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龙河历险记

文化   2024-10-26 00:00   上海  

     作者在农场时的留影

1978 年的4 月中旬,当春播快要结束的时候,三分场突然传出一个信息,说是三队要进行人员精简,把那些“老,弱,病,残”“富余”人员调出三队。四月底名单就公布出来了,女同志有十来个人一个班,调往六队,我就是其中之一。

名单公布后说走就走,第二天我们这一拨人坐上小车(轮式拖拉机后面拖一辆四轮的大板车),就被拉到了六队。那些“富余的”男队友被调到了一分场。到了六分场的第二天正好是“五一”劳动节,生产队放假两天。刚到六队我也没什么事情可以做。那时我已经谈恋爱了,男朋友是董自强,他在三队没调动,再说我在三队还有两个“饭友”(平时在一起吃饭的好朋友)黄瑞芬和杨爱梅。当天六队正好有小车到场部,于是趁着放假我就坐车到三队来串门子了。5 月1 日我们到大院前的野地里挑了一些野荠菜包了一顿饺子。5 月2 日中午吃完饭和“饭友”告别,董自强陪我回六队。三队到六队从大路走必须先走八里路,到场部然后再由场部走六里路到六队,共十四里路。其实三队和六队是紧挨在一起的两个生产队,三队宿舍到六队宿舍的直线距离只不过六里地。从大路走等于是绕了个大弯。当天没车去场部,全靠两条腿走回去,我就和董自强商量:是否试试从野地里直接穿过去,可以少走不少路。行,说走就走。我背着一个军用书包,手里拿着个小板凳,说说笑笑地从横贯三队的机耕道一直向西,经过三队最西端的马号,就到了一号地。这时候从西边的野地里突然有个人骑着马向我们这边跑来,走近一看是郑泰来,他看着我们大声地喊了一句“河里发大水了”,我们听了也没在意,继续向前走。走到一号地边上抬头向西看去,对面的小山坡上,六队的宿舍已清晰可见。

我们走下坡,这里已经没有路了。在荒地上一脚高一脚低地走着,不久就走到了三分场和六分场的自然界河——引龙河边。走近河边一看,我大吃一惊,回头瞥了一眼董,他也紧闭着嘴两眼盯着河面。原先不过两米来宽的河面,一下子增宽了十几倍,看起来有三十来米,河两边的塔头地全都淹没了。原来春天融化的雪水再加上前两天刚下了场大雨,引龙河河水暴涨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怎么办?我俩停下了脚步,用眼睛互相探视着对方,“刚才阿来头(郑泰来的昵称)讲的话我们没在意,还是回去吧,从大路走。”董说。我向西望着不远处隐隐约约的六队的房屋, 心犹不甘,就低下头放下板凳卷起裤脚管,用一只脚小心地向河里试探了一下,还好水很浅,尚未没过解放牌胶鞋的鞋面,于是信心大增,心想不要紧,蹚过去过了河就没事了。我转过身就很坚决地对董说:“你就别送了,回去吧,河水很浅,没问题的,我一个人蹚过去就行了。”“你会游泳吗?”他问,“会!”“那么好吧,”他有点犹豫不决,“你过去,等到了对岸我就走。”“不!你走,等你走了后我再过”,一股豪气从我的心里升起,我大声地说。我也不知是怎么想的,也许我不愿意让他看见我过河时的狼狈相?当时的心情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僵持了一会,“当心,”他嘱咐了几句转身向三分场走去,走了二十来米停了下来,“走,快回!”我用手当话筒对着他大喊。他无奈地转身离开了,身影渐渐地隐没在山坡后。等我确定他走了后,才转身把两个裤腿卷到膝盖上,然后拿着小板凳一步步地向引龙河走去。因为水下都是被淹的塔头,走得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河水夹着融化的雪水冰冷刺骨,大约走了十来米,紧张的心情渐渐地放松了下来,心想:不过如此,咬咬牙就过去了。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脚往前一迈,踏空了,身体向前一倾,“扑通”一下子掉到了河里,心里一惊,“咕”“咕”连呛了两口水,我的两个手在水里乱抓乱划。我这时身体后背感到碰到了什么,是引龙河的河岸壁,我马上收紧两腿,使尽全力一蹬,人就像箭一样直窜对岸,所幸河不宽大约只有两米,双手一下子抓住了岸边一个塔头上的枯草。因为河壁是陡直的,像游泳池的池壁一样,爬了几次才爬上岸。又是泥又是乱草,风吹来浑身刺骨的冷,狼狈极了,手上的板凳早已不知到哪里去了。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咬紧牙关,横下一条心,蹚过塔头地,踉踉跄跄地向六队方向的荒地走去。不知走了多少时间,也不知是怎么走的,终于挨到了宿舍,我大哭了一场。严顺妹、方忠英等三队的老朋友看到我这副囧样,赶紧拿来热水和干净的衣服,把我扶到炕上。

由于在河里受到了惊吓,又经冷风一吹,着了凉,我发高烧了,体温一下子超过了39℃。后经六队队医的治疗及严顺妹、张爱珠等众多队友的悉心照顾,一个星期才大病痊愈。

自我1969 年下乡直到1979 年离开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整整十年,期间数次遭遇意外,就数这次引龙河落水最为凶险。那时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想干嘛就干嘛,率性而为,完全不考虑后果。幸亏老天保佑,在我的奋力拼搏下,终于化险为夷。现在每每想起还真有点后怕。

生活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必须勇敢地面对,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用这句话来诠释我的引龙河历险记是很恰当的。

引龙河平静时

作者简介:范云,女,上海市十八中学一九1968届初中生。1969 年3 月与长宁区知青一起到黑龙江省引龙河三分场工作,曾在菜地、大田工作,1978 年调至六队。1979 年大批知青返城时回沪。后进上海唐山地段医院工作直至退休。

公众号编辑:周培兴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本着\x26quot;研究知青历史,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x26quot;的宗旨,坚定知青历史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积极开展各种知青历史文化研究活动。本会在较高层次上开展知青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