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生龙: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历程

教育   2024-09-04 17:04   北京  
教育写作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写作,几乎所有的优秀教师都是教育写作的能手,在不断梳理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教育理论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和动力;另一方面,教师总是不停地与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进行着互动和交流,即便是微信群中的三言两语,也需要较高的写作素养和文字功底,以确保发出去的文字不会引起歧义,能引发大家对教育话题的共情。
但教育写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要想成为教育写作方面的高手,需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不断地修炼自己。

发表第一篇文章,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

我是1985年走上讲台的一名物理教师。我入职的学校是新创建的,最缺乏的就是有经验教师的引航和指导。怎样让自己站稳讲台呢?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订阅当时各类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期刊,以期刊中的作者为老师,借助期刊来学习课堂教学的策略,追踪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些专业期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不仅自己广泛阅读,还将其中一些学生看得懂、有价值的物理知识和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亲自刻蜡纸、编撰成物理学习小报,用手推的油印设备印刷出来给学生学习。这些经历让我逐渐养成了在阅读过程中仔细、认真地对待文本,提纲挈领地梳理文本精华的好习惯。

我并不满足于从期刊中汲取知识和经验,还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期刊发文的特点,发现有的作者在期刊中介绍的教学心得和具体做法,自己平时也是这样去做的,就有了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投稿的想法。于是选择一些自己觉得有心得、有想法的话题,模仿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的写作风格撰文,然后进行投稿。

当时写文章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没有电脑,没有ChatGPT的帮助,需要将投稿的文章誊写在专用的文稿纸上。一页文稿纸写满只有300字,如果是一篇长文章,写出来就是很厚的一叠纸。很多期刊没有退稿的习惯,为了保存自己的所思所想,至少还需要再誊抄一遍留存,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也相当繁琐。

因为每一篇文章在创作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所以非常希望得到编辑的赏识,每一次将稿件投递出去都充满了期望。但现实是残酷的,投出的稿子,要么等了几个月不见音讯,要么等来了编辑部回给自己的“感谢您的来稿,欢迎您继续为本刊投稿”的便条。书案边堆积起来的文章的留存稿已有很厚的一摞,但一篇文章都没有被刊用过。

这样的境况对自己的“打击”确实不小,但还没有到让我放弃教育写作的地步。我在坚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那些让学生豁然开朗的或让自己灵机一动的教育事件的记录和整理,更加注重对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的提炼。从原来专注于模仿期刊作者文风的教育写作转向注重自己课堂教学经验的叙事。在这过程中,不断选择其中颇有心得的文章,持续向相关的期刊投稿。

到了从教的第七年,我撰写的文章终于被期刊看中,第一篇文章发表在《物理教学探讨》杂志上。这让我欣喜若狂,七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长时间的坚持最终有了回报。有了第一篇,后续的发文似乎一下子容易起来,这一年我仅在《物理教学探讨》杂志上就先后发表了四篇文章,完全超出自己的预期,我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回顾我在期刊上正式发表文章、慢慢找到教育写作诀窍的过程,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首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教育写作的先决条件。教师尝试教育写作的过程,与孩子开始写作文的过程有很多类似之处,要通过广泛地阅读,让各种教育经验建立连接,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源头活水;要多品味别人是如何写作的,甚至从模仿开始启动自己的写作,才能慢慢走出一条自己的教育写作之路。

其次,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写作的能手,关键是要有成长型思维。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将挑战、阻碍和问题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非失败或出丑的机会。在尝试着去做一件事情却失败时,会设法寻求新的策略和方法,而非简单放弃。一旦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就会给自己设置更大的挑战,激励自己不断成长。

最后,要聚焦自己熟悉的领域写作,不要随意跟风。教育的热点话题很多,教师也的确需要关注,但看到一个热点话题就想写一篇文章的做法并不可取。在没有积累的情况下写作,只能是泛泛而谈,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缺乏思想的深度和直达问题核心的敏锐度。我是通过七年教育写作的摸索,才慢慢悟出这个道理的。

敢于涉猎新的领域,有主动寻变的勇气

沉浸在某一领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得到各方认可之后,很容易出现沾沾自喜、故步自封的境况,希望维持当前的状况,不愿意再去开拓新的领域。教育写作也是如此。但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寄希望于“一招鲜吃遍天”是不现实的,教师需要始终拥有成长型思维,给自己提出新的挑战,激励自己不断成长。

我于1998年调动到上海工作,正好赶上上海市“二期课改”启动,课程方案架构了以基础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为标志的三维课程形态,亟须基层学校开展前期的探索与实践。我所在的学校领导非常看重研究型课程的建设,邀请高校的专家设计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案,并希望我也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方案,以便从不同的视角集智聚力。

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我之前实践和研究的重心都在课堂教学上,很少从课程的视角思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没有做过课程实施的方案。但我“无知者无畏”,觉得这是一个挑战自己的机会,将这个任务接了下来。我找来了一堆与课程建设相关的书籍,也收集了大量课程研究方面的文献,开始了高强度的阅读和思考。

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已经快到寒假了,我觉得整个寒假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动员妻儿回家乡过年,自己一个人留在上海潜心钻研。为了节省时间,我买了方便面等食物在家里备着,时不时就泡上一碗面解决吃饭问题。就这样苦学了一段时间,按照要求撰写了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初稿。没想到后来专家论证的时候,我的方案得到了更多的认同,我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核心成员。

在组织大家开展研究型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帮助学生和教师梳理实践过程中的优秀案例,整理学校在推进课程建设中的具体做法。这方面的写作,把我带入了课程建设的新领域,也引起了上海市教委的注意。不久之后,我就被选为上海市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核心组成员,参与了上海市研究型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以及多本实践案例、教师指导手册的撰写。这些写作任务不仅丰富了我对课程的理解,也促进了我对物理学科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并因此出版了《高中物理课题研究》一书。

在研究型课程方面的实践和写作,给了我参与课程建设更多的途径。我又被选入上海市拓展型课程建设项目组,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参与课程指导用书的撰写,成为拓展型课程教材审定专家,承担了多本教材的审定工作。基于对拓展型课程的理解,我主编了《历史与科学的对话》拓展型课程教材,经审定后正式出版供全市高中学校学生选用。“双新”课改特别强调跨学科学习,这本教材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有趣的学习主题。

在这之后,我又先后担任学校校长、教育局局长、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等不同职务,工作任务和领域一直在改变。我将每一次的工作调整,都看作是一次挑战,均以主动寻变的姿态和勇气来应对。每个领域都会找寻一些关键问题来探索实践,通过教育写作提炼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努力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比如说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区域教育治理、教育评价改革等领域,我都积累了不少成果。

我们正处于教育转型发展的转折点上。人工智能引发的社会变革对学校教育也带来巨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重构教育流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能够适应巨变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今天做教师,需要做好如下思想建设:

首先,要理解并认同“变”是当前教育的常态。只要看看人工智能最近几年的发展,就能切实体会到这一点。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普及和免费使用,信息技术课程还有开设的必要吗?人工智能融合到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之中,将会带来怎样的变革?当学习辅导和作业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时,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何在?教师需要不断思考这些问题,以便在这变化的时代找准自己的生态位。

其次,要有勇气去应变,并主动应变。每个人都不希望改变,改变毕竟是“革自己的命”的事情,将要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或许还要承担失败的责任。但教育转型发展也是时代的必然,从育人目标、课程设置到教学组织等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和要求已经通过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学科教材等多种途径呈现在教师面前。教师唯有了解新课程变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改变的缘由是什么,才能把握“双新”课改的内涵和实质,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其被动地接受改变,不如鼓足勇气,主动应变。

最后,要善于用自己的笔触,将教育变革的感悟和经验书写整理出来。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变革的路径是多元的,针对真实问题的教育变革实践都是有价值的。教师一方面要做有心人,找准自己能够深度实践和探索的领域持续发力,深化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写作,充分用好教育实践厚积的信息和资源,总结自己的实践案例或研究成果,并通过各种途径发布或发表。教育写作的过程,对整理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路、理顺自己的教育逻辑很有帮助,也是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敏捷的有效路径。教师要明白,自己有关教育教学实践的写作,也是在记录教育变革的历史。

瞄准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持续开展系统研究

上文提到,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写作积累,我将研究成果汇集起来,不仅出版了自己的专著,还为上海市的高中学生编写了一本教材。写一篇文章是容易的,出一本书难度就会增加很多。怎样才能实现一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呢?

前不久,偶遇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在交谈的过程中,她很认真地向我询问,我编写的高三复习教程《物理试题分析与研究》现在是否有修订版。她说自己读高中时这本教程对物理学习帮助很大,自己原本收藏着,可惜的是几次搬家后丢失了。现在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希望给孩子推荐这本书的修订版,相信会对自己孩子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物理试题分析与研究》一书首发于1995年,也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书。20多年前出版的一本书,到现在还有学生惦记着,这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一下子加深了对教育写作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物理复习教程呢?这与我的教学实际、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有很大关系。我从高一带到高三送走了第一届学生后,就常年固守在高三教学的阵地上,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减负增效的实践路径。在备课中,我不满足于一般的复习资料,把当时能找到的全国高考、上海市高考以及广东省高考的物理试题都进行了分类分析,研究这些试题背后着重考察的学科思维是什么,这些思维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加以训练,以便让学生举一反三。我将自己对不同模块、不同知识点的研究心得写成一篇篇文章,在期刊上陆续发表,经过几年的积累,基本上覆盖了高中物理的所有模块。

有了这样的写作积累,自然就有了新的想法,是否可以对发表的文章做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汇集成一本书,作为学生高三物理复习的教程呢?我当时对如何出书一窍不通,但还是鼓足勇气,求教于在著书立说方面有专长的专家。没想到这些专家非常热情,认为我在做一件善事,非常热情地帮助我联系出版社,协调出书的相关事宜。物理学科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各种图示非常多,这本书中就有几百幅插图。在当时,绘制插图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活儿,为了减轻出版成本,我主动承担了在硫酸纸上绘图的工作,光这些插图就花费了我大半个暑假的时间。

学界的专家和前辈不仅在出版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还为这本书撰写序言,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这本书的特点:一是重视研究问题方法的梳理,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摆脱题海,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三是取材广泛,权威性与资料性并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复习教程问世之后得到了各方的热烈响应,很多学校都将其作为高三复习的教程使用。在当时教学资料比较短缺的情况下,发挥了很好的支持教学的作用。

我不厌其烦地讲述这本书的成书过程,是想告诉大家,从一篇文章到一本书,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我近期出版的相关著作,大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比如说《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深受全国教师喜爱的图书,出版以来已经有 20多万教师阅读过此书。这本书是怎样来的呢?2005年,我在上海评上了特级教师,我将此作为继续学习的起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周读一本书,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后感,并一直坚持到今天。到2015年的时候,我已经积累了500多本书的读后感,有很多还在《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刊上发表。出版社对我的阅读计划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认为这些读后感很有价值,有助于帮助教师爱上阅读,所以让我从10年的读书笔记中挑选50本值得推荐给教师的图书,将相关的读后感进行重新梳理结集出版。

比如说《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一书,最初的动因要归结为OECD在即将进入21世纪时启动的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因此而推出的PISA测试项目。上海参与PISA测试的时候,我正好在教育局工作,对这项考试的组织方式、考试内容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国于2014年启动核心素养的研究,也让我对此有了更多的关注,并主动积累相关素材。现在,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变革的关键,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但对于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核心素养的新视角。

比如说《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是我2023年底新出版的图书。我对作业的研究伴随着整个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现在很多教师依赖教辅资料,自己上完课之后给学生布置教辅资料上的作业,导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这是当下教学效益不佳、学生负担过重的关键原因。如果教师能够掌握作业设计的原理和技巧,每节课都能给学生布置自己精心设计的作业,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得到很大的改观。这本书的写作意图就在于此。

比如说《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是2023年9月出版的新书,不少地区和学校已经将此作为共读图书,举行了各具特色的共读活动。2012年,《上海教育》杂志给我专设了一个专栏,给我提供了定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机遇。我在这个专栏一写十年,这本书的所有文字都源自这十年的积累。

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话题很多,每个话题的研究成果都有可能结集出版。但从一篇文章到一本书的教育写作,最忌讳的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看上去好像四面开花,其实缺少研究的定力和章法。教师需要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规划,聚焦一些核心的、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或改变教育面貌的重要议题,持续开展探索和研究。为此,给大家几点建议:

首先,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写作和育人实践的主阵地。优秀的教师是将自己的整个生命融入课堂之中的,在其中感受课程改革的律动,聆听学生心灵的呼唤,品味每一次探索实践带来的欢欣。教师的教育写作要始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核心,聚焦课堂教育生态的建设,探索影响课堂的各种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其次,要善于在变化之中找寻不变的本质。前面重点讲了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变”的现实,希望教师要主动应变,但同时也不能在变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前行的道路。虽然变是一种常态,但教育仍有不变的本质,比如说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师专业发展等等。我在近20年的时间里非常关注教师的阅读,写了很多教师专业阅读方面的文章,组织了各种教师读书会,还出版了多本支持教师专业阅读的图书,除了上面介绍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外,还有《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成长》《教师阅读那些事儿》等,都是聚焦于教育这些不变的本质。

最后,要善于抓住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持续研究。有一些教育现象虽然一段时间很热,热度一过大家就不会再关注了。但那些深层次的、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或教育发展的问题,需要教师持续关注,坚持不断地实践和研究,通过教育写作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形成改革的宏大力量。比如说作业问题、核心素养培养问题等就属于此。
没有一件事情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教育写作也是如此;没有什么人具有超越他人的写作“天赋”,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写作的高手。关键在于认准目标,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文 | 常生龙

来源 | 本文发表于《今日教育》2024年7-8合刊,转载自公众号【ppl的读与行】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跳转小程序即可购买图书)

微信编辑 | 杨露颖

复审 | 郭晓娜      终审 | 张万珠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源创图书读者群

第一时间获取

新书资讯/直播信息/购书优惠等

多种福利哟~

团购请联系源创图书市场部

折扣优惠

电话:18600767750

QQ:1454575208

点个在看▼,分享给朋友~

源创图书
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