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与周济民(右)在东风农场雪舟诗书画室
一
周济民,字嗣麟,号雪舟(网名:孤帆、孤舟),西双版纳东风农场离休干部,诗书画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是国营东风农场的创业者之一。在知青下乡期间的六、七十年代,他是和知青同甘苦共命运的两代人。八十年代退休后,他是一位在诗、书、画领域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和诗人,曾任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双版纳州书法家协会主席。2011年,他在西双版纳州文化馆举办了《周济民诗书画展》。九十年代后,步入老年的他开始自学电脑,进入网络世界,开设了孤帆QQ空间和雪舟诗书画博客,是众多网友关注的对象。如今,年近90岁高龄的周先生正在筹划出版他的诗书画作品集。
由于工作和时空上的错位,我在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下乡期间并不认识周济民,直到2005年我参与编辑东风农场原上海知青的回忆录《勐龙记忆》时才知道他。《勐龙记忆》中有一篇他署名孤帆的文章,题为《同命运者的思考》。当时我不知道孤帆为何许人也,但文章的标题和开头不多的话语深深地吸引了我。“和知青相比,我是和知青同命运的两代人,是走到一起的天涯沦落人。”,虽然文字不多,却骤然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作为一名南下的老干部,能放下身架置身于知青群体,共同思考两代人的命运使我倍感亲切。读完他的全文,我被他出众的文采所折服,他富有哲理的理性思考更令我肃然起敬。在穿越勐龙记忆的长河中,我仿佛遇到了一位心有灵犀的知音,一叶承载着我的思绪漂泊在大勐龙南阿河上的孤舟。这是我对周济民的最初印象。
二
我第一次和周济民相遇是2008年12月6日。东风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庆典前夕,由京、沪、渝、滇四地知青集资建造的知青纪念碑竣工了。一个冬日的傍晚,斜照的夕阳给纪念碑染上了一层桔红色。我在纪念碑前新铺设的草坪上架起相机脚架,为知青纪念碑拍摄竣工照片。在我取景调焦时,一位头戴鸭舌帽,身穿白衬衣和西装背心的长者沿着景观大道由北向南风度翩翩地朝我走来。这位走进我镜头,走进我心间的长者正是我仰慕已久的周济民先生。我用快门自拍,留下了我和周先生的合影。这张同命运的两代人在知青纪念碑前走到一起的合影成了我的珍爱。那年周先生80岁,我61岁。我是2008年4月来农场协助东风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庆典筹备工作的。由于当时较忙,没有顾及去周先生家登门拜访,为此我感到十分遗憾。志愿者工作结束回上海后,我感到在农场还有些事情没做完,还有未了却的心愿,其中包括要走访周济民先生等老前辈。
三
五年后的2013年机会终于来了,我受农场之邀,参与东风农场小城镇旧区改造的前期工作,在农场呆了五个月。在这年版纳的雨季里,我三次走访了周济民先生。周先生住在农场部机关职工大院内,住宅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农场部从大勐龙迁至曼景湾时建造的一批简易的一层瓦房。瓦房虽然陈旧,同建场初期的茅草房相比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和近年来农场部周边新建的联体别墅和独立式花园洋房相比显得过分的简陋和落伍,像版纳雨林中一片毫不起眼的落叶。
周先生家是一个进深大,宽度小的狭长形空间。四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由外向内依次为客厅与卧室、书房与画室、天井与庭院、厨房与卫生间,一条过道窜起了这四个空间。进门是一间很简洁的客厅,我没有见到豪华的室内装潢和富丽堂皇的家具陈设。第二空间是雪舟诗书画室,过道左侧的窗前摆着一张床一般大的案桌,上面放着笔、墨、砚、宣纸和国画颜料。过道右侧的窗前是一张写字台,台上硕大的电脑显示屏格外引人注目,电脑播放着曲调高雅的古筝独奏。靠墙是一排书架,四周的墙面上挂着周先生的诗书画作品。其中有主人的自勉联语“甘于寂寞做学问,耐得平凡立人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行书、楷书和草书作品“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来听茶马古道铃语,坐品雨林天叶泉香”;有融诗、书、画、篆刻为一体的国画作品,题材涉及山水、花鸟、静物、人物等。
一组以版纳雨林为题材的诗书画作品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和共鸣。例《版纳杂咏》十首,《版纳赋》和七言长诗《雨林颂--热带雨林版纳之魂》;国画作品有《牧趣图》、《幽湖白鹭》、《傣女江边沐浴》、《彩蝶迎风虞美人》等。在观赏画作的同时可读到周先生为画作题的小诗,如《牧趣图》的题诗为:“竹浦花坞碧湾湾,群牛戏水犊撒欢。傣笛一声归去也, 椰风醉了夕阳天。”;《傣女江边沐浴》的题诗为:“水清沙白石苍苍,一树野兰细细香。浓荫遮断村前路,于无人处解红妆。”
在周先生的作品中我见到了版纳的奇山秀水,雨林烟景,百年巨榕,万丈老藤,碧泉玉溪,孔雀白鹭,月上椰梢,竹楼傣女,彩蝶梦飞……。作者的墨迹把我带进了一幅“万里古木掩日月,千重苍翠郁星辰。百样芳菲花烂漫,四季飞歌鸟争鸣。”的绮丽画卷;走进了一个“人间仙境何处是,就在版纳好雨林”的梦幻世界。这些作品既表达了作者对西双版纳雨林的无限热爱,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敬,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根植于热带雨林文化的艺术升华。
在溢满墨迹书香的诗书画屋,我领略雪舟的艺术风采,感悟孤舟的精神气质和大家风范;在洞箫和古筝的背景音乐中我进入孤帆的空间,对周济民先生作了简短的采访。
四
1929年1月,周济民出生在成都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女子高中毕业生,父亲是位颇有名气的律师。二十世纪初,在直接推动辛亥革命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中他父亲被聘为专职律师。可惜他幼年时父亲过早去世,是母亲把他带大并培养他上了高中。
周济民从小喜爱美术,酷爱文学,德才兼备,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在读高中一年级时,他在《侠客行》中写下了“能策快马追红日,敢将利剑割黑天。睥睨堂落虎豹胆,谈笑可催倭人肝。”的豪迈诗句,那年他才十五岁。高中毕业后,热爱美术的他想去南京报考中央艺专(中央美院的前身),因家境困难未考成。1945年他去了四川绵竹县,当了数年的小学教员。
1949年5月,周济民考入了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随着大西南的解放,新中国急需大批南下干部。1950年初,21岁的周济民随一个团的南下干部、部队转业军官和军政大学的学员从南京来到了云南,他被分配到云南省税务局任军代表。在当军代表的一年半里,他被派往云南罗平参加农村的土改,亲历了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与残酷性,经受了财与色诱惑的考验。土改结束后他被调回昆明,先后在云南省税务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团、云南省专卖局和云南省商业厅任干部。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了,仅云南省商业系统就有300余人被打成右派,其中大部分为知识分子。在《苦吻》一文中,周济民回忆了和一位被打成右派的异性同乡离别时的情景,“那时她28岁,因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被打成了右派。过几天她就要下放到弥勒劳改农场去了。在临别前,她要向我表白对我的爱慕之情以了却她的心愿。”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的情景催人泪下。
1958年元月,29岁的周济民响应国家建设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号召,随百余名云南省厅局干部从昆明来到中缅边境的西双版纳勐龙镇,和来自部队的转复员军人、昆明步校的学员一起创建了国营大勐龙农场(国营东风农场的前身),拉开了云南农垦在西双版纳沟谷雨林大规模种植天然橡胶的序幕。
五十年代的西双版纳大勐龙,雨林莽莽,巨榕遮天,交通闭塞,物资匮乏,生产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了保障农场和职工必须的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农场利用周济民原在云南省商业厅工作的人脉关系,安排他当了十年的物资采购员。在物资紧缺的计划经济年代,为完成农场的采购任务,他常年不辞辛劳地奔波在昆明和大勐龙之间。大到斯大林100号巨型拖拉机,小到精致的医用手术刀,他采购的物资有成百上千种。从物资的采购到派车、装车和运输,他一人承担了几年以后农场驻昆明办事处十来个人的工作。除了繁忙的采购,他还要办里许多与本职工作无关杂事。周济民在《深情忆梅花》一文中回忆,这种工作很繁琐,特别是东风农场的知青和职工来昆。他们没有粮票来借粮票,没有钱来借钱,没有车坐来搭货车,有时他们没有吃饭来找饭吃。驾驶员出了车祸他要处理事故,送伤者到医院抢救,找人输血,和家属协商赔偿事宜,直到为死者举行葬礼,入土为安。农场职工来昆就医,他要去探望,结算药费。一次,一个上海女知青患脑瘤,在昆明住院医治无效死亡。为等候她的家人从上海赶来,尸体不敢火化,他每天要买大冰块送到太平间保存尸体。七、八天后,死者哥哥和知青办工作人员来到后尸体才送去火化。从医院太平间到火葬场的火化炉前,他亲自都参加了尸体的抬运。
“文革”中断了周济民延续十年的采购工作,和农场的大部分老干部一样,他受到极左路线的冲击和造反派的批斗。1969年周济民被下放到基层生产队监督劳动,和下乡来场的知青“同甘苦,共命运”。1979年知青返城后周济民先后在东风农场十三分场、四分场、农场宣传科和工会工作,直至1984年离休。
五
离休后的周济民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自由”。他再也不用看领导的“脸色”,为完成领导安排的某项任务去做自己不喜爱做的事,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写自己不愿写的字。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他不追求个人物质上的享受和富足,而是潜心于古诗文和书法的研究,自学国画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离休后他本可以返回故乡成都,他却选择了留在西双版纳大勐龙,一个地处中缅边境的小镇。他向往的不是都市的繁华,而是宁静的田园生活,一个适合于自己个性,能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适合修心养性的独立空间。长期以来他“甘于寂寞做学问,耐得平凡立人间”,至今依然两袖清风,过着平凡简朴的生活。
周先生膝下无子女,十多年前妻子去世后他平静地面对孤独的晚年生活。他习惯孤独一人,在版纳夕阳的余晖中散步。在静谧的庭院里,他观赏挺拔的秀竹,品味幽香的兰花,聆听空谷鸟语,沐浴细雨霏霏。他在孤帆的空间独立思索,探寻版纳雨林文化的真谛;用文化的利剑剖析自我和人间万象;他孤独地行走在泼墨山水之间,在诗书画的艺术中自得其乐,养性升华。
从周先生取的笔名“孤帆”、“孤舟”看出他偏爱孤独,他说:“孤独属于我,我属于孤独。我孤独而不寂寞,孤独而快乐着。”《老来爱孤独》一文表达了他对孤独的独到见解。他说,孤独通常是一个静境,有个诗人说 :“妙境都缘靜境生 ”,他发现一个人在身心独处的靜境中,至少思想是自由的,你的思想即使不能“天马行空 ”,也会在至大无疆的静境中,任你纵一苇之所如,听思想之舟,顺风随水徜徉,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現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
他认为,对人情世相有自己的看法,有洞察是非的批判眼光,都是在长期的孤独中培养的,因为孤独使他孤傲独立。孤独使他拥有了自己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孤独使他冷峻而从容地思考,冷静而超拔地思索,使他能拨开迷雾,看见隐藏的真相, 拥有比別人超前说出凶言的能力。
在孤帆的QQ空间,在雪舟的诗文中我看到周先生对“文革”、对知青上山下乡、对无度的毁林开荒种植橡胶、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等都有他冷竣而富有理性的分析,有超越常人的独到见解。他不仅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浪漫的诗书画家,也是一位善于分析,敢于独立思索的思想者。
他并非是一个冷漠的孤独症患者,在北京、上海、四川老家,在当地和其它地方,有他孤独心灵的知己,有和他同样坚守孤独的真诚朋友。这种友谊是无法想象的坚贞与无微不至的细腻。他和网友在博客中文字唱和,书画共赏, 甚至和一位网友有一种以诗文互诉衷心之恋情,这种情谊延续至今不变不散。他在《读朗朗雪孤的诗有感 》中写道:“因为守过孤独的灯光,/才会了解你星空下的寂寞,/因为曾经挥手天涯的离别,/才懂得你对那背影思念的执着,/隔了几十年的距离了解,/是因为我们的灵魂,/都曾走过幽暗的小径。”
周先生的《深情爱梅花》一文折射出他孤傲的性格和自洁执着的精神气质。他写道:“这时,我更深的认识到梅花的品格,那就是一任群芳妒的孤傲,是敢与专横的严寒抗衡,灿然怒放的自由精神;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执着;是为孤独的凡人开尽花枝的情怀。我很少考虑身后事,只是想如果我翘足了,如果办后事的那位肯照我的意思办,我愿将骨灰归葬于彭山县我兄嫂坟地旁,植几树梅花,把骨灰撒作花肥,旁立一小碑,上书:此生只合爱梅花。”
六
2013年冬,历时5个月的东风农场小城镇旧区改造前期工作告一段落,我于12月初返回上海。临别前我到周先生家告别并为他摄影留念。那是西双版纳雨季后的一个晴朗的上午,阳光透过湿润的空气洒落在种着兰花和秀竹的庭院里,穿过窗户射进雪舟的诗书画室。周先生头戴一顶白色的鸭舌帽,穿着洁白的对襟汉服使我眼前一亮。传统的中国汉服与溢满墨迹书香的诗书画屋融为一体,洁白的着装体现了雪舟自洁孤傲的精神气质。我以秀竹及诗画为背景,选择好光线的角度,精心为孤帆拍摄了一组肖像照。我要把周先生的高雅气质和对他的崇敬摄入画面,要把一位诗书画家的艺术风范和对我的淳淳教诲摄入心间。
如今我也步入老年,周先生的晚年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人生有诗书画相伴,永远不会寂寞”。老年生活中难免会有孤独,但我要“孤独而快乐着!”。雷诺茲说:“艺术使人生更完美”,尽管我不是艺术家,但要像周先生那样热爱艺术,让生命揺曳多姿,更加丰富多彩。
2014年,我有幸收到周先生寄来的画册《周济民诗书画作品集》。他在《后记》中说:“生平的爱好,近十余年的思考与笔墨的实践,探索与创新。临窗凝思,半夜梦回时的随想,无不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而个人踽踽而行的孤独跋涉,倍感天涯孤旅的寂凉与艰辛,但也有孤独者的自由与从容,才会对自己的精神的产出,有一份自审与珍重……或许明天的风沙将淹没这浅浅的脚印,这,我也无憾。”
2015年12月,周济民先生在西双版纳东风农场病故,享年86岁。周济民先生走了,他孤独跋涉的人生足迹将被岁月的风沙埋没,但他的优秀品德、他的精神气质、他的诗书画作品与世长存!
2013年12月笔者走访东风农场离休干部周济民
1958年在西双版纳大勐龙创建东风农场时期的周济民。
左:1956年周济民在云南省商业厅工作期间的登记照
右:1980年周济民在东风农场十三分场工作期间的登记照
晚年的周济民(84岁) 孙向荣摄于东风农场
周先生和他的诗书画作品 摄于雪舟诗书画室
2012年12月,西双版纳州文化馆举办周济民诗书画展海报。
周济民书法作品 摄于雪舟诗书画室
周济民书法作品,摄于雪舟诗书画室
周济民书法作品 摄于雪舟诗书画室
周济民的诗和书法作品《雨林传奇》 摄于雪舟诗书画室
周济民(雪舟)硬笔书法集封面和封底
周济民硬笔书法作品
《桃花溪》诗意图 / 周济民诗书画作品
《版纳赋组画-缅寺图》 / 周济民诗书画作品
附件一:周济民《西双版纳杂咏》 诗十首
【一】千年莽林
千年万年莽莽林,珍禽异兽不知名。
群牛拜月流沙河,虎啸猿啼过象群。
【二】万树娇花
万树娇花如瀑流,白鹇锦鸡漫步游。
二十余丈望天树,巨榕荫覆一亩畴。
【三】雨林传奇
万丈老藤挂星斗,千岁古树舞虬龙。
野猪列阵声如雷,大鹏展翼遮天穹。
【四】雨林人家
家在雨林绿丛间,采得山茶自家煎。
野蔬鲜味无穷尽,林居人似老神仙。
【五】淳朴之风
民风淳朴似桃园,和蔼亲切绝恶言。
夜不闭户无盗贼,客来殷勤数盘菜。
【六】沧江南流
澜沧南流不向东,一江携带六国风。
无数山村与水寨,都在彩色翠云中。
【七】椰风牧歌
竹浦花坞碧湾湾,群牛戏浪犊撒欢。
傣笛一声归去也,椰风醉了夕阳天。
【八】流水解意
明月恰上椰树头,柚花香里梦正稠。
绿水也知解人意,消然无声绕村流。
【九】傣女出浴
水清沙白石苍苍,一树野兰细细香。
浓荫遮断村前路,于无人处解红装。
【十】织女浣沙
树浓竹幽是谁家,几株缅桂杂蕉花。
门前流水波光动,织锦傣女正浣沙。
《版纳赋组画-牧趣图》 / 周济民诗书画作品
《版纳赋组画-竹桥图》 / 周济民诗书画作品
《版纳赋组画-雨林图》 / 周济民诗书画作品
《版纳赋组画-版纳静夜》 / 周济民诗书画作品
附件二:周济民 《人生感悟》 诗六首
【一】 惜时
光阴流失分秒争,白首无成空烦恼。
百倍珍惜少年时,为学创业须趁早。
【二】 淡泊
人为名利徒纷争,败坏风气损身心。
自甘淡泊守寂寞,延年益寿神志清。
【三】 行善
予人玫瑰手留香,助人衣食已心畅。
人生在世多行善,善泽教化子孙昌。
【四】 勤思
善于思索勤动脑,多读多看多比较。
不随大流明是非,修身养性防衰老。
【五】 舍得
能舍方能得,不得也可舍。
无心舍与得,万事皆超越。
该舍应舍却,无得不强得。
舍得皆随缘,坦坦过岁月。
【六】 仁爱
仁爱无敌好古训,广博胸怀情谊真。
试看仁风吹拂处,一片祥和天地春。
附件三:
八七贱辰有感,回忆往事赋长律打油诗一首赠知青诸友
两代相逢忘年交,共披风雨渡劫争。
几粒红椒下粗饭,半片咸肉解馋津。
齐挥大斧毁青山,共卧茅檐动鼾声。
山头笑摆龙门阵,纸上瞎扯牛皮经。
勇赴南疆反帝修,静回京畿1承父荫。
昨日誓做扎根派,隔朝争入返乡群。
批鳞2男儿数宝康,咏绿才女有刘凌3。
向荣4长焦走天涯,长生5枯墨追古韵。
君等少年已翁媪6,我更衰丑类猢狲。
勐龙行路踪迹逝,人生驿道风景新。
愿有欢乐娱晚年,何必烦恼忆旧春。
雨林无踪胶树老,当年旧居荒草青。
周济民 2014-02-05
注释:
1【京畿】(读 jing ji)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
2【批鳞】用来比喻“直言犯上”。“宝康”指东风农场原上海知青陆宝康。
3【刘凌】她著有西双版纳知青长篇小说《最后的绿岛》,200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
4【向荣】指东风农场原上海知青孙向荣,退休后行万里路,拍万张照,摄影作品无数。
5【长生】指东风农场原上海知青周长生,擅长书法,文笔亦佳。
6【翁媪】(读 weng ao)老翁和老妇的并称。亦指年老的父母。
周济民先生在雪舟诗书画室 孙向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