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踏上重启之路后,花了很长的时间完善规章制度,年初在北京举行了CCER交易市场启动仪式,然后却哑火了一段时间,到四月底都不见动静,让“文青”这样的关注者有点心灰意懒、意兴阑珊。国家既然决定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那CCER交易是一定要实现的。之前之所以力不从心、行动迟缓,主要是因为还有短板没补齐。截止文青此篇文章推送的4月底,整个交易环节还缺“第三方审核机构”一环,众人皆愁盼着主管部门整点动静。5月20日,一个含有特别谐音意义的日子,市场监管总局下属的国家认监委公布了《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机构要求(RB/T 177-2023)》,对CCER发出爱的信号。这是一项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包括结构、资源、过程、管理体系等方面,以此来认定谁有资格成为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机构。许多老牌认证机构早就跃跃欲试,想在CCER重启之后,成为首批审定核查机构,国家认监委苦于没有及时更新认证标准条件,迟迟不便公布,怕贻人口实。直到此时有了标准要求,便有据可依,据此推出机构名单,就理直气壮、顺其自然了。果不其然,认可行业标准一出台,紧接着半月之后,第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就应声而出,衔接非常丝滑。第一批机构共五家公司,涉及能源和林业两个行业领域,前面四家是认证行业的老玩家(其中赛宝以外的三家还是认可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两个行业领域都熟,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信息平台公示了。只有新晋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是初出茅庐,专注于林业领域。不知为何,没在信息平台公示出来。审定核查机构有了,下一步应该是用已发布的方法学、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等合规搞项目了吧?7月21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出席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他在分论坛上表示,随着相关配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第一批审定与核查机构的批准发布,新项目和新减排量将进入申请登记的窗口期。此时已有4500余家单位在交易市场平台完成开户了,所有人都感觉到首批项目公示就在眼前,触手可及。不过生态环境部也未急于一时,而是按之前公告的工作安排有条不紊地整体推进,不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在此当口,项目受理与新方法学出台,依然两条腿要一起走路。就在各业主单位在奋笔疾书撰写PDD文件的同时,生态环境部淡定地公示了两个新的方法学的征求意见稿,分别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CCER项目开发交易要繁荣,行业领域的方法学要及时拓宽。去年在公开遴选的361个方法中,经层层筛选先发布了四个,接下来得常态化、公开化发布。市场需要更多优质的CCER项目,呼唤更多行业领域以碳减排促进科技创新。丰富了方法学,自然会迎来CCER项目的繁荣。方法学与项目开发是并行不悖的。8月23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发布了公告,即日起受理自愿减排项目与减排量申请。9月2日,首批CCER项目就正式挂网了,这动作的时间间隔,真是越来越短了。有人说,这是继国家发改委2017年暂停CCER项目受理至今,时隔7年CCER市场实现的真正意义上的重启。不过,项目受理公示却是代表新CCER的签发,正式进入倒计时,理论推算第一批CCER将在11月正式进入市场交易(可恶的是,交易客户端至今依然不能下载安装,买卖双方依然在焦急地等待入场)。首批挂网的项目不足30个,却覆盖了首批方法学发布的全部4类项目,包括造林、红树林、光热、海风,业主多是大国企。从年减排量上看,海风类项目占绝对大头,而红树林更像是来凑齐角色的,很像国家级大会中的“无党派人士”。挂网公示的项目在逐步增加,截止9月9日,已更新到37个了。CCER之所以能交易卖钱,是因为用它可以抵销国内排控单位的碳排放配额(CEA)的清缴,但比例有限制,重点排放单位每年抵消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以电力行业为例,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清缴碳配额用CCER抵销其5%,理论上需要2亿吨CCER,按50元/吨来计,期市场规模也达百亿。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纳入水泥、钢铁、电解铝等更多行业,规模更盛。不过开发CCER像种树,时间周期不算短,需要耐心照料和等待,才能有结果。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项目要公示20个工作日,然后进入下一步审定、登记及实施、监测减排量核算等流程。CCER的交易方式有挂牌协议、大宗协议、单向竞价等,跟买卖股票类似,期待早日上市交易,以实操小试牛刀。
CCER是按年度监测核算的,并对减排量进行登记,到最后项目寿命及计入期结束,才予注销,由此标志着某CCER项目的生命终结。如果不走到注销这最后一步,CCER可以在交易之路上一直走着、走着,历尽千帆,容颜不改。
—END—
原创不易, 请多鼓励, 欢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