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集体

文化   2024-10-23 00:00   上海  

《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吉林》221页

在我的知青生涯中,最值得追忆的就是我们徐家六队这个温暖的集体了。

1969年3月21日,我们坐着大马车,穿着上海市革委会下发的统一的棉大衣,头戴大棉帽,冒着北国的风雪严寒,来到了吉林省怀德县柳杨公社徐家六队插队落户 。

农村的艰苦,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农村的落后,更使我们的思想回归现实,每天面对的是生疏的我们体力无法承担的艰苦劳动,面对的是吃不惯、咽不下的玉米面窝窝头,但因为有一个温暖坚强的集体,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特别是领导班子,当时称为“户委会”,有责任,有担当,把集体户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使我们度过了这段最艰苦的岁月。最初的户委会由魏国瑞、邹荣中、郁宝倜三人组成。

集体户最初的生活,就是建立一个新家,从劳动工具的配备,到集体生活用品的添置,方方面面,缺一不可。第一年,知识青年有一定的补贴,户委会领导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只有油盐酱醋点煤油灯用的灯油是动用补贴的钱去买的,吃的粮食则是队里先赊给我们,以后可用劳动工分来抵扣的,吃的菜就要靠自己种出来了。对于从未干过农活的我们,要想种好自留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感到吃不消的是全靠出工回来后的业余时间,一般是在中午时间进行。累是累,但只要户委会领导一声令下,大家就去种自留地。好不容易盼着蔬菜出了小苗,又被邻家农民散放的鸡一啄而空,真是令人沮丧。户委会决定学农民的样子,在自留地周围修筑篱笆,不让小鸡有机可乘。篱笆筑得又长又宽,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户委会的领导个个以身作则,带头苦干,每次劳动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而我和其他小八辣子则有时要开开小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到了夏天,如愿以偿。我们吃到了自己种出来各色新鲜蔬菜,有黄瓜、茄子、西红柿、豆角等等,还有我们从上海带来的蚕豆也在我们的菜园子里结出了果实。这样改变了春季以来一直吃咸芥菜疙瘩的单调饮食。北方的茄子、辣椒、豆角等都是很美味的,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冬天冰天雪地,储存在地窖里的大白菜、土豆和大萝卜是主打菜。为了改善伙食,户里养了一头猪,到年底时足有一百六十多斤,四指膘厚,那年我们都在东北过年,靠的就是这头猪。农村吃猪肉,就是大块肉放锅里白煮,没有其他花式,而我们户里年三十晚上,用猪肉做了几十道不同花式的菜,特地请了生产队长和老户长来吃年夜饭,令他们大开眼界,惊叹不已。记忆犹新的是郁宝倜切的肉丝,又快又细,肉片薄薄的,令我惊讶,想不到男同学这么会烧菜,相形见绌的倒是我们女同学。

自留地里还种了许多大豆,记得户领导郁宝倜学习当地农民用大豆做大酱。整个流程有很多道工序,其中有一道,就是将经过一、二个月自然发酵后的、外形方方的大酱块掰开、弄碎,然后放到大缸里继续发酵。当我掰开一块酱块时,只见一条条蛆爬出来,吓得我尖声大叫。郁宝倜随即批评我说:蛆怕什么,挑出来就可以了。我说什么也不干了,郁宝倜则耐心而又仔细地坚持干完。这种榜样的力量经常在鞭策着我。在农村的日子,虽然粗粮加简单的蔬菜和咸芥菜疙瘩,但从未断过顿,使我们有足够的体力,去慢慢适应繁重的农活。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徐家六队集体户有如此好当家人,实乃我们的一份幸运。

农村落后的现实使我们的思想从浪漫的理想回归到理性的现实,我们明白仅凭我们微弱的力量,是改变不了农村面貌的,但是,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农民,这是可以做到的。到农村不久,正值春耕播种,生产队需要买化肥,却没有钱,户委会知道后,动员大家把上海带来的钱拿出来,凑了二百元钱,交给队里,帮生产队度过难关,也使队里的农民对我们有了好的印象。

 东北的春天,经常刮西南大风,风至之处,飞沙走石,人都无法站稳。那天刘建义家的房顶上苫的谷草,在强劲的大风吹刮下,已经被掀动,如不马上采取措施,便有可能被全部掀掉,这样他们不仅会遭受漏雨之苦,同时经济上也会蒙受巨大的损失。就在此危急关头,邹荣中带领集体户的男同学,全体出动,迅速爬上他家的屋顶,冒着被大风刮下摔落的危险,手拉手一起趴压在正掀动着的谷草上,给人们进一步采取措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大概半个小时后风势逐渐减弱了,大家便用绳子和石头加固房顶的苫草,使他们家免受“掀顶”之灾。要知道,与强风抗争,这是极其危险的举动,连农民自己也不敢上屋顶。因此,村民们都十分感动,以致40年后我们重逢之时,他们还念念不忘。

集体户内,大家体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蔚然成风,具体事例能举出很多。柳文丽体力比较弱,干农活对她实在勉为其难,而她操持家务却是行家里手,大家都把烧饭的机会换给她。时间长了,干脆就叫她负责烧饭,不用去农田干活,她的工分由大家补贴,使她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她饭菜做得好,让大家回到“家”来,都有热饭热菜,同时也使有些不会做饭的同学解除了思想负担。

还有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在炎热的夏天,我左手掌干农活时不小心划破感染,半个手掌红肿疼痛,正不知所措时,邹荣中看到了,凭他的经验,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怕担责任,果断地决定开刀将脓水放出。集体户有专用医药箱,钱征麟是赤脚医生,两人配合,邹荣中将手术刀在酒精火中消毒后,然后给我划了一刀,挤出脓水,撒上消毒药粉并包扎,使我的手很快痊愈了。困境中得到帮助,暖流涌动,终身难忘。我十分信赖集体户的兄弟姐妹,回想我那很民主的妈妈,在我决定去吉林时,破例问我:“为什么不去近的大丰农场,而要去遥远的吉林农村?”我的答案就是我信赖这些好兄长,好姐妹,心里非常有安全感。实践证明,我从比较单纯、没经验、吃不起苦,逐步成长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经得起农村各种艰苦劳动和生活考验的人,并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乐观,向上,正是得益于这个温暖的集体,得益于榜样的力量,当时生活在这么艰苦的农村,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集体,不知还会有多少难以想象的艰难和曲折。

记得第一年过春节,考虑到大家比较想家,户委会将平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多下来的生活费发给我们准备回上海探亲的同学每人20元,作为路费,这在其他集体户是根本不可能的,一般都是不够用的。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与钱征麟等人一起回上海,在四平站感觉挤挤的,一摸,钱包给小偷偷走了,当时脑子一片空白,还要换乘轮船,钱没了怎么办?万分焦急之时,钱征麟安慰了我,并一路垫付费用,直到上海。无私的帮助,无价的情谊让人难忘。

由于集体户的出色表现,第一年就被评为省、地、县先进集体户,户长魏国瑞经常去县里或公社介绍经验,带动了其他集体户。户委会邹荣中被抽到徐家二队去当户长,把徐家二队也搞得有声有色。集体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格外重视。最使我们受益的是,上海慰问团老朱和老王进驻我们集体户,帮助我们加强集体户的思想建设。记得他们很强调不能在集体户谈恋爱,特别是对女生,要求她们不要与社员走得太近。现在看来,是对我们认真负责,别有一番深意。老朱、老王像长辈一样关心照顾我们,与我们结下了深情厚谊。福利方面,为我们争取到了一定数量的煤炭,作取暖用。这张老照片就是慰问团给我们六位女生拍摄的。照片上左起:赵林珍、钱征麟、季瑞琴、柳文丽、李建民、方增。上海市政府还送给我们一台手扶拖拉机,翻斗是要花钱买的,集体户邹荣伟当上了拖拉机手。老户长宫庭有有幸代表农民到上海走访家长,游览了他做梦都不敢想像的大上海。更令我们兴奋的是,一年后,集体户就有了招工名额,接着又有大学招生名额,大部分同学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集体户同学一批又一批离开了农村,又有新的知青充实进集体户,户委会倡导的优良管理经验得以相传。

俗话说,时过境迁,然而,再度聚首,那往日难忘的一场一景,依然历历在目:刮风下雨天,我们盘炕而坐,轮流唱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向日葵成熟的季节,我们捧着满脸盆的葵花籽,享受成果;生活劳动有了思想波动,生活会上互谈体会,坚定信心;公社大队,经常有我们文艺演出的身影;田间地头,留下我们的艰苦奋斗的身影,在农村,我们挣到了工分,养活了自己,当然我们也犯过一些幼稚的错误。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这么一个温暖的集体,以至后来每每我们相聚在一起的时候依然会感到满满的温暖。       

    公众号编辑:周培兴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本着\x26quot;研究知青历史,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x26quot;的宗旨,坚定知青历史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积极开展各种知青历史文化研究活动。本会在较高层次上开展知青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