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妤的父亲名叫王奉光。
王奉光的祖籍是沛县,他的先人曾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靠战功获赐关内侯,因而举家迁至长陵,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所在地。
这个关内侯的爵位一直传到王奉光。
可王奉光不成器,年轻时,喜欢斗鸡走狗,虚度光阴,以致于家道中落。
然而,也正是如此,让他有幸结识了宣帝刘病已。
怎么结识的呢?
前面说过,宣帝刘病已在即皇帝位前,由于出身不好,曾流落民间,过着游侠般的生活。
这期间,他时不时跑到长陵祭拜汉高祖刘邦,寻求感情慰藉,顺便也参与当地人组织的斗鸡走狗活动。
就这样,好巧不巧,王奉光与宣帝刘病已多次不期而遇。
俩人比较投缘,逐渐熟识,甚至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王奉光有个女儿,也就是王婕妤,有几分姿色,当时十多岁,该婚配了,却迟迟嫁不出去。
为什么呢?
主要因为她克夫,每当她与人谈婚论嫁刚有点眉目,对方就突然死掉,所以直到宣帝刘病已即位,也没人敢娶她。
宣帝刘病已与王奉光来往时,难免会和王婕妤有所接触。
那时,宣帝刘病已非常落魄,没人看得上,他一青春小伙正是情窦初开,对年纪相仿的王婕妤自然暗生情愫,估计没少向人家暗送秋波。
宣帝刘病已是一个念旧的人,于是即位后,便把王婕妤召进宫宠幸,几番云雨下来,他也安然无事。
看来,王婕妤的命比较硬,只有皇帝才能镇得住。
可惜的是,王婕妤始终没能为宣帝刘病已生下一儿半女。
又加上皇宫中美女如云,宣帝刘病已与王婕妤那点旧情很快就燃烧殆尽。
尤其是在霍成君被册立为皇后,张婕妤等嫔妃入宫后,她们或有背景,或有美色,宣帝刘病已分身乏术,也就无暇顾及王婕妤了。
可王婕妤比较知足,她处在深宫,安分守己,从未向人抱怨过。
宣帝刘病已是一个极细心之人,能明察秋毫,他暗忖王婕妤靠得住,就把年仅七八岁的太子刘奭交给王婕妤抚育。
前面说过,太子刘奭的母亲是许皇后,被霍光的老婆霍显派人毒杀了,后来,太子刘奭无依无靠,又险遭霍皇后的毒手。
因而对于抚育太子刘奭这事,张婕妤等嫔妃并未放在心上,甚至一时引作笑谈,嘲笑王婕妤替人家白养儿子。
不想,如今要册立皇后,宣帝刘病已思量再三,挑来选去,竟然选中了王婕妤,大家无不诧异,但宣帝刘病已自有道理。
什么道理呢?
首先,王婕妤膝下无子,对太子刘奭视若己出,她若成为皇后,必定会更加善待太子刘奭;
其次,王婕妤性情温和,与世无争,她来当皇后,有利于后宫稳定,不至于生出事端。
所以,宣帝刘病已的这种选择无疑是非常高明的!
另外,为了避免招人嫉妒,自从王婕妤被册立为皇后,宣帝刘病已就绝少再召见她,只是封她的父亲王奉光为邛成侯。
而张婕妤等嫔妃在宣帝刘病已的宠爱和教育之下,也不再计较皇后的虚名。
此事了却,已是元康二年,宣帝刘病已在位六年了,不但朝政和后宫从霍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就是天下百姓也无不对宣帝刘病已的执政能力赞誉有加。
之所以能赢得民心,主要与宣帝刘病已成长经历有关。
宣帝刘病已早年混迹于民间,对百姓疾苦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
早在地节四年,霍光家族被灭族后,为能安抚天下人心,宣帝刘病已就连续两次颁诏惠及民生。
第一次,他这样下诏道:
“朕即位以来,最关心的莫过于是天下百姓,常常担心他们因失业无助而生活窘迫。为此,朕派出特使循行各郡国,去调查民间疾苦。结果发现,有些地方的官吏结党营私,搜刮民财,致使百姓堕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不能自拔。朕对此深感不安!今年,一些地方遭受了水灾,朕已经诏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此外,盐是千家万户的生活必需品,可价格甚高,为进一步减轻百姓负担,朕现诏令各地酌情降低盐价。”
显然,这道诏令主要是为百姓谋福利,虽然力度有限,但实打实,没有花架子。
紧接着,宣帝刘病已又针对刑罚问题下诏道:
“正所谓,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也就是说,和人死不能复生一样,人的身体如果受过酷刑,也再难康复。这就是先帝为什么特别重视刑罚的原因。然而,现在有些执法人员不解其意,乐于严刑峻法,使囚犯不是被拷打致死,就是因饥寒所迫而病死在监狱之中。为何要这般惨无人道呢!朕对此十分痛心,因而特诏令各郡国以后每年必须将那些非正常死亡囚犯的姓名、籍贯、爵位以及居住地址,上报朝廷,丞相和御史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在年终总结时向朕说明!”
这道诏令非常接地气,与百姓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因为每一个囚犯至少涉及一个家庭。
在安抚民心的同时,宣帝刘病已又严肃处理了一个诸侯王,大有立威的意思。
那么,这个诸侯王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