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 / 郝君涛 刘斌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9月刊
库瓦遗址
2023年秋季,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以“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与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大学的联合教学和考古项目合作,双方挂牌成立了“费尔干纳—洛阳考古研究中心”和“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联合考古系”,计划由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承担考古学、历史学、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等课程教学,双方共同推进费尔干纳库瓦遗址联合考古工作。
2024年2月中旬,正值春节假期,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考古队远赴乌兹别克斯坦,在费尔干纳—洛阳考古研究中心、乌中联合考古系和库瓦遗址开展了近一个月的联合教学和考古调查工作。
联合考古调查中国考古技术探秘库瓦悠久历史
费尔干纳盆地地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咽喉要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大宛古国所在,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唐代的玄奘都曾途经此地。费尔干纳历史悠久,分布大量古文化遗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考古团队汇集于此。
寻踪天山,这条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约2500千米的山脉,见证了2000多年来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碰撞。为了尽快投入工作,考古队落地乌国首都塔什干后并未驻足,直接驱车翻山越岭,天色渐晚、山影渐远、路途渐平时,费尔干纳盆地就到了。
我们于2月15日晚间抵达,次日,费尔干纳大学校长舍尔穆哈多夫教授与我们见面会谈,对中国朋友来校支持教学表达感谢,对联合教学和考古工作表示全力支持。
库瓦遗址北侧城门处现状
库瓦遗址是10世纪费尔干纳河谷地区最大的城镇之一,直到13世纪仍是盆地内大型政治和文化中心。我们此次调查工作的目标是明确库瓦古城北墙缺口是否为城门,缺口外侧是否有道路同佛寺连接,城墙外侧是否有护城河或壕沟,现存城墙的地面以下结构,西侧城墙范围,是否存在护城河或壕沟。
调查勘探接续2023年冬季的工作成果,勘探面积共约1.75万平方米。我们对古城北墙缺口及其西段外侧进行普探,对探区近邻的村民进行走访,并到古城西北侧推测可能存在墓地的现场进行调查。调查勘探发现夯土区、墙外壕沟、道路等遗迹,根据勘探结果,我们对城门结构、古城与北侧寺庙的桥梁基础、北墙西段墙体及基槽、西北角疑似瞭望台类建筑、西侧城墙及基槽、北城墙西段外侧原有水塘、古城西侧壕沟等关键部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另外,我们还确定了城墙地面以下保存情况、基槽以及城墙废弃后自然或人为塌落的情况。在对现有民居占压古城西侧城墙遗迹的走访调查中,我们在民居院落中发现了古城原有内部建筑设施的遗存,对西北侧公共墓地的走访调查发现了古墓葬与近现代墓葬时序更替、空间共存、同茔易主的现象。
库瓦遗址北城墙(西段)北侧区域现状
不到一个月,考古队就完成了这次库瓦遗址北侧、西侧的考古调查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遗址北墙西段的北侧目前有木材厂房和民居,入户调查需要得到厂主、户主的理解支持,我们的向导纳斯比龙出面进行积极沟通。厂主、户主对队员们热情迎接,并对当年建造房屋时遗址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在门牌为11号的民房院落里,我们发现了一处房址遗迹—嵌在院落东北角的土壁上,进深约2.6米。据户主回忆,在修筑院落时意外掏出此处“空洞”,实为古代房址。
库瓦遗址西侧沟渠现状
遗址东侧一处居民院落中发现的遗迹现象
联合教学培养中国考古智慧启发青年学子
在此后为期一周的室内教学中,考古队走进课堂,向乌国大学生讲授《陶器修复技术》和《石刻碑铭拓印技术》课程。
我国目前的陶器修复技术和石刻碑铭拓印技术具有容易学习、成本低廉、显影有效等特点,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具有推广价值。此次联合教学也是乌国师生对这些技术的首次接触,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高级文物修复师张正前向师生实操讲解了蜡片石膏法、热熔胶固定法等我国国内成熟的陶器修复技术。在中方老师们“手把手”的引导下,全体学生分组练习,对费尔干纳大学世界历史系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残片和陶器教具动手修复。该馆仅有一间教室大小,收藏了库瓦遗址、埃拉坦遗址、拉巴特遗址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部分文物标本,以及历次联合考古合作中我国学者赠送的工艺品、礼品。这些文物质地以陶制、石质为主,多数残损待修复,目前,费尔干纳大学师生对考古出土残损陶器的修复方法是简单的拼对粘接,翻模补缺及上色技术是空白。
拓印技术课合影
张正前先生演示拓印技术
我们和费尔干纳大学师生来到费尔干纳州历史文化国家博物馆开展石刻碑铭拓印的实践教学。当地考古工作者对于岩画的惯常工作方法是覆上塑料薄膜进行临摹,临摹的图画成品根据编号归档。费尔干纳州历史文化国家博物馆的文保修复人员热情支持,提供馆藏史前岩画和装饰花纹砖作为教具。张正前老师讲解拓印所需的工具—中国宣纸、墨、棕刷、拓包的同时,演示拓印技术方法,师生们基本掌握了该项技术的操作要领,但由于乌国传统技术理念和方法仍占主流地位,且拓印技术所必需的宣纸、墨、棕刷在该国市场罕见,中国拓印技术在中亚的真正广泛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线田野考古是培养考古专业青年学子的“生动课堂”。在我们的提议下,费尔干纳大学考古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天到库瓦遗址考古现场开展联合实习教学。勘探队员李冲负责现场勘探教学,站在场地中央向师生演示洛阳铲的操作要领,同学们踊跃动手体验洛阳铲。铲头探至深层时,因其重量不易提起,不少同学双手攥得通红,热情却丝毫不减。费尔干纳大学师生在库瓦遗址现场的实习教学,也为我们开展考古勘探、入户寻访调查等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
考古青年交流畅享“一带一路”古今辉映新希望
我们与费尔干纳大学开展的联合考古与教学工作,既是一次教学科研深度合作,也是一次两国青年的友好交流活动。我方考古队以青年为主力,而乌国学生几乎全部为00后,是该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后备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我们的工作向导、费尔干纳大学考古专业的青年教师纳斯比龙,目前也在我国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多年来奔走在中乌两国之间,担任着双方交流合作的“友好使者”。
库瓦遗址考古现场,中国考古“青年突击队”旗帜第一次在国门外猎猎飘扬。在校内课堂、博物馆、库瓦遗址现场,我们在授课的同时还专门设置了青年友好交流环节,双方踊跃分享学习交流体会,争相合影留念,课堂气氛热烈。
双方师生在第一件修复完成的工艺品陶杯
(教具)上签名留念
陶器修复技术课上,双方师生共同修复同一件普通陶制杯形工艺品,完成后大家作为共同参与者,逐一在这件修复成品上签名纪念,将其命名为“青年友谊陶杯”。这件器物我们带回洛阳长期妥善保管。石刻碑铭拓印实践教学课上,张正前老师将自己演示拓印完成的第一幅岩画和装饰花纹砖拓片作品赠送给了馆方和青年学生,乌方同学们对中国老师的作品爱不释手,争相与之合影留念。
考古探索历史,青年面向未来,考古青年是国际文化交流和考古科学发展的新生力量,我们还要努力扩大中国和洛阳考古青年的“一带一路”朋友圈,帮助搭建好青年学习交流的友谊桥梁。
库瓦遗址考古现场合影,中国考古青年
突击队的旗帜第一次在国门外飘扬
远足中的思考联合考古与教学之行的价值
20世纪30年代初至70年代,苏联考古工作者在库瓦遗址开展过大规模考古工作,遗憾的是考古资料湮没于时间长河。1996年考古工作重启,工作成果延伸了库瓦古城的历史轴线。时隔二十余年,中乌联合考古队再次踏入库瓦这座“神秘的古城”,将中国考古的理论与方法、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运用于此。
孩子们在古老的库瓦遗址上嬉戏
调查勘探和考古研究之外,我们示范引导当地师生掌握石膏修复、碑刻拓印等技术,并了解洛阳铲的操作原理。我们希望能以课程教育的方式传播中国考古方法,将交流成果长时效地延续下去。
考古调查所经之处,当地的林木厂主、植树农妇、守墓老人、退伍老兵、散学稚童和牧牛少年都对我们敞门迎接、辅以协助,报以好奇、致以礼敬。《洛阳日报》等媒体关注了此次出访,采用现场访谈录像和记者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报道。三月初一次连线采访时,孩子们在遗址草木中嬉戏奔跑,稚嫩的欢笑在古老的遗址中回响,夕阳将库瓦古城装点得像泛黄书页。一次出访所能承载的智慧体量和影响力是有限的,但是善积跬步方可至千里,点滴努力也是在“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如果说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实现了一桥飞架古今,那么国际考古合作就是见证源源江河汇海,团结国际更多同行伙伴共览人类先祖生产生活图景。
李冲在现场演示考古勘探技术洛阳铲的使用
刘斌在现场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理论和考古勘探方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过十周年,开启新起点,从中原到中亚,跨越万里路程,飞越两千多年时空,洛阳考古工作者用科学精神探索历史印记,用友好态度分享考古智慧,化身联合寻古者、文化交流者、青年培育者,为中乌两国、洛费两市的文明交流互鉴助力助航。我们还将进一步提升“中国考古”“考古青年交流”的国际影响力,为国际考古合作和文化传承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郝君涛为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刘斌为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此文转自“大众考古”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