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及统计角度再谈CROWN研究

文摘   2024-06-03 17:03   云南  
《肿瘤论坛》由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张波博士于2020年5月创办,旨在客观、中立、及时传递肺癌临床诊疗的国际最新进展,分享临床病例。欢迎关注。

CROWN研究奠定了洛拉替尼这款三代ALK-TKI一线治疗携带ALK融合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地位,研究目前为止有三次重要数据公布,分别是首次中期分析,数据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二次公布随访3年的数据,发表于《柳叶刀呼吸医学》;本届ASCO年会,CROWN研究公布了随访5年的数据,并同步发表于JCO杂志。

笔者2年前曾写过一篇推送,预测洛拉替尼的中位PFS数据,5年随访数据与笔者2年前的预测结果一致(即,洛拉替尼组疗效无法计算:CROWN研究有可能创造一个绝无仅有的第一次,因为......)。本次推送,笔者再次从临床及统计角度,解读CROWN研究。

一、临床视角——ALK阳性患者的治疗选择

ALK融合突变定义了一类非常特殊的肺癌亚型,5%左右的肺癌患者携带这一突变,且东西方人群在这一突变的比例上未发现差异,这一点与EGFR不同。在进入靶向治疗治疗,携带ALK融合的肺癌患者预后非常差,整体生存时间仅为1年左右,而且这一突变更容易出现在年轻患者中,导致临床医生对这类突变非常头大。2011年,第一款针对ALK融合患者的靶向治疗药物——克唑替尼获批上市,基于高加索患者和基于亚洲患者的两项关键研究PROFILE-1014研究和PROFILE-1029研究得到类似的结论。克唑替尼的应用将患者的一线疾病控制时间由含铂双药的6个月左右,提高到11个月左右,疗效基本翻倍。但是,克唑替尼有两个缺点——进入颅脑的效果略差,不良反应略大,而且11个月左右的疾病控制时间,还存在很大的提升余地。在此基础上,仅仅3年后,第一款二代靶向药物赛瑞替尼便应运而生。

克唑替尼的两个注册性研究数据

二代药物是为了克服一代药物耐药而生,并肩负替代一线标准治疗的双重使命,遗憾的是,第一款二代药物赛瑞替尼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缺点——毒性较大,尤其是消化道毒性,致使关键研究中,大量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及终止,影响疗效,赛瑞替尼的“威力”没有完全展示出来,疾病控制时间仅为16个月左右,此外,研究对照组选择化疗而非一代药物克唑替尼,也使得研究的说服力下降,因此,赛瑞替尼虽然是第一款上市的二代ALK-TKI类药物,但是并未给ALK的一线治疗掀起太大浪花(但是赛瑞替尼在脑转移患者中的研究还是比较有特色)。随后,其他几款二代ALK-TKI包括阿来替尼、布格替尼、恩沙替尼等药物陆续公布研究数据,将患者一线疗效从克唑替尼组的11个月左右延长至25-30个月,展示了明显优于克唑替尼的疗效,且安全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部分二代药物疗效数据

无论是一代还是二代ALK-TKI,耐药是多数患者共同的结局,因此,需要新的药物更新迭代,来克服这些新出现的耐药位点。与EGFR通路不同的是,ALK通路的耐药位点非常分散,目前,已经发现了几十种不同的点突变导致的一代/二代药物的耐药,并没有所谓的优势耐药突变产生。因此,需要能广谱覆盖不同突变位点的化合物。三代靶向药物由于具有特殊的大环结构,理论上对一代/二代诱导出来的耐药靶点具有很好的覆盖作用。实际上,在洛拉替尼的后线研究中,对于一代/二代ALK-TKI耐药的患者,洛拉替尼也确实展示了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并率先在后线耐药的患者中获批,获批后线治疗的常规操作——进军一线。随后,洛拉替尼正式进入一线治疗领域,CROWN研究由此诞生。

ALK-TKI的研发简史

二、CROWN研究简介

CROWN研究比较的是两款ALK-TKI类药物——第一代药物克唑替尼和第三代药物洛拉替尼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纳入年龄≥1820周岁、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理学确认的局部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且携带ALK融合。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洛拉替尼100mg口服,每日一次或克唑替尼250mg口服,每日两次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PFS

CROWN研究的的研究设计

首次数据分析时,两组ORR分别为76%58%,中位PFS分别为9.3个月和未达到,HR=0.28OS尚不成熟。凭借该研究的数据,洛拉替尼顺利进军一线治疗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2年,CROWN发表了队列随访3年的数据,两组的ORR分别为77.2%58.5%,克唑替尼组的中位PFS9.3个月,而洛拉替尼组仍未达到,两组36个月的PFS率分别为63.5%18.9% (HR=0.27)。今年ASCO年会公布了研究随访5年的数据并在JCO杂志发表。两组目前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0.2个月和55.1个月,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和9.1个月,HR=0.19,两组5年的PFS率分别为60%8%,安全性与既往报道一致。

CROWN研究的三次数据更新

三、统计视角解读CROWN研究

在进行CROWN研究的统计学解读前,先讲两个题外话:随机对照研究中,如何确定分析的时间节点;有效性中期分析的意义。

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做过临床试验的研究者都知道,分析的时间节点对研究,包括中位PFS的计算有影响,这里主要有三点原因:1、随着随访时间的改变,生存曲线的走势会有变化,使得中位PFS作为曲线上“一个重要的点”,与时间轴的交点位置会变化,估算出来的中位PFS会有差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一个研究可能会出现多个中位PFS的原因;此外,随着事件数的不同,研究的power会有变化;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最终结果可能会受到交叉效应及后线治疗的影响。因此,对于临床试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统计分析计划中,对分析的时间节点要事先明确。通常,分析时间节点的确定有两种方法,第一,基于“事件数”确定。在进行样本含量计算单位时,软件给的第一行是研究需要的样本含量数,而第二行给的就是所需要的“事件数”,即event。例如,研究需要300例患者入组,事件数需要200例,那么需要在200例左右的事件数出现的时候进行分析;但有种特殊情况,疗效太好,患者一直没有进展或者死亡,即“事件”一直不出现,达不到需要的事件数,为了避免研究无止境的等下去,第二种方式出现,基于“日历时间”,简单点说,就是规定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时间,无论是否达到规定的事件数,都要进行分析,例如,末次患者随访超过*个月,无论事件数是否达到,都要进行锁库分析。当然这种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降低了power(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本期推送暂不涉及)

关于第二个问题,有效性中期分析作为统计学中多重性比较的一种特殊类型,既往笔者在视频中有过详细的介绍,再此不做赘述,只强调一点:如果有效性中期分析得到阳性结果,那这个研究的结论就已经明确了(统计学阳性或阴性),后续更新的结果都算作是探索性的,不改变第一次分析的性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研究首次优效性中期分析得到阳性确认性结果,但后续更新的数据HR95% 置信区间上限超过1,那结果算是阳性还是阴性呢?答案是算阳性。具体可以参见IMpower-110研究。

回到CROWN研究中来,在统计分析计划中,CROWN研究设置了1次期中分析和1次最终分析,分别是在出现133例和177例终点事件数的时候进行。在《新英格兰医学杂》首次发表的时候,共出现127例终点事件,并得到阳性结果,因此后续的分析统统都变成探索性分析,这种情况下,后续分析时间节点就可以不按照原来的统计计划,基于事件数进行,而是基于临床更感兴趣的随访3年、4年、5年、10年等节点来进行分析。

CROWN研究中的部分统计分析计划

CROWN研究本次数据更新时候,生存曲线与3年时候整体变化不大,且洛拉替尼组5年的PFS率和3年的PFS率只差了3.5和百分点,提示在这2年中,洛拉替尼组几乎没有患者进展,由于终点事件仍然不够,纵轴50%累计生存率与生存曲线仍然没有交点,因此,此时的中位PFS依旧无法计算,这也与笔者2年前的预测一致。

CROWN研究中,洛拉替尼组中位PFS无法计算

但是,我们做一个极端假设:这个研究随访到所有患者死亡后关闭。这种情况下,中位PFS必然可以算出来,因为终点事件包括两种类型:疾病进展和全因死亡。患者疾病可能不进展,但是任何人都会走向生命的结局。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个晚期肺癌药物研发中,几乎从未出现的现象:死亡出现在进展前。患者因死亡而进展,不是进展后死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最终的结果可能是:

.

.

.

.

.

.

.

.

.

.

.

.

.

.

中位PFS≈中位OS

以上仅内容仅为科学讨论需要,代表笔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对任何治疗策略的赞成或反对。笔者临床医生出身,非专业统计人士,如有疏漏,欢迎专业人士指正。更多交流,欢迎入群。

肿瘤论坛
让学术更纯粹、更及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