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人类骨骼考古学术沙龙”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行。本次沙龙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及山东大学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旨在深入探讨人类骨骼考古学最新进展,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本次沙龙由赵永生教授主持,共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学术报告、专题讨论和实验室参观交流。专题讨论环节邀请北京大学何嘉宁、社科院考古所张旭、山西大学侯侃三位专家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点评。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赵永生教授
一
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以《体质人类学研究中骨骼及牙齿特征的选择——具有演化(时代变化)、人群差异及功能环境适应意义的非测量特征》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介绍了非测量特征的定义和分类,以图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颅骨与牙齿的非测量特征;系统梳理了如何利用这些特征来研究人类的演化历程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他强调了非测量特征对人群差异、微观演化和气候适应性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倡跨机构合作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古代人群非测量特征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从而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人群形成、分化、迁徙与融合的历史。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刘武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贺乐天副研究员以《中国西北地区中晚全新世人群人群的迁徙及适应》为题,通过颅面形态、古病理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构建了西北地区人群迁徙与融合的历史框架,并探讨了古代人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同时,她还对两项个案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在对病理与创伤进行个案研究时,需要对个体所属人群总体的创伤与愈合情况进行了解,还要结合地理环境与考古学背景,认识到该地区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某疾病的发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贺乐天副研究员
二
学术交流
何嘉宁老师
侯侃老师
张旭老师
同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何嘉宁、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赵永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张旭、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侯侃四位专家作为与谈人,分别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点评。
三
实验室参观交流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资讯
人类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