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7月和2023年10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开展了环青海湖区域的考古调查工作。调查队在海晏县达玉村甘子河流域新发现细石器地点9处,并发现了其埋藏的原生层位。通过小规模试掘,获得了一些文化遗存,包括石制品、动物骨骼碎片及磨制骨器。初步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遗址的年代为距今9500年左右。本文是对此次调查和发掘结果的初步报告与研究,新发现的石器地点为讨论史前狩猎采集者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高海拔区域的利用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青海湖;达玉地点;细石叶;全新世早期;骨器
1.引言
2.遗址概况
图1 达玉石器点分布示意图
图2 达玉第8 地点地层堆积(a)与石制品分布(b,c)
4.黄褐色细砂土:较疏松,厚0.18 m,文化遗物较少,至该层底部基本不见石制品和动物骨骼出土。
3.石制品
因各地点地表采集石制品和8号地点试掘出土在石制品类型、石料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相似性,现一并进行介绍。
表1 达玉地点采集石制品的类型及石料统计
表2 达玉第8 地点石制品的分布情况
Tab.2 Lithics from the Dayu Locality 8
表3 达玉第8 地点石制品石料统计
Tab.3 Raw materials from the Dayu Locality 8
石核剥片产品包括石片石核及各类石片(图3)。石片石核以自然砾石和石片为毛坯,大多为单台面石核(n=8)。双台面石核仅8号地点采集1件,少量石核断块(n=6),石核剥片数量3~8片。石料为石英岩(n=8)和燧石(n=7)。
图3 达玉石器点石片
Fig.3 Flakes from the Dayu localities
1.2021DY3:20; 2.2021DY3:43; 3.2023DY2:26; 4.2023DY2:25; 5.2021DY3:34; 6.2023DY2:31
单台面石核:长度17.35~51.88 mm,平均值32.368 mm;宽13.6~65.63 mm,平均值42.379 mm;厚20.45~44.91 mm,平均值32.973 mm;质量12.97-158.5 g,平均值71.088 g。双台面石核仅1件,长宽厚为48.21×34.31×29.12 mm,质量119.32g,原型为石英岩砾石石块,可见5个片疤。石核断块长13.17~72.46 mm,平均值39.02 mm;宽13.24~72.96 mm,平均值35.88 mm;厚10.67~49.96 mm,平均值23.91 mm;质量4.46~233.93 g,平均值88.11 g。
完整石片:共33件,石料可见石英岩(n=22)、燧石(n=8)硅质细砂岩(n=3)。以小型为主(n=31),其余两件为中型。完整石片长15.57~91.15 mm,平均值40.72 mm;宽16.3~89.19 mm,平均值36.71 mm;厚3.89~27.14 mm,平均值12.13 mm;质量63.55~122.6 g,平均值29.30 g。包括Ⅱ型6件、Ⅲ型6件、Ⅳ型1件、Ⅴ型4件、Ⅵ型16件,其中素台面者22件,其余均为自然台面。台面平均长20.55 cm、平均宽7.95cm。可测台面角石片12件,角度在63.55°~122.6°,仅1件为锐角,其余均大于90°。完整石片背面以片疤背面为主,片疤方向以多向为主,保留石皮的完整石皮相对较少,仅11件。
不完整石片:共452件,以石英岩(n=289)、燧石为主(n=133),还有少量砂岩(n=8),硅质细砂岩(n=8)和石英(n=3),其余石料不明。其中可观察到台面的不完整石片共174件,其中素台面149件、自然台面25件。
3.2 细石器制品
细石核:包括锥形和不规则型两类。大多数较小,使用程度较高,长13.37~20.16 mm,平均值16.65 mm;宽9.16~26.37 mm,平均值16.75 mm;厚6.71~24.72 mm,平均值14.8 mm;质量1.2~12.48 g,平均值6.05 g。
细石叶:完整27件,细石叶近端28件、中段15件、远端7件,其中部分近端和完整细石叶两侧有加工痕迹,仅3件。更新石片包括细石核台面(n=3)和剥片面更新石片(n=4),台面更新石片的台面和剥片面更新石片的背面均能看到剥取细石叶的痕迹,从技术特征观察,这两类石片均为锤击法产生。
2023DY1:1,锥形细石核,毛坯为玛瑙石块,台面可见更新产生的小疤,石核底缘未见更新痕迹。长宽厚为20.16×26.37×24.72 mm,质量12.48 g,可见细石叶阴痕10片(图4: 1)。
2023DY3:47,不规则型细石核,毛坯为燧石石块,石核核身不见预制痕迹,利用毛坯不加修理直接剥去细石叶。长宽厚为25×23.75×18.18 mm,质量13.44 g。可见细石叶阴痕5片(图4: 2)。
2023DY8SW(3)L3: 253,燧石,毛坯不可辨。石核尺寸较小,已处于耗竭阶段,长宽厚为13.37×12.73 ×6.71 mm,质量1.2 g。可见细石叶阴痕4片。
2023DY2:118 剥片面更新石片,燧石。长宽厚为18.95×11.68×6.55 mm,质量1.11 g。石片背面可见细石叶阴痕5条(图4: 3)。2023DY1:4,剥片面更新石片,燧石。长宽厚为27.63×15.91×7.08 mm,质量3.27 g。石片背面可见细石叶阴痕6条(图4: 4)。
3.3 石器
图5 达玉石器点端刮器
Fig.5 Sidescrapers from the Dayu localities
2023DY2:109,端刮器,燧石。长宽厚为14.26×15.23×7.31 mm,质量1.66g。燧石,毛坯为碎屑,远端正向加工(图5: 2)。
2023DY2:111,拇指盖端刮器,燧石。长宽厚为16.27×15.15×3.56 mm,质量1.05 g。毛坯为碎屑,正向加工远端,一侧边可见反向加工的痕迹(图5: 3)。
2023DY8:107,端刮器,石英岩。长宽厚为30.7×37.16×10.94 mm,质量17.2 g。毛坯为裂片,远端及一侧边反向加工,弧刃(图5: 4)。2021DY4:1,端刮器,燧石。长宽厚为22.27×24.93×7.28 mm,质量6.64 g。毛坯为完整石片,正向加工,直刃(图5: 5)。
2023DY8SW(3)L3:236,端刮器,石英岩。长宽厚45.5×29.97×21.19 mm,质量35.59 g。毛坯为完整石片,远端正向加工,直刃(图5: 6)。
4.动物骨骼
图6 达玉8 号地点出土动物骨骼
Fig.6 Faunal remains from the Dayu Locality 8
1. 2023DY8SE(3)L3B3:1, 小型牛科右侧下颌骨带M1、M2 // Right mandible of small Bovidae with M1 and M2; 2. 2023SWL3B1:4, 疑似羚羊亚科左侧下颌骨带P3、P4 // Suspected left mandible of Antilopinae with P3 and P4; 3. 2023DY8NE(5)L3B1:8, 疑似羚羊亚科(Antilopinae) 右侧下颌骨带P2、P3、P4 // Suspected right mandible of Antilopinae with P2, P3 and P4; 4. 2023DY8NE(3)L3B14:7, 山羊属右侧下颌骨带dP2、dp3、dP4 // Right mandible of Capra sp. with dP2, dP3 and dP4; 5. 2023DY8SW(3)L3screening:2, 小型牛科下颌臼齿// Lower molar of small Bovidae; 6. 2023DY8SE(4)L2 screening:11, 哺乳动物盆骨// Pelvis of Mammalia; 7. 2023DY8NW(4)L2B2:9, 羚羊亚科掌骨或跖骨远端//Distal articulation of metapodial of Antilopinae; 8. 2023DY8NE(4)L3 screening:6, 反刍亚目左侧跗骨// Left tarsal of Ruminantia; 9. 2023DY8SE(3)L2 screening:12, 反刍亚目下颌第四前臼齿乳齿// dp4 of Ruminantia; 10. 2023DY8:SE(3)L3B5:5, 反刍亚目第一指骨或趾骨// Proximal phalange of Ruminantia; 11. 2023DY8SE(4)L2B3:10, 马属第一指骨或趾骨// Proximal phalange of Equus sp.; 12. 2023DY8:3, 马属右侧下颌颊齿(P3/P4/M1/M2) // Right lower cheektooth of Equus sp.
本次试掘还发现了3件骨器(图7: 9-11),其中2件为骨锥,出自第3层,均为哺乳动物肢骨制成。器身有破损,锥体侧缘可见打磨痕迹。还有1件可能为骨铲,出自第3层,以反刍亚目掌骨/跖骨制成,前端可见疑似磨制痕迹。对骨器的类别及制作方式确认,有待进一步显微观察研究。
图7 达玉8 号地点含人工痕迹的骨骼碎片和骨器
Fig.7 Surface modifications on bone fragments and bone artifacts from the Dayu Locality 8
1, 3~8. 火烧痕迹burned mark; 2. 切割痕cut mark;9~10. 骨锥Bone cones ; 11. 骨铲spade
5.讨论与结语
5.1 石器技术特征
此次试掘范围有限,获得的石制品大多为地表采集,但石制品数量丰富。达玉各地点的石器工业特征统一,主要为细石叶工艺产品和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
1)原料以石英岩和燧石为主,各地点细石叶产品的燧石比例均高于90%,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以石英岩为主(n=319),燧石也占一定的比例(n=148)。调查发现,两岸河滩上可见到石英岩砾石广泛存在,根据石料石皮特征推测它们可能为来自河流两岸的砾石,燧石来源暂不明确。零星的玛瑙也见于遗址中,其石料来源值得进一步调查和验证。
2)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以不完整石片为主,石核数量相对较少,单台面石核为主。石核剥片均为锤击法,石核不预制,石片以自然台面和素台面为主。
3)反映细石叶工艺特征的产品在遗址各个地点均能见到。细石核尺寸较小,主要为锥形,部分细石核毛坯类型不可辨,显示了细石核已经利用至最后阶段。细石核更新石片的存在指示了遗址性质可能与细石叶生产相关。
4)石器数量有限,以单向加工的边刮器和端刮器为主,毛坯类型大多为石片,加工较简单,以单向的正向或反向加工为主。
5.2 遗址年代与意义
Tab.4 Dating results of the Dayu Locality 8
注:校正程序为OxCalv4.42[10],所用曲线为IntCal20[11]。Calibr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OxCalv4.42, and the IntCal20 calibration curve.
达玉石器地点和细石叶遗存原生层位的发现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在环湖地区以往发掘的细石器遗址中,多不见动物骨骼遗存。青海地区也仅有151[12]、沙隆卡[13]等遗址发现了丰富的动物遗存,对古人类动物资源利用有相对清晰的认知。达玉遗址动物骨骼碎片的发现为了解高原东部细石器人群的生计策略提供了新材料。试掘中获得的动物骨骼均为哺乳动物,可见马属、小型牛科、羚羊亚科和山羊属。虽然动物骨骼数量较少,但在部分骨骼表面观察到了切割等人工痕迹。同时,该地点发现的骨器是目前青藏高原所见最早的磨制石器,也是细石叶人群密集开发高原资源的证据,相关研究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入。
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是史前狩猎采集者由东向西进驻高原的关键区域。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细石叶人群对该区域进行了密集的开发与利用,环青海湖区域发现了较多细石器遗址,是目前细石叶人群在青藏高原活动年代最早的区域[1,12]。遗憾的是,限于以往系统发掘的不足,大多数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数量十分有限,细石叶生产技术特征及人群的活动细节尚存较多缺环。从已有的发现来看,环青海湖地区的细石叶工艺呈现出非涌别系的技术类型,与华北地区锥形、半锥形和非涌别系楔形细石核为特征的细石叶工艺特征相似。环青海湖区域考古调查工作的实施,将有助于重建史前狩猎采集者对高原东部区域开发与利用,为进一步探讨古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利用和细石叶人群的来源等问题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