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书人的孤独与伟岸

教育   2024-09-26 17:04   北京  
没有人比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老师,所以我用周春梅老师学生的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题目——“一个教书人的孤独与伟岸”。
打开《一间辽阔的教室》读了几个故事后,我就开始在朋友圈里打听有没有人认识周春梅老师,后来从林茶居老师那里要到了周老师的邮箱。加上周老师的微信后我总觉得这个名字非常熟悉,后来想起在《晴耕雨读好教师》里读到过周老师的文章,我还为这本书写了书评。

周春梅老师的这本书正好为我之前写的文字做了一个例证: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教师能够解决的,但是教师作为教育者,依然有自己的空间。

一间辽阔的教室——这间教室因为周春梅老师而变得辽阔起来。

她的课堂,打开了孩子们的世界。

雪花飞…… 

“老师,下雪了!记得去年那个早晨,窗外飘着雪,你说我们要是像雪花一样飘扬在空中就好了,可以把世界看得更清楚。当时你正在给我们上课,恰巧讲到‘雨雪霏霏’。那美丽的画面深深藏在我们心里,每个下雪的日子都会想起,想起你,想起语文课。”


“金黄的微笑”

带着同情观察那位老太太,但当她真的伸手求助时,我却感到尴尬和不快。我总是在观察,在描述,在分析,于生活的各种细节中求索形而上的意义,却总是陷入哈姆雷特式的困境,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下午的课上,我向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和我的“小”。我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超越利害计算,表现出崇高的“善”;我们不能要因为自己达不到那种境界,就以为所有的人和我们一样。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善”,尽管过去的一个世纪有大屠杀,有集中营,我们却依然还能相信人性,相信美好,相信未来。


教室,应当是辽阔的

高三下学期的课,正常复习外,我还是会带学生读一点文学作品,希望借此对学生的读与写有长久的滋养。……

而当学生对我热情推荐的作品漠视或反感时,我们不应急于批评他们功利:这很可能只是我们的主观臆断。热情被冷水浇灭所产生的悲观情绪,妨碍我们冷静地探寻复杂的真相。学生可能是由于自己的文字偏好而不喜欢这个作品,这种偏好与应试无关。

周老师的语文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是属于生活的,是属于文学和语言的。‍‍‍‍‍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可以自由呼吸。

只有你们知道

每个教师都是不一样的,正如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不会以同样的标准去“修剪”孩子,其实也不必主观预设相同的标准来苛求自己。真诚地对待、尽心尽力地爱护学生就好,至于用什么方式,每位教师有自己的学科背景、个性和生活方式,不必强求一致,学生正好可借此了解“人”的丰富、世界的丰富。更不必违背本性,过于勉强,因为勉强往往不能持久,学生对这种“勉强”也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往往能一眼识破,而我们还不自知。也不必掩饰自己的失败和阴郁,强装“阳光”,因为我们失败的经验,正可供他们借鉴,我们的阴郁,正提醒着他们应当努力“向着明亮那方”。


最幸福的事

晚上临睡前,眼前又浮现出小女孩站在路灯下的画面。我突然觉得其实这是一个隐喻:孩子们就生活在那样一个温柔美丽的小世界里,而我们成人所要做的,就是隔开周围的黑暗,保护他们的这个小小世界。如果把这个世界比喻成一块麦田——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在清风中荡漾着麦浪的最美的田野,就可以用上那个我们熟悉的比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条蝌蚪在乎”

恰当而深刻地谈论各种人文主题,或许只是一种高级的“装饰”;只有当学生记住了“在乎”,俯下身去帮助一条小蝌蚪,“装饰”才内化为心正意诚的“素养”。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常常提醒自己:别教书教到几乎忘记正心诚意了。

教师的“正心诚意”是什么?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看到孩子的艰辛,为孩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就算改变不了什么,起码可以给孩子积蓄一份成长的力量——‍‍‍‍‍‍‍‍

周春梅老师是心疼孩子的,她会为了那个敏感的叫花花的少女难过很久,会十分注意自己和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会带着孩子去读诗、写诗,从而拓宽生命。书中几乎每个故事都有着对孩子的心疼,她是真爱孩子的老师。有的老师从来不知道心疼孩子,总是挑剔和指责孩子,甚至训斥和恐吓他们,往那一站就让人紧张和害怕。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是这样的:‍‍‍‍‍‍‍‍‍‍‍‍‍

经历了这样的童年后,坐在高中课堂里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从无梦的童年走来,生活里已没有了梦,甚至开始主动地驱逐梦。课堂上,当我谈起美、诗与理想,谈起我们应当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有孩子冷冷地提醒我:“老师,请别讲这些无用的东西!”也有孩子沉默不语,却用更冷、更尖的眼神让我明白自己的迂腐可笑。‍‍‍‍‍‍‍‍‍

周老师在给学生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像我这样的老师,敏感,脆弱,忧伤,但还是要艰难地生活下去,工作下去,还希望工作能有些价值,多给学生一些爱护与陪伴,文学的,人生的,从而使自己微不足道的生命也多些重量。‍‍

这样做教师注定是孤独的,但也是伟岸的,孩子更懂自己的老师。‍‍‍‍‍‍‍‍‍‍‍‍

周老师说是“苇岸”——芦苇式的“苇岸”,更隐忍,更谦卑,也更持久。

真的有一个孩子,因为周春梅老师,回到了母校,与老师一起创造更多可能。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教育冰河纪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跳转小程序即可购买图书)

微信编辑 | 杨露颖

复审 | 李热爱      终审 | 张万珠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源创图书读者群

第一时间获取

新书资讯/直播信息/购书优惠等

多种福利哟~

团购请联系源创图书市场部

折扣优惠

电话:18600767750

QQ:1454575208

点个在看▼,分享给朋友~


源创图书
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