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杖——古代尊老爱老的象征

学术   2024-11-11 07:14   山西  

木鸠杖


鸠杖,也叫王杖,是汉代朝廷为老人特制的一种拐杖。因拐杖上端有一木雕的斑鸠,故名“鸠杖”。鸠杖长约2米左右,杖杆是一根粗细均匀的硬木,刨削光滑,鸠鸟口含食粒,雕刻精致,直卧其上。这种鸠杖,在甘肃武威汉代墓葬中曾有多次发现:1959年磨嘴子东汉墓发现3根鸠杖,杖长1.94米,杖身顶端均有一完整的木雕鸠鸟,以母卯镶在杆上。1982年又在这里发现一根鸠杖,鸠鸟雕刻极为精美,木鸠保存非常完整,彩绘、木色如初。1984年五坝山墓群23号墓发现一根鸠杖,杖长2.1米,握手处光泽明亮,杖头一只鸠鸟置于其上。1972年在旱滩坡墓群一座东汉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一根鸠杖,置于棺前,鸠鸟喙略残作蹲伏状,张口含食。1987年又在这里发现的汉墓中也出土一根鸠杖,保存完整。

我国古代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历史悠久,在先秦典籍中屡有提到。古代开明的君主,都能够“善养老者”。传说在西周文王姬昌的时代,统治区域内没有发现忍饥受冻的老人。《诗经》颂赞“寿考且宁”,《周礼》倡导“孝行以亲父母”,孔子祈盼“老者安之”,孟子向往“老者衣帛食肉”。古代的圣贤,更是推己及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甚至有人将诸侯对待老人的态度与纳贤兴邦的“国之大事”联系在一起,认为如果敬养老人,尊重贤者,国家就有喜庆;遗弃老人,任用不贤者,国家就有灾祸。类似的记载不绝于书。这充分说明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尊老养老的制度到汉代已得到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形成了一种优抚制度。《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这样的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风俗通》也载:“汉高祖与项羽战京索间,遁从薄中,时有鸠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

汉朝沿袭对老人的优抚政策,国家规定老人50岁不从事重体力劳动,60岁不服兵役,70岁不参与接待事务,80岁不参加丧葬活动,普遍盛行养老敬老之风。从考古发现的资料和有关史书记载来看,汉代为老人赐鸠杖,在我国历史上已形成了一种尊老养老的优抚制度。

关于鸠杖的来历,据《风俗通》记载:汉高祖与楚霸王项羽,战于京索之间,项羽追赶刘邦到丛林中,闻有鸠鸣,项羽以为刘邦未在此而退兵,遂使刘邦得以走脱。刘邦即位后,以为鸠鸟拯救过他,故做鸠杖赐予老人。从这以后,汉代的每一个皇帝,对赐鸠杖一事都很重视。《后汉书·礼仪志》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东汉养老、尊老和高年授王杖的制度。规定在每年的秋天,地方政府都要核查民户的年龄,年满七十岁的老人,授给他们王杖,同时保障他们的生活;八十九十岁的,要倍加尊重,额外赐予物品。

王杖的顶端以鸠鸟作为装饰,据说鸠鸟是古代的“不噎之鸟”,朝廷以此来表达对老人们饮食正常,身体健康的良好祝愿。从全国考古发现的资料看,1968年河北满城1号汉墓出土一件鸠杖首,铜质,鸠头形为长喙,小眼,颈为椭圆形銎,以置杖身(已朽);1974年在广西乐银山岭西汉晚期墓地也出土一件木制鸠杖,木鸠昂首翘尾,腹部有一方孔,通高8厘米;在河南郑州市荥阳二十里铺汉墓画像砖上也发现有老人手持鸠杖的图案。200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发掘,出土木质鸠杖。

汉代鸠杖是以立法的形式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生活权益的一种养老、尊老制度,武威出土的这些汉代鸠杖,是当时这种优抚制度的具体体现。养老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汉代的养老制度和政策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不仅给老年人以物质和法律上的优惠,而且大力奖赏孝事老人者,倡导全社会尊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授予“王杖”是汉代颇具特色的尊老养老措施之一。

来源丨甘肃日报(文/黎大祥)
编辑丨甘小博



此文转自“这里是甘博”微信公众号


>

北朝考古
欢迎关注
责编:粟特人
编辑:吴蕾


北朝考古
Archaeology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致力于北朝考古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收集,为北朝考古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偶尔穿插娱乐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