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赵广汉和丞相魏相的纠纷,廷尉奉诏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丞相魏相是无辜的,那反过来说明,赵广汉公报私仇,蓄意诬陷。
于是,担任丞相司直的大臣萧望之上书弹劾赵广汉。
关于萧望之,在汉代颇负盛名,《汉书》还专门为其立有传记,后面会反复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先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来历。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郡兰陵县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省兰陵县人,后来迁徙到关中杜陵居住,其家族世代以种田为业,通俗点说,就是种地的农民。
农民出身的人,由于眼界所限,如果没有特别机遇,一般会世袭祖业,但萧望之与众不同,他特别喜欢做学问,曾师从儒学大家后仓研究《齐诗》。
后仓,字近君,东海郡郯县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省郯城县人 ,当时的大经学家和大教育家,在他那里学习如同进了今天的985高校。
所谓《齐诗》,指汉初齐地人辕固所传授下来的《诗经》,在当时文学界非常流行。
所以在跟随后仓学习将近十年后,萧望之被举荐到京城长安,在太常门下继续深造。
前面说过,太常是朝廷掌管宗庙礼仪的官职,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博士和太学等工作,其部分职能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那时太常门下和现在党校差不多,专门为朝廷培养后备官吏。
在这里学习期间,萧望之主要师从一个名叫白奇的博士。
追溯起来,白奇也是后仓的弟子,论辈分,应该是萧望之的师兄。
同时,萧望之还经常向朝中的老学究夏侯胜求问儒家经典《论语》和《礼服》。
这么用心,萧望之很快学有所成,在京城长安小有名气,儒生们无不称赞他。
那个时候,霍光刚刚独断朝政,正广招天下英才。
在时任长史丙吉的推荐下,萧望之和一个名叫王仲翁的儒生等几人,有幸收到霍光的面试的机会。
前面说过,这以前,上官桀与盖邑公主曾阴谋刺杀霍光,虽未得逞,但霍光在诛杀了上官桀等人后,开始谨慎起来,出入严加防备。
所以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各级官吏,在拜见霍光时,都要卸掉武器,并脱衣接受搜身检查,然后再由两个安保人员站在左右挟持着,犹如押解犯人一般。
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人来说,如此被对待,心中难免会升起一种侮辱感,但为了升迁,大都也会坦然接受。
这天,萧望之和王仲翁等人应召去拜见霍光,在大堂等待时,安保人员照例提出了上述要求。
其他人都特别珍惜这次面试机会,没谁敢提出异议,唯独萧望之却不肯听从,从小门退出时嘀咕道:“既然如此,不见也罢!”
安保人员听了,大为恼火,追上去将他拉住,那意思非搜身不可。
萧望之说什么都不肯。
霍光闻讯,问明情况后,传话出来,同意让萧望之破例面见自己。
按说,这是天大的恩惠,可萧望之来到霍光面前,还没等霍光问话,就直言劝谏道:
“将军不辞辛苦辅佐幼主,功德无量,为了让天下安定和谐,更是推行了许多教化政策,因而天下士人无不延颈企踵,争相过来为将军效力。然而,现在士人在拜见将军时,不但要脱衣接受搜身检查,还要被左右挟持着,这恐怕不太好吧!将军应该晓得,周公辅佐成王时,极力笼络人才,常常『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这段话不长,但很耿直,萧望之顺便发明了一个成语『延颈企踵』,并提到两个典故『吐握』和『白屋』。
它们都是什么意思呢?
先说成语『延颈企踵』,其原意是伸长脖子,抬起脚跟,这里形容士人无不盼望着接受霍光召见的心情。
再说典故『吐握』和『白屋』。
『吐握』源自《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一个故事。
话说西周时期,周公受封为鲁侯,由于要辅佐周成王,暂时不能就国,他便让儿子伯禽过去代理封地事务。
临出发时,周公向儿子伯禽告诫道: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现今成王的叔叔,身份何等高贵,可我尚且『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总是起身接待士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才,你到鲁地后,千万不可以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而轻慢士人啊!”
“吐握”一词便是从“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中总结而来,也叫“握发吐哺”,原本形容周公为了招揽人才,操心忙碌的情形。
具象来说,周公在洗头时,多次手握湿头发,进餐时,多次吐出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以表达他对贤才的渴望和重视。
这一行为强调了周公为了国家兴旺,不惜花费所有时间和精力去招揽贤士的决心。
后来,人们便用“吐握”一词,来形容当权者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态度。
所谓白屋,原意是茅草屋,古代专指平民百姓的住宅,因没有装饰过,而称之为白屋,常引申为贫寒之士。
萧望之认为,对待天下贤士,霍光应该『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那么,霍光会接受这个建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