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一直视车师国为自己的附属国,如今却被汉朝控制了,岂能容忍,因此屡屡派兵过去骚扰。
而汉朝在车师国屯田的驻军只有三百人,实在是太少了,无法协助车师国长期抵御。
对此,郑吉起初没有太重视,以为过段时间,匈奴自动会放弃车师国。
直到有一天,从匈奴那边投降过来一个人,这个人向郑吉透露了匈奴贵族对车师国的真实想法:
“车师国土地肥美,又那么靠近我们匈奴,如果汉朝完全占据这块地方,不断开荒垦田,积聚粮草,最终必然要危害我们,所以不可不争也!”
郑吉听了,这才意识到,匈奴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果然不久,在反复侵扰后,匈奴发现在车师国屯田的汉军并不多,就派重兵过来,意欲一举拿下车师国。
郑吉闻讯,亲率在渠犁屯田的一千五百汉兵前去救援,结果寡不敌众,不得不退入车师国交河城中,坚守不出。
匈奴兵将交河城团团围住,并向城中喊话道:
“我们一定要攻占这里,你们汉朝军队必须离开,否则没完!”
郑吉当然不同意,因而双方对峙一段时间,期间,互有伤亡。
匈奴兵毕竟是远道而来,无法持久,看一时攻不下交河城,又粮草将尽,只好先行退去。
汉军总算松了一口气,然而没过太久,匈奴又要大举侵袭车师国,郑吉照旧率兵从渠犁赶来防范。
匈奴兵无懈可击,还是悻悻而归。
就这样,汉匈两军多次在交河城下激战,每次都多亏郑吉指挥有方,才化险为夷,但汉军也累得疲惫不堪,慢慢有些顶不住了。
郑吉深知这不是长久之计,便派人向宣帝刘询奏报道:
“车师国距渠犁一千余里,中间还隔着山川大河,北边又靠近匈奴,而汉军主要在渠犁屯田,一旦车师国有急事,可能来不及过去救援,何况汉军受兵力所限,即便可以赶到,也不一定每次都奏效,希望朝廷能增派军队到车师国屯田。”
显然,郑吉想让朝廷在车师国增加驻军,可涉及对外军事部署,哪有那么容易,必须经过朝廷认真盘算才行。
于是,宣帝刘询收到奏报,马上召集群臣过来商议,而群臣的意见并不统一,区别起来,大致分成两派:
一派以赵充国为代表。
关于赵充国,前面有详细介绍过,是一员虎将。
汉武帝时,他曾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匈奴,不幸在返回途中,被匈奴八万骑兵团团围住。
眼看危在旦夕,他身先士卒,率领一百多精壮骑兵杀开一条血路,使汉军得以成功突围。
为此,汉武帝封他为中郎。
汉昭帝时,武都郡的氐族人发动叛乱,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之职带兵过去平定了叛乱,因此被提拔为中郎将。
待班师回朝,朝廷又任命他为水衡都尉。
后来,赵充国率兵去攻打匈奴,俘获了匈奴一个王,得以升任后将军,同时仍然兼任水衡都尉。
汉昭帝英年早逝,昌邑王刘贺进京继位,但不堪重任,赵充国因支持霍光拥立宣帝刘询,而被封为营平侯。
宣帝本始年间,汉朝曾派出五路大军,联合乌孙国夹击匈奴,其中一路由赵充国率领,收获颇丰,赵充国也因此威名远扬。
有一次,匈奴发动十多万骑兵南下逼近汉朝边塞,试图偷袭。
汉朝获悉,派赵充国率领四万骑兵驻守在边境的九个郡上应对。
匈奴虽人多势众,但听说是赵充国领兵,不敢轻举妄动,悄悄离去。
由此可见,赵充国的作战经验极为丰富,这次针对郑吉的奏报,他肯定要给出了自己专业意见。
赵充国认为,渠犁距离车师国约有一千余里,难以长期互相救助,与其在两地之间疲于奔命被动应付,不如趁着匈奴国力还处于衰弱阶段,直接派兵进攻匈奴西部地区,以彻底解除匈奴在西域的军事存在,使其不敢再侵扰西域,到时,车师国自会安然无虞。
不用说,赵充国是主战派。
俗话说: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打仗这种事,不但费人,更费钱,还不一定有成效,所以赵充国的主张虽然不失为一条妙计,但宣帝刘询一时踌躇不定。
于是,另一派提出了反对意见。
这一派以丞相魏相为代表。
那么,丞相魏相又是什么意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