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RECOMMEND
本文作者
何嘉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周口店遗址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出土有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40余个体的古人类化石、10余万件石制品以及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动物化石,提供了东亚地区80 万年以来古人类演化连续而丰富的研究材料。周口店遗址是中国古人类学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得以建立和成长的摇篮。自1929年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奠基人裴文中先生在周口店1号地点发现了第1具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以来,至今已有95年的历史。今年也是裴文中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日子。为纪念北京猿人第1件头盖骨发现95周年,《人类学学报》2024年第6期特发北京猿人第1头盖骨发现95周年纪念专辑,展示中国学者对中国及相关地区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最新课题和最新研究成果。
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之前,更早发现于印尼的爪哇猿人化石的系统地位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周口店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在遗址被发现之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和中国其他地区以及印尼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起,支撑了亚洲作为当时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关键核心地区的地位,备受古人类学界关注。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南方古猿等多个新的古人类物种在非洲的发现,非洲作为更古老人类诞生的摇篮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年代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古人类演化旧的线性进化模式被打破,国际古人类学界的研究重心也开始向西转移,亚洲不再被视为人类演化的核心区域,整体受到的关注度相较于欧洲和非洲明显下降。虽然如此,以周口店等遗址为代表的亚洲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依旧重要而关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欧洲和非洲人类演化整体模式已经渐趋清晰的背景下,旧大陆东侧古人类的演化历程则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论和模糊之处,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从而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20余年以来,中国早年发现的多个化石材料通过更细致的新研究得以重新解读。在东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区不断有新的人类化石发现,丹尼索瓦人、弗洛勒斯人、吕宋人、龙人等新的古人类物种或类群被发现和命名,都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加之与人类化石密切相关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进展,在探讨亚洲地区人类起源、演化和交流融合方面取得重要认识的同时,也显示出亚洲地区的人类演化研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关于亚洲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若干热点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在本期若干文章中都有体现。
东亚最早的古人类、旧石器文化及相关古猿研究。在现有的早期人类演化的理论模型框架下,通常认为直立人是最早走出非洲的人类物种。直立人在距今200万年前后在非洲出现,之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亚洲。在这样的演化框架下,非洲之外不会有早于直立人的化石存在。但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已经报到了若干处年代接近或超过200万年的遗址,如建始龙骨洞、巫山龙骨坡、繁昌人字洞、蓝田上陈、芮城西侯度等。虽然这些遗址的年代、石制品人工性质、出土疑似人类化石的种属都存在较多争议,但若其确与人类活动有关且年代达到或超过200万年的话,则这些遗址有可能与直立人无关,这些发现甚至可能改写世界早期人类演化的基本框架。此外,与早期人类密切相关的古猿及其在演化谱系中的地位等问题的研究也值得深入讨论,需要加强相关遗址的深入研究。谁是最早到达亚洲的古人类,以及何时、如何到达的亚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寻找最早的人类化石以及与其相关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古猿化石,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亚洲人类化石的体质多样性和特殊性。相较于旧大陆西部的非洲、欧洲,亚洲的人类化石在体质上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多样性。不但直立人群体内部表现出体质的地域差异和时代变化,在亚洲还有丹尼索瓦人、弗洛勒斯人、吕宋人、智人等多个物种和类群的存在,各自表现出特殊的体质特征组合或遗传结构,亚洲古人类的演化历程与旧大陆西部的欧洲和非洲不同。亚洲古人类的演化谱系与欧洲、非洲的早期人类存在怎样的关系需要讨论。尤其是中更新世晚期以后中国古人类的化石形态表现出显著而复杂的多样性,有的表现出较多的古老原始特征,有的则具有一些与现代人相似的进步特征,还有的表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组合,如脑量巨大的“巨颅人”等。这些不同的中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化石在时间上并存,学术界对其系统地位的认识相差很大,可能代表了多种不同的演化世系和谱系来源。不同类型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对亚洲地区现代人形成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此外,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人类体质多样性是亚洲地区特有的表现还是旧大陆普遍存在的现象,地区间差异以及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如何,也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来阐明。
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现代人起源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高度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主流观点认为,亚洲地区现代人是在大约6万前从非洲扩散而来。但华南地区福岩洞、智人洞、黄龙洞等一批8-12万年的遗址及化石的发现,指示这一地区有可能是中国现代人起源的中心地区,出现的时间也与之前的认识有所不同,为亚洲现代人最早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提出了重要新证据。这些材料在牙齿、下颌等体质特征上表现出明确的现代人特征,但仍缺乏包括头骨形态在内的的更全面体质信息。同时期北方地区古人类化石则仍保留有着相对古老的形态特征,且南方早期现代人化石与更晚的田园洞等现代人化石材料之间还存在4-5万年左右空白阶段。新的研究对东亚早期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出现时间和地点以及扩散线路等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在现代人扩散交流的路线和通道上,无论是南方路线或是北方路线,具体路线、时间、次数、驱动机制、文化发展过程以及生态适应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早期现代人与东亚更古老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时间、方式和表现等也是学术界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在人类演化模式上,中国学者也提出了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人类演化的 “穿梭扩散模型“,认为古人类在欧亚非存在多次、多方向的扩散事件。亚洲地区现代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旧大陆的东、西方之间,人类扩散和迁徙还有很多空白和缺环需要填补。此外,古人类在迁徙扩散过程中的生态与环境适应性也是热点研究领域,尤其是古人类对高海拔、高纬度极端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这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在本期《人类学学报》的若干篇文章中都有深入的讨论和体现,代表了中国学者对世界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贡献,这些研究成果也是对周口店第1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95周年最好的纪念。亚洲古人类化石记录分布广泛,从西伯利亚的洞穴到东南亚印尼爪哇岛上热带森林,一系列生态与资源各异的环境中都有不同类型的古人类生存,旧石器文化发展面貌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人类学学报》发表的这些研究成果会推动对亚洲地区人类起源与演化相关课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那些尚未被清晰阐释的学术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的广泛的关注。未来若干年里,亚洲地区可能会再次成为世界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重点关注地区,重归探索更新世古人类演化重要中心的地位。二十一世纪将会成为亚洲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发展的新纪元。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资讯
人类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