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平印象记(作者:邱根发)

旅行   2024-11-11 06:49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王力平(1940年3月-2021年11月25日),男,四川安岳人,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讲师。曾任上海市委副书记,九届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我在上个月发表的《兴国宾馆的前世今生》(点击阅读)一文中,其中有一段是专门写到了原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力平来我东湖集团来开会,宣布集团总经理葛非离休的讲话的情节,我的朋友看了后说,王力平当年作为市委秘书长,分管你们集团的工作,你应该对他比较了解,为什么不写一篇回忆王力平的文章呢?的确,王力平和我们集团不少人员很熟悉,很有感情,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担任了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以来,分管市委接待办(1984年成立了东湖集团)中宾的接待工作,长达七年之久,可以这样说,王力平和集团的上上下下,不论是集团的领导,还是普通的接待人员;不论是宾馆领导,还是基层的服务员,厨师;都和他很熟悉,反正大家会说到他,都没有陌生感,有人称他为力平书记,也有人直呼其名,尤其是2021年11月,王力平逝世后,在闲暇之际,人们经常谈起他,人们除了表达思念之情外,还说他口才好,水平高,关心和帮助人。有时,人们感觉王力平就好像是曾经在集团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老领导一样,有时,感觉到他不像什么市委领导,而是街坊邻居的老教授、老大哥、老朋友似的。

王力平(左)与本文作者邱根发

由于工作关系,我也有幸和他经常见面、接触,我曾经多次听他讲话,也多次领略他的风度与风采。在某些特殊时间,在一定的公开场合,曾经看到他和年轻人的对话,对这些年轻人的不理解,他都能耐心解释,做好思想工作,消除不良影响。

东湖集团原总经理葛非

对我来讲,在1990年4月的一天,是难忘的日子,王力平来兴国宾馆2号楼,亲自参加了宣布集团总经理葛非离休的会议,在会议结束时,王力平在最后的近半个小时的一番总结讲话,一下子吸引着大家,他虽然没有用稿子,但是声情并茂,言语得体,恰如其分地对葛非作出评价,表示出他对葛非工作的肯定,对离休老干部的敬重,全场鸦雀无声,大家被他讲话水平、艺术修养所感染,他不仅是普通话讲得好,而且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不愧是大才子。葛非是具有革命资历的老干部,当场还插嘴打断他的话,但王力平毫不介意,趁时历数葛非半个世纪的革命经历,顺势指着在门口花架上的一棵盆景青松,祝他像青松一样,青春不老,千锤百炼,永远年轻!

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广场

还有我对王力平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在1996年12月下旬,集团组织我们一行去西欧考察、学习,这一天晚上,我们饭后,正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广场,在尿尿小童雕像前拍照、闲游,在大广场中央,非常巧,邂逅见到了王力平,对我们集团的人来讲,因为和他熟悉,真有“他乡遇知己,胜似故乡情”之感,大家喜出望外,都很高兴,争先恐后和王力平拍照合影,王力平没有架子,他也很高兴,很乐意和我们一一拍了合影照片留念。

白天鹅餐厅

王力平还问起我们这次参观学习的行程,关心地问这问那,在临走时,还嘱托我们要遵守外事纪律,注意安全,还建议我们,如果有时间,去看一看在大广场上的白天鹅餐厅,并且告诉我们说,这里有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写下《共产党宣言》的场景,值得一看,既然来了,就要去参观学习一下,这是很有意义的。

2018年2月7日,新华社记者叶平凡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拍摄的白天鹅咖啡馆内景,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

还和我们说道,你们是来学习饭店管理的,也有必要去尝一下法国大餐是什么样的味道,熟悉其菜谱的顺序、特点等,不然的话,来到法国,不去了解、品尝,是会很遗憾的,以后人们说起来,一问三不知,去法国学习饭店管理,没有尝过法国大餐,也不知道在原产地的法国大餐是什么回事,这不是一个宾馆好的领导、好的管理者。

2018年2月12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档案馆拍摄的《共产党宣言》现存于世的唯一一页手稿(前左)和马克思《资本论》手稿(前右)

按照王力平的指点,在第二天上午早饭后,我们就去参观了在布鲁塞尔大广场中心的白天鹅餐厅,1842年2月,马克思因为所谓“传播反动思想言论”的莫须有罪名,被德国当局驱赶出境,流离转徙,来到这里,那时,这里还叫白天鹅咖啡馆,直到1959年才改为餐厅,这是一栋五层楼房子的底楼,没有窗,显得昏暗,马克思每天总是习惯在餐厅左手边一个不显眼的小角落里坐下,在写作,在思考,还有召开会议,要恩格斯等革命者参加、讨论各种问题……我看到眼前这一切,感慨万分,思绪万千,就是这个小小的餐厅一角,马克思和恩格斯等革命者在开会讨论的地方,在这么简朴、狭小的空间,似乎他们的抱负,远大革命理想,早已划破夜空,传播大地,他们在这里,思索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重大问题,在这期间,一些重大决定、纲领都是在这里制定的,马克思还写了《哲学的贫困》以及《共产党宣言》等的旷世巨作,马克思主义由此诞生,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照耀饥寒交迫的奴隶和全世界受苦的人,真让人肃然起敬!


我们在回到国内之前,根据王力平所说,还品尝了法国大餐,我们选择了一个比较简朴的餐厅,传统的法国大餐是要有13道菜,现在也改良了,简化了,最简单的7到9道菜,我们点了7道菜,什么开胃菜、前菜、汤、鱼等,还有主菜,记得是有牛排、甜点,咖啡或者是茶,两者选择其一,最后还有餐后酒等,如果还要标准较高,比较讲究的法国大餐,那特色菜肴就是鹅肝,以及生蚝、蜗牛等海鲜,由于胃口和价格的因素,我们都没有去点,但就是这么简单的大餐,每人也花费了约100美元,那时感到有点“舍不得”呢 !

法式大餐


要知道,在这以前,说起法国大餐,就是我们这些从事酒店管理业内人员来说,似乎多少有点玄乎,现在“亲自吃一口”,实际上,也就是标准高一点的西餐套餐而已。毛主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次在法国的体验,就是“亲口吃一吃”,让我了解了通常一般的法国大餐和特殊要求的法国大餐的区别,获益匪浅,终生难忘。如今这也快三十年过去了,那时,我们的考察学习,还参观了其他什么地方,学到了什么东西,我都忘记了,虽然这些事年代久远,但是,唯独王力平关照要去的白天鹅餐厅,马克思、恩格斯书写《共产党宣言》,诞生马克思主义的地方,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还有吃了一顿法国大餐呢。

邓小平在葛非(左一)陪同下视察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后期,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上海疗养、休憩、视察工作期间,王力平作为市委分管接待的领导,他和集团的总经理葛非等一起,到宾馆第一线,亲力亲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生活简朴,工作上勤勤恳恳,日以继夜,不顾劳累,除了在白天忙完市委的繁重的日常工作外,晚上还要匆忙赶到宾馆,了解接待任务情况、客人要求等,有时时间晚了,厨师们下班了,他没有吃晚饭,就叫接待人员去职工食堂里搞点吃的,有什么吃什么,食堂没有什么饭菜,他就吃剩菜剩饭,有时,只吃一碗面条,他对吃很随意,没有什么要求,这大概是他从小受尽磨难,吃了不少苦头的缘故,在生活上,毫不讲究,也毫不介意,使得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不好意思,很感动。人们说,王力平是“剩菜剩饭好伺候”的市委领导,他和大家如同家人,工作人员在他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带领下,更加努力工作,他们说,王力平在每次接待任务中,是最辛苦的,他先是要开会布置方方面面的工作,既是总指挥,又在幕后具体指挥,他总是在现场,有时,还亲自在厨房间,检查菜肴质量等。

王季愚女士(1908-1981)是人民教育家、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先行者和开拓者。1964年5月,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任命,她担任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院长。她生前的绝笔《外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一文,被誉为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出师表”

王力平在接待工作的空闲之际,有时还和接待人员讲故事,他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娓娓道来,古今中外,故事精彩,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至今难忘,他说到中国的四大名著,对书里面的情节都讲得清清楚楚,在“文革”中,他的一家受到迫害,他没有泄气,坚持读书,尤其是他在《回忆我母亲王季愚》一文中,读了令人感动,他母亲是人民教育家,她革命一生,为党为人民,在教育战线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虽然历尽磨难,但是,她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在临终时,还叮嘱王力平,要“好好教书”!有时,他说到母亲这里,充满深情,眼眶含着泪水,令人动容……他还说到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还说到党内斗争,每个历史阶段,如数家珍,可见他非常熟悉党史,并且有自己独到见解。

于伶(1907年2月23日—1997年6月7日),原名任锡圭,字禹成,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

王力平1940年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于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母亲王季愚,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著名教育家,周总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日理万机,还抽出时间,先后二次听取她谈外语教育问题,并且提出具体意见以及办学的方针。1964年,她被任命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院长,培养了不少新中国的外语人才。王力平是在延安保育院长大起来的革命后代,1965年在黑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来留校任教,1978年任上海机械学院教师,1979年到1985年,任上海工业大学讲师,教务处副处长,党委副书记等,1986年就担任了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1993年以后担任了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上海市政协主席等职务。


王力平对我集团中宾的接待工作,都有具体的指导,指出,中宾接待要一丝不苟,领导要亲力亲为,不能有丝毫马虎和出差错;他还非常关心集团的工作,集团在经营中,碰到问题,他总是会出面协调。记得在多年前,我还在集团业务部门工作时,王力平帮助集团在税收等问题上,和财政等有关方面进行了协调、沟通,使得集团得到实惠,在接待、经营等方面,有了后劲,有了发展。他书法写得很好,集团有不少员工都得到他的墨宝,他还为集团在输出管理的酒店题词,支持集团输出管理工作,向外拓展,打开局面。

东湖集团网站首页

我1999年12月在东湖宾馆工作后,有时,偶尔也会见到王力平来宾馆看望客人,他总是关心地问这问那,最难忘的一次,是在2005年6月,陈云夫人于若木以及家人一行住在东湖宾馆,参加青浦练塘《陈云纪念馆》的开馆仪式,以及陈云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这几天来的客人较多,王力平多次来东湖宾馆,关心和看望陈云家人以及随行人员,王力平见到我,嘱托我要搞好接待工作,不能出差错,尤其是于老太太年纪大了,要特别注意起居,还关切地问起宾馆的各方面情况,如,经营好吗?有什么困难吗?非常关心,令人感动!


王力平豪爽、大度、仗义,肯帮助人,我曾经听多人说起他帮助他人的事例,有一次,我和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聊天中,他说起王力平,充满感激之情,说起,有一次他住院,因为是进口仪器的检查,当时需要押金,王力平知道邓伟志住院后,忙完一天工作,直到晚上11点,还赶来看望他,这样他不仅可以使得他顺利住院检查,而且医院也重视了;另外,在我集团总经理葛非生病住院时候,王力平得知后,他不仅和医院亲自打电话关照,还在百忙之中,来看望他,让葛非和家人很感动。


2004年,我们集团总经理葛非身患重病,医治无效,年仅77岁就逝世了,在葛非逝世三周年之际,我写了《葛非——一个难以忘怀的人》,深切怀念葛非,葛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领导集团对外开放、经营发展的点点滴滴,这篇文章发表在2007年《上海滩》杂志上,以及《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一身正气》的纪念文章,王力平看了以后,对华东医院孙医生说,这篇文章写得好,这是对老干部、老领导有深厚感情,才写得出的啊!当孙医生把他的话告诉我时,我感到鼓舞,有了力量。

东湖宾馆

我们这些曾经在王力平等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身边工作过的接待人员,这些高级干部的言行举止,家国情怀,高风亮节,时时在影响、鼓励着我们,在他们领导下,在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深受教育,现在他们都老了,还有不少人逝世了,我们这些曾经在他们领导下,在他们身边工作过的人,我们不去写,谁来写?谁来把这些优良传统作风,这些故事传下去?这几年来,王力平讲的这些话,也激励我,写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大家,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有这么一大批好干部、好领导,默默无闻,长年累月,无私奉献,不顾个人得失,我们的事业才会成功,这些故事也告诉我们,这些领导干部,他们是怎样以身作则,废寝忘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卓有成效地为党,为人民在努力工作着,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都在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2007年,在葛非逝世三周年之际,我曾经写了《葛非——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的纪念文章,今年11月,在王力平逝世三周年的日子里,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王力平,不由得拿起了笔,写了这篇《王力平印象记》的纪念文章,表达对王力平的思念之情,当然,在我们集团还有不少人,更熟悉王力平,甚至也得到王力平的照顾、恩惠,受益于王力平的人,如果他们也能出来写些回忆王力平的文章,那是多么好啊,这样,那就更加全面了。总而言之,王力平在鼓励着我们,王力平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来源:上海金融文化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