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刑事风险应对实务
许睿
星来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xurui@xinglailaw.com
王文超
星来律师事务所
律师
wangwenchao@xinglailaw.com
随
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度应运而生。笔者将结合近期办理的一起公司被不法分子违法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案件,对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实践风险及应对建议。
案情简述
北京某公司系一家以互联网数据服务为主营业务且有国资背景的公司(下称“A公司”)。嫌疑人赵某为借用A公司良好的商业信誉从事违法犯罪行为,擅自伪造A公司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等资料,同时申请挂失A公司公章和营业执照,赴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成功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并变更了A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董事会成员、监事、经理,将上述人员替换为其团伙成员。笔者通过调取工商档案并与A公司人员核实,该次工商变更登记所必须的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中,股东印章均为伪造,董事签字亦非各董事本人签字或授权。针对不法分子伪造A公司印章的行为,当事人在笔者协助下进行了刑事报案,由北京市西城区刑侦支队正式立案调查。同时,笔者也就错误的工商变更登记向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了撤销登记申请。
笔者通过向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咨询得知,本次A公司变更工商登记的材料中未加盖A公司印章,也无A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回复,为了便利市场主体进行登记,公司可以在挂失公章以及营业执照的同时申请变更登记。在本案中,嫌疑人赵某及其团队利用该制度漏洞,在与A公司无任何关联、未取得A公司任何授权资料的情况下,仅凭其自行伪造的股东印章及董事签字,便成功办理了A公司的工商变更登记。
该次工商变更登记的直接后果是,A公司的真实公章和营业执照因嫌疑人赵某的挂失登记而作废,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会成员全部被更换为与公司毫无关联的陌生人。反观嫌疑人赵某却可充分利用公司登记现状信息及伪造的公司印章,出具大量的董事会决议和公司文件进行违法犯罪。经与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沟通得知,撤销此次工商变更登记的过程将会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之久。这一事件不仅给A公司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也暴露了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度的巨大现实风险。更为重要的,嫌疑人赵某及其团队会否利用此次机会,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诈骗等更为严重的的犯罪行为,我们不得而知。
制度漏洞和风险
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度已在实践中暴露出重大漏洞和风险,需要重新审视制度修正的必要性。
首先,该制度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无法有效防控信用风险的发生。市场主体的登记依赖于其信用承诺而非登记部门的监管,而在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违法分子利用该制度上的漏洞进行虚假变更登记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登记机关实行的是形式审查,导致部分违法分子提交虚假材料或实施欺诈的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在缺少实质审核的情况下,不法分子可以轻易地利用制度漏洞,通过提交虚假材料来达到非法目的。这种监管上的漏洞,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破坏了市场主体的诚信基础。
再者,当法定代表人、董事等关键职位被违法变更时,公司极有可能陷入经营困难、管理混乱的局面。这无疑与保护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相悖。同时,实践中,被违法变更的企业需经历复杂且漫长的维权过程,无法及时止损,造成了违法分子能够以极小的代价毁掉一个成熟企业的畸形现状。
风险应对
公司一旦发现工商登记信息被变更,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首先,公司应在第一时间联系工商登记部门,详细说明情况并请求撤销错误的登记信息。同时,公司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决撤销工商登记部门核准变更登记的行政行为。另外,针对不法分子伪造公司印章等违法行为,公司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启示
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度的实施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这一制度的客观漏洞也为企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现实风险。面对这些挑战,相关部门需要予以重视并对制度漏洞予以根本性修正。同时,企业自身亦需采取积极主动的防范及应对措施,以确保企业自身安全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作者 | 星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睿、律师王文超
本文刊载于《商法》2024年7/8月双月刊。如欲阅读电子版,欢迎浏览《商法》官网。
往期专栏精选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为了让您第一时间获取专业法律资源
请常点“在看”
并将“CBLJ 商法”设为星标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星来律师事务所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