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读《人类学学报》纪念北京猿人第1头盖骨发现95周年学术专辑

学术   科学   2024-12-01 18:03   北京  


专家点评

RECOMMEND



本文作者


王幼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学者


2024年12月份是周口店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95周年。已经过去的今年8月,泥河湾盆地科学发现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业已举办。近两年,还陆续在宁夏银川、内蒙古乌审旗,分别举办了水洞沟与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百年庆典与学术研讨。这些纪念活动连同马上到来的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95周年的日子,都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诞生、远古人类与文化研究揭开序幕相关。在纪念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95周年之际,学报推出纪念专辑,精心准备一组反映了本领域前沿研究成果的高水平文章。无论是综合讨论,或是专题研究,都聚焦于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阐释,展现出跨学科与国际化的研究视野。

最早人类与文化在中国与东亚地区出现的时间、地域与特点等一直是学术界与公众最关心的课题之一专辑的多篇文章都展现了这方面的进展。陕西公王岭蓝田人化石出土年代研究成果,附近上陈剖面210-120万年左右的石制品的发现,都更进一步说明至少在距今160万年左右,甚至早到200万年,早期人类就已经出现在汾渭地堑系的南端。这个地堑系北侧的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有数量众多的早更新世阶段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更详细地揭示出东亚地区最早人类的活动与行为特点。专辑对巨猿材料重新梳理等成果,同样也为东亚地区早期人类出现与演化发展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汾渭地堑系及北纬35-40度附近地区的众多证据显示,早更新世暖湿的森林草原环境更接近早期人类在非洲地区人类起源地区,有可能是远古人类在东亚大陆的最早落脚点。与此相反,亚热带-热带森林环境似乎对于最初出现在东亚大陆的早期人类并不太友好,因而广义华南地区的几个早更新世古人类或其文化遗址,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材料都还比较有限。这些发现的地层或年代学研究结果,甚至古人类及其文化遗存本身,也都存有不同程度的争论。因此后续工作需要着重关注上述问题。

作为专辑纪念的周口店遗址,特别是北京猿人的研究,也有很多新进展。除了具体的综述总结,还有详细的专门讨论,为关心这方面的研究者与公众提供最新的成果与参考资料。与北京猿人关系密切的中更新世其他古人类化石与旧石器文化研究,也是近些年来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重点。值得读者更多关注的是中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化石体质形态研究与分类系统的成果。与以往对本阶段数量众多古人类化石皆归类为早期智人不同,专辑除了讨论到早期智人概念的历史由来及新近认识,更多是专门对近年来中更新世晚期人类研究成果的阐释。由此可知,北京猿人之后,既有与古老人类关系密切者,也有反映中更新世人类独具特征的群体;更值得关注的是带有较多与早期现代人体质特征相近的人类,以及与尼安德特人较为接近的巨颅人的发现。从单一的早期智人概念的逐渐弃用,到4种不同类型人类共存于中更新世晚期的认识,都清楚地展现出中国与东亚早期人类演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与中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发展的复杂性相应,这一阶段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也有很明显的变化,技术复杂化区域化的特点也逐渐显露,如环秦岭地区大型切割工具组合的发现,华北北部至黄淮海地区石片石器技术与组合面貌的变化,也都应与古人类群体的分化相关。不过很遗憾的是,有关这一阶段石器特点的具体研究或综合讨论的成果还不多见,专辑也没有专门论及。旧石器考古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后续可能需要更多关注并开展这方面工作。

现代人起源这个学术界与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仍然是本专辑论文讨论的重要话题。就此展开的工作既有中国南方现代人化石发现与研究进展的专题讨论,也有华北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现代人体质形态与遗传学研究的概括总结。关于早期现代人来源与扩散的考古学材料的综合研究,更有分别讨论现代人扩散的南北两线的成果,较清楚地追踪到早期现代人远距离跨大陆迁徙扩散的时间、方式与路径等,也是考古学、古人类学,古环境与年代学等多学科密切合作所取得的新成果与成功范例。关于现代人起源与演化问题的专门研究,有柳江人的多生齿以及中国早期现代人的内耳迷路形态变化等工作。东亚更新世人类股骨化石的综合研究,更着重从源流方面提供了现代人由来连续性的证据。人类化石与旧石器考古的研究成果,以及近些年来古DNA与古蛋白等多学科研究的进展,都为现代人起源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上述研究进展成果与问题,专辑的论文也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反映出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发展趋势。这一新趋势既反映在综合研究的概括总结之中,也体现在专题个案。首先是被称为姐妹学科的古人类学与旧石器考古学,虽然两者自史前考古学研究在中国展开之初,即表现出十分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各自的学科归属不同,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理论的差别,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更多表现为相对独立的状态,彼此研究课题内容的交集并不紧密。这种情况随着学科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追索早期与现代人起源与迁徙扩散等重大课题不断深入之际,单一学科各自为政的研究取向局限性日益显露。无论是对阿舍利、莫斯特与石叶等石器技术交流传播与早期人类迁徙扩散之间耦合性的总体关注,还是利用典型石器技术对现代人类迁徙路线的具体追踪,都表现出古人类学与旧石器考古学研究更密切结合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

年代学、地质学、古环境与遗传学等多学科的密切结合与综合研究也是专辑所展现的新时期学科发展特点。尤其是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以及对更新世人类遗址形成过程的埋藏学研究等史前考古分支学科的形成,更展示出当今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学科高度融合发展的新水平。专辑中贵州普定穿洞遗址动物考古、陕西洛南手斧功能以及河北蔚县东沟遗址埋藏学研究等,都展现了这方面的努力与收获,也显示出新阶段学科发展趋势与方向。

专辑论文另一特点是新时期研究的国际视野。虽然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在中国研究起步阶段就表现出国际化特点,但在早期材料积累阶段,更多的精力与研究重点还主要聚焦于本地区材料的发掘与研究。随着材料积累与研究深入,专辑文章无论是综合讨论或是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都表现出跨越地区和国别的宽阔视野,聚焦于人类演化与旧石器考古的全球性话题。近年来青藏高原的众多考古发现与重大研究成果正是这方面的实践。高原考古探索不但填补了东西方之间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的空白,也清楚再现了更新世人类征服世界第三极极端环境与生命禁区的历史进程,将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与旧大陆西方紧密连接起来,为探讨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文化发展等国际性课题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与难得机遇。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资讯


人类学学报

人类学学报
本刊是人类学起源与演化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古人类、灵长类、旧石器考古、人类演化理论、体质人类学、以及与人类起源与演化相关的其它领域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