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学报2024年第2期

学术   2024-04-03 16:01   北京  
封面设计:许勇
封面简介:猩猩是亚洲唯一的现生大型猿类。华南地区是猩猩演化的重要舞台。猩猩化石最早出现在华南地区的百孔洞,年代为大约200万年前,并一直持续到了晚更新世,以猩猩魏氏种为代表。在中更新世晚期时,猩猩戴氏种可能首次出现在华南地区的中山洞。猩猩从中国南方绝迹的时间和原因,到目前为止,仍是未解之谜。——廖卫(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本期目次

CONTENTS

特邀文章
中国南方猩猩化石的研究进展 廖卫
研究论文
德国西宁根与中国灵井的骨器比较 王华, 李占扬, Thijs van KOLFSCHOTEN
山西大同金茂园遗址人群颅骨的形态学 周亚威,王煜,侯晓刚,等
甘肃五坝墓地人骨反映的史前人群变迁 贺乐天,陈国科,杨谊时
广西灰窑田史前遗址人类髌骨的形态变异 叶梓琪,何安益,梁优,等
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二期居民的牙齿磨耗 陈峰,曾雨欣,付昶,等
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行为 陈育芝,武仙竹
发掘报告/简报
广西田东定模遗址发掘简报 艾兰,田淳,李大伟,等
天津蓟州区朝阳洞遗址2号地点发掘简报 魏天旭,王春雪,张雪微,等
河南灵宝旧石器考古调查报告 赵清坡,马欢欢
综述
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出土的赭石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方法 许竞文,浣发祥,杨石霞
古代牙结石残留物的研究进展 陶大卫,邹慧琳
《人类学学报》投稿指南


本期文章介绍

ABSTRACTS


特邀文章

Invited Paper


中国南方猩猩化石的研究进展

廖卫

在精确年代测定基础上,研究中国南方新发现的猩猩牙齿化石,是近年来猩猩化石研究的特色。中国南方猩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深化了学术界对更新世猩猩分类、大小演化及其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认识。本文梳理了中国南方更新世代表性的含猩猩化石遗址和猩猩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发现的猩猩牙齿化石和年代学结果表明,猩猩最早出现于早更新世早期的中国南方,并持续到了晚更新世,以猩猩魏氏种(Pongo weidenreichi)为代表。在中更新世晚期时,猩猩戴氏种(Pongo devosi)可能首次出现在中国南方。猩猩魏氏种与猩猩戴氏种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来证实。更新世猩猩牙齿大小演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猩猩牙齿变小主要出现在中更新世。猩猩牙齿大小的这种演化关系可能与中国南方草原环境的出现和扩张有关。

关键词: 更新世;中国南方;猩猩;大小演化;环境变化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16



研究论文

Research Articles


德国西宁根与中国灵井的骨器比较

王华, 李占扬, Thijs van KOLFSCHOTEN

相似性在人类体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涉及到的两个遗址,位于德国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西宁根13地点II-4 层和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灵井遗址10-11层,出土的考古遗存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两个遗址保存状况都非常好,且均出土有大量的石器和动物化石。最为引人注意的是,两个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特点以及骨器相关的遗存也表现出多个方面的相似性。经鉴定,两个遗址均出土有多个种属的食肉动物、一种象,两种犀牛属动物、两种马科动物,多种鹿类以及牛科动物。两个遗址均出土有修整石器所用的骨质软锤,以及利用食草动物的掌跖骨制作的用于砸骨吸髓的骨锤。这些锤子的远端具有特定的破裂形态。考虑到两个遗址之间的距离以及年代差异,这些相似性非常值得关注,但我们不认为两个遗址的相似性代表的是文化上的联系。相反,我们认为这种相似性反映的是人类在相似的环境中采取了相似的行为模式,同时相似的埋藏条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露天遗址;骨器;中国;欧洲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22



山西大同金茂园遗址人群颅骨的形态学

周亚威,王煜,侯晓刚,李树云

本文对金茂园遗址人颅骨形态学的研究后发现,该墓地居民颅骨特征属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并表现出不同程度与东亚和东北亚类型接近的特点。种系纯度检验显示,男女两性均有同种系倾向,但女性各项指标变异范围更大。金茂园组与华南组、华北组关系最近,与通古斯组关系最远。在与古代组比较中,金茂园与以东亚类型为主的新丰组、水泊寺组等古代人群接近,与以北亚类型为主的东大井组、叭沟组等古代人群距离较远。金茂园遗址代表的北魏平城时期人群应是继承了大同地区原住民的遗传学特征,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北方人群交流与迁徙的影响,尤其在金茂园女性人群中的表现似乎更加强烈。北魏平城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北魏孝文帝主动汉化的举措,极大程度地推进了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对大同地区考古遗址出土人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鲜卑人群的汉化进程。

关键词: 颅骨;形态;东亚;民族融合;北魏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30



甘肃五坝墓地人骨反映的史前人群变迁

贺乐天,陈国科,杨谊时

在跨大陆交流的大背景下,河西走廊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扩散、融合及其与古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人骨材料的缺乏使学界对该区新石器时代人群的来源及其与青铜时代人群的关系并不清楚。本文以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五坝墓地(4400~3800 BP)中出土的14例成年个体颅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非测量和测量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五坝人群属东亚类群,与青海省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群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对河西地区史前时期人群变迁历史的梳理则表明该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人群迁徙:新石器时代晚期,来自河湟地区的农人成规模地向河西走廊扩散,同时带来了波浪式的文化传播;青铜时代早中期,该区人群的颅面部形态特征变得相对复杂,但人群属性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青铜时代晚期以后,欧亚草原游牧人群的大规模南下使河西人群的颅面部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也使该地区迎来了考古学文化和生业方式的转型。

关键词: 河西走廊;颅骨;颅面形态;人群类型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20



广西灰窑田史前遗址人类髌骨的形态变异

叶梓琪,何安益,梁优,李法军

距今约7000~6000年的广西灰窑田遗址是顶蛳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其所出人类遗骸为探讨岭南地区史前时期渔猎-采集型人群的肢体活动方式、活动强度以及两性劳动分工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样本。髌骨作为膝关节的重要组成,其形态变异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个体膝关节的活动程度与特点。本文采用三维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该遗址出土的43例人类髌骨进行分析,从侧别对称性、性别二态性以及年龄差异性等三个方面考察了髌骨的大小和形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古人类髌骨发育存在明显的左侧优势,髌尖呈右偏趋势。男性髌骨尺寸较大,但两性髌骨形态未见显著差异。该遗址个体髌骨形态随年龄增长呈现出与股四头肌力量增强、屈伸运动强度与频率增加相关的变化特征。

关键词: 广西;史前人类;灰窑田遗址;髌骨;形态学;几何形态测量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21



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二期居民的牙齿磨耗

陈峰,曾雨欣,付昶,张海龙,王博,肖小勇,李海军

本文对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二期出土208 例头骨上的1849 枚牙齿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将所有个体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通过计算每个个体上颌或下颌骨上各牙齿相对第1 臼齿的磨耗指数,分析各组之间相对磨耗指数的分布差异。经过与国内外不同人群的对比,对扎滚鲁克居民的牙齿磨耗模式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牙齿使用方式、行为特征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该人群的牙齿磨耗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增加,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前后牙齿磨耗情况有很大的差异,牙齿磨耗在性别间差异并不显著。下颌个体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前牙磨耗比后牙偏严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年组下颌上。这种不寻常的下颌前牙磨耗较后牙偏重现象可能受到牙齿的工具性使用,牙齿萌出顺序以及年龄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中年个体下颌前牙磨耗的偏重现象可能反映了人群的行为特征。

关键词: 新疆;墓地人群;牙齿磨耗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13



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行为

陈育芝,武仙竹

中国境内古人类活动遗迹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演化进程和史前人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及周边地区发现有一批遗存丰富的早更新世早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包括年代由2.48 MaBP到1.54 MaBP间的龙骨坡遗址、建始人遗址、人字洞遗址、元谋人遗址、马圈沟遗址第I-III文化层等。这些丰富的古人类遗迹,是中国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人类活动的证据,蕴含着早期古人类在东亚演化的重要信息。通过分析发现,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中国第二级阶梯,个别地点在第三级阶梯丘陵地带;均位于东部季风区,区域古地貌特征为山地、丘陵环绕的盆地,并濒临河湖,具有与大型水源环境位置相近的特点;植被特征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森林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过渡地带。各遗址均出土有丰富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说明当时生态环境良好,可供人类狩猎、采集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远古原始生境下,人类主动进入洞穴、开发利用洞穴资源,反映了人类对生存空间的开拓和对生活条件的改变。

关键词: 长江三峡;早更新世;人类;环境;行为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62



发掘/调查报告

Excavation / Investigation Reports


广西田东定模遗址发掘简报

艾兰,田淳,李大伟,李金燕,王伟

定模遗址位于广西百色田东县布兵盆地内。2010-2011年间,广西民族博物馆和田东县博物馆对定模遗址进行了试掘,面积32 m2,出土了2108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器、石片、断块、碎片、未经加工的砾石等。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较少;类型多样,以砍砸器、刮削器为主,另有少量锯齿刃器、凹缺器等。原料主要来自附近的右江河滩,岩性以砂岩为主。石核剥片以锤击法为主,石器毛坯以砾石和石片为主。经过14C 测年分析,该遗址的距今年代为1.6~0.5万年。定模遗址的试掘为探索百色地区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石器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材料,对于探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晚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

关键词: 布兵盆地;定模遗址;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初期;石器技术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18



天津蓟州区朝阳洞遗址2号地点发掘简报

魏天旭,王春雪,张雪微,王家琪,盛立双

朝阳洞遗址是天津市首个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在2015年旧石器专项调查中发现。2019年7-9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对其进行发掘。该遗址由1号地点和2号地点组成,1号地点出土了陶器、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号地点仅出土了石制品。本文只研究2号地点出土的石制品,包括石片和石器。从石片特征判断,2号地点剥片技术为直接锤击法。石器的类型简单,只有刮削器和凹缺器两类,均以石片为毛坯。通过地质地层对比以及石器工业面貌,推测其年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朝阳洞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构建天津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序列增添了新材料,而且对揭示该地区的早期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晚更新世;石制品;天津蓟州区;朝阳洞遗址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15



河南灵宝旧石器考古调查报告

赵清坡,马欢欢

2016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河南三门峡地区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在灵宝窄口水库周边发现旧石器地点8处、石制品74件及少量动物化石;石制品中有47件出自地层。石制品主要埋藏在黄土堆积和河流相堆积中,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等。石核包括单台面石核、双台面石核、盘状石核和多台面石核;石片以锤击石片为主;石器主要为刮削器和砍砸器,也有似手斧和凹缺器等。从技术和类型上判断,该地区的石器工业属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普遍存在的石核-石片工业。石制品多出自黄土-古土壤条带L11~S5之间,年代范围为0.99~0.48 MaBP,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本次调查成果表明,该地区具有发现更多、更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开展深入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潜力。

关键词: 三门峡;石制品;旧石器时代早期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67



综述

Reviews


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出土的赭石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方法

许竞文,浣发祥,杨石霞

赭石是考古发现中一类较为常见的矿物颜料。遗址中的矿物颜料研究对于解读中更新世以来人类行为的演化与发展以及人群的迁徙和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出土和被识别的赭石相关考古发现日益增多,但研究程度还有待深入,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相关材料的识别和解读较为有限。如何综合利用多学科测试分析方法建立起完善的研究方案,深度挖掘赭石颜料利用所指示的人类行为发展模式和民族学意义,还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性地总结和思考。因此,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的考古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民族学等各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归纳了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出土的赭石及相关遗物的主要研究内容——成分定性、产地溯源和加工技术分析,以及各自适用的分析方法。综合多项研究案例,我们认为在性质、产地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民族学方法、生态环境背景才能更有效地解读和复原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及社会学、民族学意义。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赭石;理化分析;人类学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61



古代牙结石残留物的研究进展

陶大卫,邹慧琳

牙结石本质上是正在矿化或已经完全矿化的牙菌斑,由于其易保存、可获得性和无污染等特征为生物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代牙结石残留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本文从古人类食谱精细化重建、早期农业演进与传播、早期东西方资源流通、特定资源消费与利用等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代牙结石残留物分析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并对牙结石残留物分析在国内考古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展望。

关键词: 牙结石;残留物;饮食;早期农业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55


立即关注开始在线阅读,下载当前文章。

点击公众号底端“期刊在线”即可通过手机浏览当期及过刊内容。

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人类学学报》官方网站,浏览已刊载文章,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人类学学报
本刊是人类学起源与演化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古人类、灵长类、旧石器考古、人类演化理论、体质人类学、以及与人类起源与演化相关的其它领域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