天硅材料M9)[8],西安未央董家村墓[9],平陵乡M1[10],航天神光外包M7[11]以及一座有太安五年(459年)纪年的韦君墓(长安韦曲7171厂墓)[12]。恒安街M11和M96与上述关中十六国后秦至北魏初期的墓葬无论形制还是随葬器物均相似。比如墓向均为坐北朝南向,墓葬形制多为土洞墓,多单室墓,近穹窿顶,墓室四壁多平直。随葬器物如陶质马俑均有踏板,马头部中间的鬃毛均装饰成椎柱状,前伸或者上翘。恒安街M96女俑发型与凤栖原M9女俑和航天神光外包M7的B型女俑一样,均将头发由中间整齐地梳向两边,于脑后结成髻。M96陶马与平陵乡M1:5铠马一样均施彩绘。M96陶车与平陵乡M1和太安五年韦君墓陶车的车厢一样,均高度大于宽度,且车顶形状和车窗位置均相似。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扫统万,平秦陇”[13],随着关中的克定,关陇地区十六国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风格特征传入了平城,因而如恒安街M11和M96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中出现了关中十六国墓葬中的因素。同时北魏平城墓葬也影响了关中墓葬文化的发展,如航天神光外包M7出现头戴风帽男陶俑,出现陶羊,凤栖原M9陶罐、陶壶器表上出现弦纹和水波纹。
恒安街M11和M96出土器物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鲜卑因素,如M11男女侍俑和M96的男侍俑均头戴鲜卑风帽,且M11男女侍俑风帽帽裙较长。M96出现陶制毡帐模型。M11和M96动物类陶俑中均出现陶羊。均是鲜卑游牧生活在墓葬文化中的体现。
M11和M96陶罐和陶壶也具备典型的北魏平城中期特征。M11平沿罐矮粗颈,窄平沿,溜肩,鼓腹,腹部有竖线暗纹,体形较大,具备北魏平城中期的陶罐特征。M96陶壶平沿略宽,敞口,细颈,溜肩,斜腹下收,肩下部最宽,肩部施弦纹带,弦纹带间饰网状暗纹,肩部、腹部饰折线暗纹。盘口罐体型较大,粗颈,圆肩,器型规整,口沿外有三周凸棱,具备北魏平城中期的陶罐特征[14]
因而,恒安街M11和M96是关中十六国墓葬风格传入北魏平城,同时又融入鲜卑文化特征的两座墓葬,处于北魏平城陶俑出现和发展,随葬器物新旧样式变换、过渡的重要时期,而与孝文帝前期已经发展成熟,四大组合相对齐备,陶俑面貌和服饰出现相同的特征的宋绍祖墓和司马金龙墓有所区别。


注  释


[1]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71-162页。

[2]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年第3期。

[3]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发掘简报》,《文物》2006第10期。

[4]辛龙:《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年代问题的再研究》,《考古与文物》2018年第4期。

[5]林泽洋:《关中十六国陶俑研究-以陶俑群的形成为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年第5期。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北朝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1期。

[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长安县北朝墓葬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 1990年第5期。

[8]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凤栖原十六国墓发掘简报》,《文博》2014年第1期。

[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与文物》封面与封底, 1998年第5期。

[10]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十六国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7-102 页。

[11]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航天城北朝墓发掘简报》,《文博》2014年第5期。

[12]长安博物馆:《长安瑰宝》(第一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2年,第8、50-51、77页。

[13]杜士铎:《北魏史》,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78 页。

[14]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72-475页。


 领队 

刘俊喜

 发掘 

古顺芳 侯晓刚 张海蛟 

吕晓晶 靖晓亭 江伟伟 赵亚春

 绘图 

李虹芳

 执笔 

周晓燕  古顺芳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同恒安街御昌佳园北魏墓葬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BKG015)的阶段性成果。



图文|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原文名为《山西大同恒安街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

刊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4年第5期

原文略有删减

责编 |张晋凡

初审|古顺芳

终审|周晓燕


此文转自“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

北朝考古
欢迎关注
责编:粟特人
编辑:吴蕾



北朝考古
Archaeology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致力于北朝考古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收集,为北朝考古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偶尔穿插娱乐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