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敞担任胶东国相期间,看到胶东国太后不注意个人形象,随意出宫射猎,便上了一道长长的奏书,劝她安守本分。
胶东太后倒通情达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身份不符后,就收敛了许多。
由此可以看出,张敞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直言不讳。
其实,爱管闲事并不是人的缺点,相反,是闪光点。
具有这种特质的人一般具有强烈的是非观和使命感,责任心超强。
而在当今社会,由于氛围被金钱所腐蚀,这种人常常会受到嘲讽和打击,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反倒大行其道。
宣帝刘病已一朝,社会氛围相对较好,张敞的多管闲事没有受到诟病。
所以,张敞不但把胶东国管理得井然有序,而且对朝中之事也非常上心,动不动就要提点意见。
朱邑被选拔入朝后,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得体,群臣无不赞誉,可远在胶东国的张敞不以为然,他认为,以朱邑的德行,还可以做得更好,于是给朱邑写了一封书信进行指点:
“当今皇上广招天下贤士,希望打造古代那样的盛世,此乃忠臣最最向往的大好时代!然而,我张敞此时却远守偏僻难治之郡,由于受到各种约束,难以施展更大的抱负,不知道何去何从,心里着实不痛快啊!而足下就不同了,您清正贤明,得以在朝中主持农业工作,惠及天下。我们俩的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如同饥肠辘辘者,视糟糠为美味,一个如同在丰收的年景里,有吃不完的美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是因为有没有机会的问题。从前,陈平虽有贤能,也要靠魏倩的力挺才能在汉营中站住脚;韩信虽是奇才,也要靠萧何的举荐才能受到重用。所以,现在的英杰才俊,如果都必须像古代的伊尹、吕望那样,只有出了名才被推荐使用,那怎么能体现您的价值呢?”
这封书信又是不短,看来张敞的风格就是如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生怕别人看不懂。
简而言之,在书信中,张敞主要建议朱邑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还应该多为朝廷推举人才,当然,言外之意,他更多的是想让朱邑能够举荐自己!
朱邑收到书信后,有没有举荐张敞,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他很是认同这个意见,不但从此为朝廷尽力推举贤才,还无私地给予这些人帮助。
另外,朱邑也极为清廉,身为朝中列卿,十分节俭,所得俸禄和赏赐大都与家乡父老分享,从不留下多余钱财。
后来,他病危时特别嘱咐儿子道:
“我原是桐乡的一个小官吏,当地百姓爱戴我,我才有今天。等我死后,你们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桐乡!后世子孙再怎么祭祀我,也比不上桐乡父老乡亲的尊崇啊!”
不久,朱邑就病逝了,他的儿子们便遂了他的心愿,桐乡百姓果然为朱邑修陵墓立祠堂,每年按时祭拜。
宣帝刘病已很是痛心,下诏称赞道:
“大司农朱邑,廉洁奉公,既不结党营私,也不收取贿赂,可谓淑人君子。如今他身遭不幸,阖然离世,朕很怜念他,特赐予他的儿子黄金一百斤,用以祭祀之需!”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朱邑是一个好官,因此《汉书》将朱邑的事迹记入了《循吏传》之中。
所谓循吏,主要指那些奉公守法、勤政爱民、清廉自守的公职人员,用老百姓话的来说,就是好官、清官。
在宣帝一朝,类似朱邑这样被百姓称道的循吏有不少,比如龚遂,也是一个循吏,他与朱邑同时被选拔入朝。
关于龚遂,前面多次提到过,早年是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经常进谏,劝刘贺注意自己的言行。
昌邑王刘贺置若罔闻,结果没当几天皇帝就被废了,龚遂则因忠直,多次劝谏昌邑王刘贺而没有受到严惩,只是被判了“髡刑”,剃去头发,罚为“城旦”,做了劳役。
过了几年,渤海郡闹灾荒,饥民起来造反,盗贼并起,太守以下等当地官吏无法制服。
情况传到朝廷,宣帝刘病已想要选派一位德才兼备之人前去治理。
丞相和御史等人都推荐龚遂,说他年老持重,可担重任。
这个时候,龚遂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也太老了,宣帝刘病已不放心,便召龚遂入宫,他要亲自面试一番后再做定夺。
那么,面试过程会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