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之西汉(806)带牛佩犊

文摘   2024-09-10 15:41   江苏  

龚遂年过七旬,群臣却举荐他去治理渤海郡,宣帝刘病已不太放心,特地派人召他面谈。

这天,龚遂应召蹒跚着来到宫中。

只见他老态龙钟,身材短小,又曲背,又驼腰,显得弱不禁风。

宣帝刘病已顿失所望,甚至有点瞧他不起,但已经召至,不得不开口问道:

“渤海郡法纪废弛,刁民作乱,朕很是担忧啊!敢问君准备用什么办法来收治那里的盗贼啊?”

龚遂轻咳一声,不慌不忙答道:

“渤海郡地处海滨,远离京师,缺少教化,当地百姓为饥寒所迫,而地方官吏又不加体恤,这才使得他们铤而走险,堕为盗贼,扰乱江湖。因而老臣以为,他们并不是存心叛乱!如今,不知陛下是要老臣过去镇压围剿,还是安抚收揽他们呢?”

听了龚遂的分析,宣帝刘病已深以为然,不禁面漏喜色,略微沉吟了一会儿,答道:

“朕之所以选用贤良持重之臣过去,当然是抚慰他们,并非一定要围剿!”

龚遂微微颔首,继续说道:

“古人云,「治乱民犹治乱绳!」意思是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如同整理一团凌乱的麻绳,不能操之过急,只有先将紧张氛围缓和下来,才能治理。所以老臣希望丞相和御史暂且不要介入,一切让老臣过去便宜从事!”

看龚遂胸有成竹,宣帝刘病已欣然允诺,并赐予他黄金一百斤,令他即日赴任渤海郡太守。

龚遂叩谢而出,草草收拾一下行装,便乘专车赶赴渤海郡。

渤海郡官员听说有新太守要赴任,早已派军队前往边界等候迎接,十分排场。

龚遂却不领情,刚到,就令军队统统原路返回,并给渤海郡百姓下达了一道文书:

“所有负责缉捕盗贼的办事处一律撤销,凡是手持锄头、镰刀等农具的百姓,一律视为良民,当地官府不得刁难,唯有拿着兵器招摇过市的才算是盗贼!”

然后,龚遂单车独行前往郡府就职,郡府上下闻讯,无不佩服,一致表态拥护。

这道文书迅速传遍了整个渤海郡。

自古,不是迫不得已,没有人愿意去做盗贼,大都是逼上梁山。

所以看到文书公告,成群结队的作乱饥民纷纷解散,而那些真正的盗贼也试着丢掉手中兵器弓弩,拿起镰刀锄头各回各家。

龚遂当真既往不咎,因此渤海郡的盗贼很快被平息。

然而,这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百姓们不起来闹事,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吃饭问题。

于是紧接着,龚遂下令打开官仓,赈济贫苦百姓,同时选派品行端正的官吏下到基层抚慰。

从此,渤海郡的百姓安居乐业,不再轻易以身试法。

可龚遂在渤海郡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个大问题。

什么大问题呢?

当地有攀比奢侈之风,人们喜欢经营工商业,而不愿意到田间劳作。

为了扭转这个不良风气,龚遂不顾年迈,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不厌其烦地劝导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还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法规进行约束。

比如,要求每人至少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至少养两头母猪、五只鸡。

再比如,禁止百姓持有刀剑,一旦发现有人带刀佩剑,就责令他们卖掉剑购买耕牛,卖掉刀购买牛犊。

对于这些略显苛刻的规定,有些人不太认同,龚遂则解释道:

“既然是良民,为什么非要带牛佩犊呢?是何道理?”

成语“带牛佩犊”便是源自这里,本意指龚遂劝导百姓辛勤务农,不要作乱;现在多比喻走正道,务正业。

就这样,在龚遂的大力倡导和劝勉下,春夏两季,渤海郡百姓开始自觉到田间耕作,秋冬两季,也不再忘记收割庄稼,没用两三年,家家户户储藏了许多农作物,有了积蓄,官吏百姓都富足起来,渤海郡的刑事案件也大幅度减少。

常言道:

“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

龚遂却反其道而行之,宽严并济,恩威兼施,效果也不错。

为什么?

主要因为龚遂勤政爱民,手段细腻有温度,不简单粗暴,那种不问青红皂白,单纯用所谓的“重典”、“猛药”来管理百姓,不过是官员懒政的借口罢了。

龚遂那么大年纪了,还不辞辛苦,事无巨细,自然政绩显著,宣帝刘病已甚是认可,便准备将他调入朝中为官。

临出发时,有一位官吏厚着脸皮请求能跟着龚遂进京发展。

而这位官吏是个酒鬼,不是个省油的灯。

那么,龚遂会同意吗?

历史不是僵尸
原创连载《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源于正史,谈古论今,将历史映照现实,让历史有血有肉!喜马拉雅搜索主播“历史不是僵尸fm”可以收听音频;纸质书《大秦风云》《楚汉争雄》《安邦定国》《吕氏弄权》已上市发行,各大网络平台均有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