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为探究中国黄衣佤族的体质特征,研究团队于2023年在云南省临沧市勐简乡大寨村共测量了325例成人(男127例,女198例)的头面部与体部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男女上眼睑皱褶率较高(男性89.8%,女性93.4%),蒙古褶率较低(男性18.9%,女性16.2%),眼裂高度以中等为主,眼裂倾斜度以水平为主,鼻孔最大径多为横向,鼻背侧面观以直型为主,鼻翼宽以宽型为主,耳垂类型以圆形为主,红唇厚度以中唇为主。聚类分析显示黄衣佤族与佤族、德昂族比较接近。主成分分析表明,与其他10个族群相比,黄衣佤族男性鼻宽、唇高、口裂宽、眼内角间宽较大,面宽和头长较小。黄衣佤族女性的鼻宽、唇高、口裂宽、眼内角间宽、头长均处于偏高水平,面宽和形态面高处于偏低水平。黄衣佤族属于南方族群体质特征。 关键词:黄衣佤族;头面部;体部;活体测量;体质特征
黄衣佤族聚居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勐简乡大寨村,又称“千家大寨”,共有3456人,因身穿土黄色的衣服而被称为“黄衣阿佤”。寨子依山而建,风景优美。在此地的居住者中,佤族占总人口的80%。黄衣佤族属阿勒佤支系的叶荣谱系[1]。其族源比较复杂,由于佤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能清楚地说明他们是何时迁居于此的,只有一些世代相传的故事和传说[1]。相传“黄佤”主要由两支人口构成,一支是迁徙到当地定居的佤族,另一支是明末永历帝“桂王遗种”汉族[2]。在语言上,“黄佤”语言十分独特,语言学家将其归入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的巴饶克方言[1],它和其他方言区的佤语差别较大,与其他佤语不能相通。佤族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崇尚黑色和红色,因此其传统服饰也以黑色和红色为主[3],但黄佤崇尚黄色,传统服饰以黄色为主。在信仰上,他们一方面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一方面保留了佤族传统的民间信仰,“佛巫共举”成为其特点[4]。因为黄衣佤族居住在傣族、汉族等民族杂居的地区,因此除了自己的风俗习惯之外,还信奉小乘佛教,并和傣族一样每年过泼水节[5]。除此之外,黄衣佤族具有自己独特的婚俗,他们一生中要举办三次婚礼,即“吃小酒”“吃大酒”“割尾巴”[1]。三次仪式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体现了他们对爱情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淳朴民风。现关于佤族成人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主要有:郑连斌等人对佤族的体质特征研究[6];于会新等对佤族成人的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7];王雅萱等对佤族的体成分研究[8]。目前尚无对黄衣佤族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体质指标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在族群间亲缘关系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9]。本文研究了黄衣佤族的体质特征,完善了中华民族体质数据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体质人类学的数据支撑。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结果
2.1 体质测量结果
黄衣佤族的头面部观察指标见表1,黄衣佤族头面部与体部测量结果见表2,黄衣佤族头面部和体部指数分型及身高分型见表3,黄衣佤族头面部与体部各项指数见表4。
表1 黄衣佤族头面部观察结果
Tab.1 Somat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angyi Va adults
注:男女性别间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 between Male and female:*(0.01<p<0.05)、**(p<0.01)。
表2 黄衣佤族男女头面部与体部测量结果(mm, kg)
Tab.2 Anthropometric results for the head, face and body of of the Huangyi Va adults
表3 黄衣佤族男女头面部指数、体部指数及身高分型结果
Tab.3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dices of head, face, body and stature of Huangyi Va adults
表4 黄衣佤族男女头面部与体部指数
Tab.4 Indices of the head, face and body of Huangyi Va adults
由表1所示,黄衣佤族男女上眼睑皱褶率较高(男性89.8%,女性93.4%),蒙古褶率较低(男性18.9%,女性16.2%),眼裂高度以中等为主(男性59.0%,女性66.2%),眼裂倾斜度以水平为主(男性50.4%,女性62.1%),鼻孔最大径以横向为主(男性69.3%,女性77.3%),鼻背侧面观以直型为主(男性66.1%,女性51.0%),鼻翼宽以宽型为主(男性86.6%,女性63.6%),耳垂类型以圆形为主(男性74.8%,女性78.8%),颧部突出度以微弱型为主(男性72.4%,女性53.5%),红唇厚度以中唇为主(男性54.3%,女性45.0%)。黄衣佤族男女上眼睑皱褶、蒙古褶、眼裂高度、眼裂倾斜度、耳垂类型、红唇厚度6项指标性别间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鼻孔最大径、鼻背侧面观、鼻翼宽、颧部突出度4项指标经性别间卡方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
由表2所示,黄衣佤族头长、头宽、额最小宽等47项指标经t检验存在显著的性别间差异;除骨盆宽、臀围外,男性各项体质指标都大于女性。黄衣佤族眼内角间宽、唇高、平静胸围3项指标,经t检验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衣佤族男性平均身高1579.3 mm,女性平均身高1485.6 mm,男女性身高均以矮型为主。
根据头长宽指数均值(表4)和分型标准(表3)来看,黄衣佤族男女均为中头型;根据头长高指数均值可知男女性均为高头型;根据头宽高指数均值来看男女性均为狭头型;根据形态面指数均值可知,男性为阔面型,女性为中面型;鼻指数均值方面男女性均为中鼻型;根据身高坐高指数均值可知男女性均为中躯干型;根据身高胸围指数均值来看,男女性均为宽胸型;根据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均值可知男女性均为亚长腿型;根据身高肩宽指数均值来看,男女性均为宽肩型;根据身高骨盆宽指数均值来看,男女性均为宽骨盆型。经t检验可知,头长高指数、头宽高指数、额顶宽指数、颧额宽指数、身高坐高指数、身高胸围指数、身高肩宽指数、身高骨盆宽指数、肩宽骨盆宽指数、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数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中,身高肩宽指数和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方面均为男性大于女性。
按指数分型出现率来看,男女性均为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中鼻型、中躯干型、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矮型身高最高(表3)。除此之外,男性以阔面型、亚长腿型为主,女性以中面型、中腿型为主。经卡方检验,形态面指数、身高胸围指数、身高骨盆宽指数、身高分型4项指数的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指数值性别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与国内10个族群比较
2.2.1聚类分析
图1 男性(a)、女性(b)11个族群聚类分析
Fig.1 Cluster analysis of 11 male(a) and female(b) ethnic groups
由图1: a可知,当聚合水平>22时,男性11个族群主要聚合为3个组,佤族、德昂族、黄衣佤族和云南汉族聚合为第1组,布朗族和羌族聚合为第2组,蒙古族、北方汉族、南方汉族、京族和藏族聚合为第3组。当聚合水平为6时,佤族、德昂族、黄衣佤族聚合为一组,三者均属于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当聚合水平为9时,云南汉族与佤族、德昂族和黄衣佤族聚合在一起。据欧氏距离可知,黄衣佤族男性与佤族男性(5.892)、云南汉族男性(7.711)、德昂族男性(8.002)接近。
由图1: b可知,当聚合水平>19时,女性11个族群聚合为两大组,蒙古族、北方汉族、南方汉族、京族、藏族和羌族聚合为第1组,佤族、德昂族、黄衣佤族、布朗族和云南汉族聚合为第2组;当聚合水平为7时,佤族、德昂族和黄衣佤族聚合在一起;当聚合水平为19时,布朗族和云南汉族又与上述三者聚合为一组。从族源上看,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均出自于古代百濮族群[18],在族源上比较接近。根据欧氏距离可知,黄衣佤族女性与佤族女性(7.080)、德昂族女性(7.521)、云南汉族女性(9.038)相近。综上所述,黄衣佤族的体质特征与佤族、德昂族比较接近,属于南方族群体质特征。
男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是51.14%、16.78%、14.97%,累计贡献率为82.88%。选用前2个主成分,作主成分分析图。第1主成分(PC-I, C1)载荷较大的指标有鼻宽(0.928)、唇高(0.896)、口裂宽(0.881)、眼内角间宽(0.704)、面宽(-0.688),第2主成分(PC-II, C2)载荷较大的指标有头长(0.888)。
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是51.74%、18.07%、14.06%,累计贡献率为83.87%。选用前2个主成分,作主成分分析图。PC-I载荷较大的指标有鼻宽(0.947)、口裂宽(0.887)、唇高(0.885)、眼内角间宽(0.690)、面宽(-0.666)。PC-II载荷较大的指标有头长(0.887)、形态面高(-0.594)。
图2 佤族等11个族群的第I(C1)、第II(C2)主成分分析
Fig.2 Analysi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I(C1) and II(C2) of 11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Va nationality
3.讨论
黄衣佤族体质特征的形成主要与遗传、饮食习惯、气候特征和居住环境等因素有关。在遗传因素中,有研究发现,EDARV370A与多种面部特征显著相关,特别是耳垂的形状和下颏的类型[20]。Kun等[21]认为人类所有骨骼比例参数都是高度遗传的,占比大约是30%~50%。LINC01470与PRKAA1基因共同影响面宽的大小[22]。鼻翼的大小与LINC01432基因有关[23],嘴唇的厚度与LSP1、SLC24A5基因有关[23]。下唇高度与LINC00620基因有关[24],人中宽度与NHP2P2、HOXA1基因有关[25], 眼睛的形态和口的形态与MTX2、RPSAP25基因有关[26]。黄衣佤族的眼裂高度以中等为主,眼裂倾斜度以水平为主,鼻翼宽以宽型为主,红唇厚度以中唇为主,耳垂类型以圆形为主,这些指标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大寨村黄衣阿佤的饮食与其他地方佤族有很大区别,主食以大米为主,肉食主要是猪肉和鸡肉,当地物产丰富,不同季节以不同的野菜佐餐。除日常饮食以外,他们还有一些特色食物,如红生和酸生[1]。他们的饮食口味以麻、辣、酸、苦为主[5]。男女都有饮茶、喝酒的习惯。当地的经济作物主要是橡胶、核桃、茶叶、甘蔗、木薯等[27]。除此之外,由于黄衣阿佤居住于耿马大青山中段半山坡,山上居住多为汉族,山下坝子居住多为傣族[5]。各民族间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等相互影响,也会对黄衣佤族的体质特征产生影响。此外,黄衣佤族的族源成分较复杂,是佤族一支与汉族融合而来的[28]。从当地老人口耳相传的故事和文献资料记载,可以得知“黄佤”主要由两支人口构成,一支是迁徙到此地定居的佤族,另一支是明末永历帝的“桂王遗种”。当地有些老年人明确表示自己的祖先原是汉族[28]。特殊的饮食习惯和复杂的族源也可能会影响黄衣佤族的体质特征。
气候条件也与其体质特征的形成有关。Crognier等[29]认为气候对人类体质特征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5%。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区域,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天气炎热,长期在炎热的环境中生活劳作,可加快新陈代谢,影响身体围度和体重等体质特征[6]。Ji等[30]认为外鼻孔的大小、唇的厚薄和凹凸与适应环境温度相关。Zaidi等[31]发现鼻孔的宽度与温度和绝对湿度有关,且鼻形状的某些特征可能与当地人对气候的适应性有关。李咏兰等则认为形态面高与年均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32]。本文研究结果认为黄衣佤族男女均以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中鼻型为主,黄衣佤族的头面部特征与环境因素相关。
头面部特征既有族群差异又有一定的共性。本文将黄衣佤族与国外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人与韩国人属于蒙古人种,黄衣佤族男女性的头宽和面宽均小于韩国人,头长均大于韩国人[33]。塞尔维亚人属于欧罗巴人种,属于白种人,与塞尔维亚人相比,黄衣佤族头长、头宽均小于塞尔维亚人[34]。马来西亚人属于黄种人,与马来西亚人相比,黄衣佤族男女的头宽、鼻宽均小于马来西亚人[35]。黄衣佤族与韩国人、塞尔维亚人、马来西亚人头面部指标有差异。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本文认为黄衣佤族与佤族、德昂族头面部特征最为接近,他们的鼻宽、唇高、口裂宽、眼内角间宽较大,面宽较小。黄衣佤族与佤族、德昂族都属于古代百濮族群的后裔,三者调查地点都属于临沧市,族源与生活环境相同是三个族群头面部特征相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