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ADIM研究5年随访数据引起的几个临床问题思考

文摘   2025-01-20 22:51   上海  
《肿瘤论坛》由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张波博士于2020年5月创办,旨在客观、中立、及时传递肺癌临床诊疗的国际最新进展,分享临床病例。欢迎关注。

近期,NADIM研究于Lancet Oncology杂志公布了随访5年的研究数据。作为化疗联合免疫用于新辅助治疗的开山鼻祖,NADIM研究每次数据公布几乎都是在临床肿瘤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借助该研究,将目前围手术期的几个思考及讨论问题与同行分享。

更多交流,欢迎入群

1、研究总结

NADIM研究是一项单臂、II期临床研究,聚焦于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探索了化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作为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给予3周期含铂双药联合纳武利尤单抗。研究中,O药为360mg,每3周一次的固定剂量,在最后一个周期治疗结束后6周进行手术,随后接受1年的纳武利尤单抗维持治疗。该治疗模式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数据。2019年巴塞罗那世界肺癌大会首次公布数据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首次数据分析时,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结果发表于Lancet Oncology杂志,数据显示,全组患者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PFS率分别为95.7%87%77.1%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OS率分别为97.8%93.5%89.9%。影像学评估的ORR76%83%的患者评估为MRP,其中,63%的患者评估为p-CR

NADIM研究首次数据公布

NADIM研究更新后的数据发表于JCO杂志,数据显示,患者36个月和42个月的PFS率均为69.6%36个月和42个月的OS率分别为81.9%78.9%82.9%63.4%的患者分别评估为MPRp-CR,伴随研究中发现,无法检测到ct-DNA与患者较好的PFS (HR=0.26P=0.038)OS(HR=0.04P=0.015)有关。

第二次数据更新时的核心结果

本次,NADIM研究于Lancet Oncology杂志公布了随访5年的数据,本次数据分析时,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0.0个月,5PFS率和OS率分别为65.0%69.3%

第三次数据更新时的核心结果

2、影像缓解与病理缓解,谁更重要?

NADIM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基于影像学的响应与患者PFS(P=0.698)OS(P=0.848)均无相关性。而病理缓解深度与患者预后有关。没有出现完全病理学缓解的患者和出现完全病理学缓解的患者,5 PFS率分别为60.0%92.0%。实际上,包括KeyNote-671研究和CheckMate-77T研究基于病理学缓解深度的分析均发现,出现p-CR/MPR的患者,相较于未出现p-CR/MPR的患者,两者预后有明显差异。

KeyNote-671研究和CheckMate-77T研究中基于病理缓解深度的亚组分析

因此,基于病理缓解深度的评价,可以更好的判断患者预后。

3、关于影像评估与病理评估的不一致性

基于影像学评估疗效虽然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但是这种评估手段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单纯基于肿瘤的“大小”而不是基于肿瘤的“内涵”来评估疗效。NADIM研究中,33%的影像学评估为SD的患者和73%影像学评估为PR的患者,最终病理学评估为p-CR,甚至分别有5%2%的影像学评估为PD的患者,最终病理评估为MPRp-CR。这就意味着,虽然术前和术后靶病灶直径无显著变化,但此时病灶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治疗前以肿瘤细胞为主,治疗后以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为主。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基于影像的RECIST疗效评估标准,可能会对这部分患者的病情出现“误判”,认为患者对于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案不敏感,而仓促进行手术(此时不手术,可能后续更无手术机会)或者更换为同步放化疗的治疗决策。

因此,如何避免影像评估和病理评估的不一致性对临床带来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此时,有3个手段对临床医生的判断是有利的,可以提供额外信息:

第一,PETCT检查。PETCT不仅可以提供与常规CT一样的影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评估患者的代谢情况。如果患者病灶直径虽然在增大,但病灶的代谢活性受到明显抑制,此时应该警惕单纯基于RECIST标准评估疗效所带来的误判;

第二,ct-DNA检查。NADIM研究中,ct-DNA的清零与患者较好的PFS (HR=0.26P=0.038)OS(HR=0.04P=0.015)有关。但是,ct-DNA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检测准确率的问题,在早期患者中,由于肿瘤负荷相对比较低,ct-DNA均是处于非常微量的状态,此时,单次ct-DNA检测出的阴性结果,到底是真阴性还是假阴性很难判断,因此,目前ct-DNA在复发预警中的判断,均是基于连续多次检查得到的结果,且目前关于ct-DNA的检测及判断并无公认的方法,因此,检测ct-DNA是理论上的好方法,但限于目前的检测技术限制,除了科研外,并不适合在临床常规开展;

第三,肿瘤标志物。如果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性降低,提示治疗有效。

因此,对于评估为SD或者PD的患者,如何综合结合PETCT代谢变化、ct-DNA动态变化及影像学变化,判断手术时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

4、评估为p-CR的患者,后续是否需要接受治疗?

目前,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已经获得在全人群中的应用,意味着即使患者术后评估为p-CR,也可以接受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当然,“可以接受治疗”和“需要接受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对于评估为p-CR的患者,术后如何处理呢?

NADIM研究中,评估为p-CR的患者,5PFS率为92.0%,意味8%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而在KeyNote-671研究和CheckMate-77T研究中,部分评估为p-CR的患者同样会出现疾病复发,这一比例大概在10-15%。当然,目前这两个研究的随访时间不如NADIM研究那么长,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复发的比例会有所增加,但整体而言,复发的患者仅占小部分人群。

基于p-CR的亚组分析

为什么评估为p-CR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理论上而言,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说明术前评估不存在远处转移;而病理学评估为p-CR,意味着局部病灶也已经不存在病灶残留,什么这部分患者仍然会复发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术前评估不存在远处转移,只是说明不存在影像学可见的转移,由于影像学存在分辨极限,对于隐匿性转移,术前常规的CT、超声等无法发现,而这些隐匿性转移病灶通常处于“休眠”状态,几乎不释放任何生物学信号,导致基于当前的外周血检测手段很难发现蛛丝马迹,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术后存在远处转移而导致复发的原因;其次,此时的p-CR并非真正的p-CR,可能受限于取材不完全、标本较厚、显微镜下没有对染色样本进行充分观察等,导致少数残留的肿瘤细胞被漏掉。

言归正传,那么,评估为p-CR的患者到底是否需要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呢?由于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手段将这部分复发的患者精准识别,如果所有对所有患者均不加选择的进行术后辅助治疗,有过度治疗的嫌疑;如果不进行治疗,不仅违背了指南推荐,一旦患者成为复发的少数,可能会留下遗憾。笔者认为,如果患者评估为p-CR后,在接受治疗中存在明显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PD-L1高表达,可以考虑不给予治疗(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目前,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度伐利尤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等药物陆续公布了围手术期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化疗联合免疫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手段,但这些研究仅仅为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搭建了一个“框架”,如何进一步细分人群以获得最佳疗效,很多问题还没回答。

肿瘤论坛
让学术更纯粹、更及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