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换豆子了吗?这杯美式好像……”
相信很多咖啡师当听到这句话时内心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忐忑,深怕对方接下来说出诸如“好苦”、“好涩”、“难喝”等负面的描述词,于是试探性地询问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直到听见客人回复:好好喝呀,感觉跟之前的不一样!咖啡师这才心花怒放地说:没有哦,还是那款豆呢~
这周一,前街门店里就出现了上述对话,当时客人举着一杯冰美式说道:“跟上次喝到的味道好像不太一样,这杯的果酸更明显,很清爽!” 问题来了,明明在同一家店,又是同一款咖啡豆,不同情况下做出来美式真的会有很大变化吗?又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呢?
作为无数咖啡馆最畅销的产品,美式既方便又快捷还实惠,能满足大部分人日常摄取咖啡因的需求。做一杯美式仅由简单的几个动作构成:拿杯子、装水、倒浓缩,顶多再加个冰块的角色。说白了,美式咖啡就是浓缩加水,我们也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存在,所以能让美式产生变味的“罪魁祸首”只能是那杯浓缩了。
通常情况下,每家门店的意式咖啡豆、用粉用量、出品配比是固定不变的,以前街为例,我们平时采用向日葵·暖阳拼配咖啡豆,单把浓缩使用20克咖啡粉萃取40克液重,出品热美式时会用容量约200ml的陶瓷杯,并以1:4的比例往浓缩中加入160ml热水,温度会依据天气或客人需求稍作调整。冰美式的出品则是将热水替换成90克冰块和160克常温水。
在这样的条件下,同一家店喝到的同款美式咖啡,理论上其主要风味调性和浓度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比方说,前街使用暖阳出品,当按标准做的美式应该会有香草、奶油、发酵酒香、可可、轻微果酸等风味,然后浓度会落在1.4~1.7%的范围内,喝起来清爽酸甜,咖啡味甘醇但不发苦。
既然没有换豆子,萃取配比又是固定的,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让一家咖啡店的美式“变味儿”呢?
1、养豆时间
众所周知,新鲜烘焙的咖啡豆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并且烘焙越深,质地会越疏松,内部所蕴含的气体也越多,这些气体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风味物质的溶解和释放。
当把刚烘焙好不久的咖啡豆用增压式咖啡机进行萃取时,我们能感受到大量的气泡随咖啡液一同排出,让浓缩看似拥有丰厚的油脂(crema),但其实它们非常不稳定,而且表面粗糙甚至会结块,味道更是缺乏醇厚香气,这就是气体过于旺盛所造成的萃取不足。因此,想做出一杯好的浓缩咖啡,豆子的静养步骤必不可少,前街一般会将烘好的暖阳意式豆置于阴凉处养至10天左右才开始使用。
由于熟豆是持续在排气的,所以在使用过程中,浓缩的味道也会受豆子状态而不断发生变化。像前街在养豆期10~20天内萃取浓缩,油脂层占比较大,美式多表现为树莓的清酸以及香草、奶油、轻微发酵感的特点;当用到出炉后的20~30天时,crema明显减少,诸如焦糖、酒香、坚果等后段风味物质开始释出更多,这时的美式口感会稍微浓郁和醇厚一些。
2、天气变化
除了受咖啡豆自身状态影响,意式浓缩的萃取情况还与空气温度、湿度有关,所以一旦遇上低气压、高湿度的阴雨天,又或是咱们老广最痛恨的回南天,室内室外又闷热又潮湿,咖啡师调起浓缩来简直一个头两个大。
当室内湿度越高,空气中都是活跃的水分子,本应干燥储存的咖啡豆被潮气攻击的可能性加大,研磨出来的咖啡粉也更容易“抱团”,粘在磨豆机刀盘和通道上,结块的咖啡粉不仅导致萃取不均匀,还会形成通道效应的后果。可能上一把咖啡好喝,下一杯却出现略重的苦感、杂味或咸味。
此外,大气压变低还会使得咖啡机的增压效果比平常更弱一些,这也是为何阴雨天的意式咖啡常常会比晴天时缺乏香气,风味更单调。所以为了避免出品的咖啡味道异常,尽责的咖啡师会时刻关注浓缩萃取状态,以便进行快速调整。
3、豆仓压力
将豆仓补满,几乎是每一位咖啡师在早上调试前都会做的准备工夫,这样是为了给意式磨豆机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压力值,让粉末的粒径更加均匀,进而缩小萃取上的误差。
前街曾经做过对比实验,当豆仓里的咖啡少于1/4,研磨会随压力值减小而变粗,导致使用相同粉量萃取双份浓缩的时间缩短了3~5秒,而味道也与早上调试的区别甚大。所以对掌控吧台的咖啡师而言,要想维持当天稳定的萃取方案,千万不要等豆仓的咖啡全部用完了才补豆。
4、连续出杯
当一台磨豆机连续出杯,持续高速运转的刀盘会产生发热现象,使得后面研磨的咖啡粉变粗或者粒径不均匀,然后导致浓缩流速不稳定。另一方面,刀盘的升温还会使咖啡颗粒中的风味物质加速挥发,同时在萃取阶段粉饼温度也有所提高,从而降低了出品咖啡的黏稠度。
当然了,导致美式不对味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咖啡师不小心撞击手柄、布粉压粉没做好、咖啡液萃多了/萃少了、没调出符合豆子风味的参数……这些容易忽视的细节,都是考验一位咖啡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前街之所以讲这么多,并不是想让大家去挑咖啡师的毛病,也不是为了将简单的概念复杂化,而是希望提供不同视角给我们理解美味背后的逻辑,探寻意式咖啡体系的魅力所在,以及一杯美式咖啡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