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中RR间距不等,红蓝标记的波形间距不等,T和蓝色标记点的相对位置稳定在0.4s,可以排除房速2:1下传、房早未下传。当RR间距在0.8s时房速鉴别困难。心率太慢时房早未下传鉴别困难。
蓝色标记点形似“圆顶尖角型 T 波”,为T波的一部分。当窦律齐且心率慢时,P波至P波的间期是相等的, 圆顶尖角状T波至P波的间期与P波至圆顶尖角状T波的间期并不相等。图2、图3是同一个人,连续记录。图3中疑似“圆顶尖角型 T 波”消失,V2的T波仍可见双峰,图2中红蓝标记的波形间距不等,T和蓝色标记点的相对位置稳定,可以排除房速2:1下传、房早未下传。
相关知识点:
一.生理性 T 波双峰
(夏云龙.T波双峰的诊断及临床意义[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22(02):90-92.)
常见于健康儿童和青年人。T 波双峰的出现通常不伴有其他的心电图异常。其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右心室复极延迟有关。一般认为, T 波双峰为左右室复极的差异导致。左室复极在前,右室复极在后,因此第1峰代表左室复极波,第2峰代表右室复极波。尤其是儿童,出现双峰 T 波常常表示的是心脏由右室优势向左室优势过渡的时期,因此多是前峰高于后峰型。另一种情况认为,一些正常人出现双峰 T 波也可能与自主神经不平衡有关,左右室交感神经分布不同,当左右心室交感神经张力不对称时,可能会导致左右心室复极时间不一致而出现功能性改变。目前大量的散在病例报道, T 波双峰可以继发出现在很多病理情况下。例如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甲亢、酒精中毒、风心病、心包炎及药物作用等情况时,也可以有机能性 T 波双峰发生。右胸导联出现 T 波双峰时,常考虑可能为右室复极延迟引起,可见于右束支阻滞或右室负荷加重的先心病患者。有报道显示100例儿童双峰 T 波中,健康儿童26例(多属前峰≥后峰型),病毒性心肌炎35例(多属后峰>前峰型),室间隔缺损19例(多属圆顶尖角型)。左、右室负荷的不平衡是产生圆顶尖角型双峰 T 波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为右室容量负荷过重所致,右室肥厚可能是形成这种双峰 T 波的一个因素。因此尤其是右胸导联记录到圆顶尖角型双峰 T 波时,应高度怀疑是否有室间隔缺损存在的可能。左胸导联 T 波双峰时,有观察显示左束支阻滞以及左室肥厚的患者部分导联也可以出现 T 波双峰。但较多报道显示心肌缺血的可能性不容忽视,而在儿童情况下心肌炎的可能性需要考虑。此种情况下,第1峰代表正常心肌复极,第2峰代表缺血心肌延迟复极。因为局部心肌缺血致该局部心肌代谢障碍造成局部心肌膜电位降低,与周围"正常"心肌间形成电位差而产生局部微小电流,由于这种电流与正常舒张期电流的方向相反,从而 T 波局部降低而使 T 波形成切迹,进而出现第2峰。三、圆顶尖角型 T 波
圆顶尖角型T波是指心电图上 T 波前半部呈圆顶型, T 波的后半部呈尖角型。(一)心电图特征圆顶尖角型 T 波常出现在 V2-V4导联,尤其是 V3导联,特征性的 T 波呈现双峰,第一峰呈圆顶状,第二峰呈尖角状并高于第一峰,第二峰上升肢始于第一峰下降肢早期。
(二)发生机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存在左向右分流时,右心室负荷增大,可引起右心室肥厚。右心室负荷的增大也影响到心室复极的 T 波。T 波的第一峰为左心室复极波,因左心室位于左后方, T 波向量向右、向前,投影在右胸导联轴的正侧,但 T 向量振幅不大,出现第一峰圆顶波。右心室肥大产生的 T 向量向右、向前,且增大,因而继第一峰之后出现第二峰 T 波,因有右室复极时间并明显延长,而产生时限不增宽的尖角型 T 波。
(三)临床意义
1.多见于先天性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患者。手术修补或封堵术后,圆顶尖角型 T 波可消失。2.这种特殊的 T 波易误诊为未下传的房性早搏,应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