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志细节的第二个要求;质感

文摘   文化   2024-03-23 09:21   广东  

第二个要求细节的质感属于生命特性纠缠表明细节是社会规定的,每个人在活成社会人的同时,是独特的自己,具体表现说话动作、眼神与人的距离情绪感觉...如果材料只符合第一个要求,那是经典民族志里面不存在具体的第二个要求传达个体的独一无二性。

比如,人的眼神不仅社会关系塑造也反映个体性格。有些目光你不舒服,像针扎你有些目光像牛皮糖黏在你身上,有像水漫过每个人有些火的热情。或许,每个人心中都藏着某道目光我给管院学生上课时有人分享说四五年来一直忘不掉一目光高中喜欢班上一个男生,但和他没多少交集,也不敢主动来往有一天家里出了一点事,她要回宿舍收拾东西,一边往宿舍一边抹眼泪,一抬头发现这个男生从路的另一头走过来。走到他们快平行时,路中间来了一辆车,她不自觉地转头去看他,就迎上了男生目光一瞬间心里安定下来这么多年了,每次生活遇上艰难,她起这道目光,觉得还可以继续走下去。

细节的质感跟社会体系没多少关系对这个人很重要

同学:我奶奶90多岁快去世时,爸爸打电话说奶奶可能快不行了,提前回去道别到家,爸爸说,奶奶可能不认得你了我说没有关系,我就看看她奶奶躺在沙发上,我坐她旁边说奶奶我回来了”。奶奶睁开眼看着我她是潮汕人,不会讲普通话,就说了一句“大妹回来了。”一瞬间我就知道,她看着我的时候认出我来了她看我,开始细细地说,眉毛黑黑很好,目光很明亮,非常好,牙齿白白的,很好看,头发要扎起来才更精神。我当时非常震惊我是来道别的,她见到我的瞬间,就把我从额头开始打量了一遍,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话语。

我抱着她过了一会,我说奶奶我先上去休息了之后就没再下去看她。我跟她的故事,永远定格在她从我额头打量到牙齿的那一瞬间,以及所讲的一切。

当时我觉得吃惊之余,就感觉满满的幸福一个90多岁的老人快去世时,给的所有都是美好的,我觉得我很被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文义不错,每个人生命中都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别人看你时,目光里到底包含什么你是知道的,因为你们的社会关系你的目的之类的因素阻碍你去认识它。你的意向遮蔽了直觉

我做田野时遇到一个60年代的大学生他读大学时很勤奋,毕业后在州政府工作,一切都非常好但后面遭受了重大打击,他丢掉了工作,回到村里此后,他非常痛苦觉得以他的才华阅历,不应该是个农民,但又不得不做个农民。他开始酗酒,闻见酒味都能醉,每天活在酒醉里。他不时来找我,说“小张只有我知道什么是人类学,他们都不懂,我可以帮你。如果他用景颇话或云南方言说,你就知道他没醉酒。用普通话说,那就醉酒了,还引用古文“小张,逝者如斯夫。”

这样的细节一瞬间把读着带入情境,感同身受。美国作家斯蒂芬·金,一开始小说卖不出去,生活非常第一本书大卖,得到20万稿费。编辑跟他说20万,他不敢相信,一定要编辑一个零一个零地念出来。这细节就带来一种强烈的转折效果然后他想给老婆买个大胆奢侈的礼物找遍了超市,挑不出一件足够奢侈大胆的东西最后买了个吹风机,送给老婆时,高兴得像头一次见这个东西

学人类学需要重新把你最爱的文学作品找出来,每周读几页,滋养对文字的感觉逻辑可以通过课堂训练,文字的感觉只能靠时间打磨。民族志两方面都需要,才既通向人类的规则,也传达生命的质感。

感受文字风格时,不要读太快心只有在悠闲的时候才能学习”,有压力的时候,在有强烈目标驱动的时候,学到都是机械的东西悠闲无所追求时学的,会进入身体进入灵魂,成为你的一部分。

然后,每周一两句话自己觉得漂亮生动可以是一个朋友圈文案,课程作业的一部分 ...

大学四年写过一些东西,以后生命中某一刻读到,还佩服当年那个自己不要只是不停生产学术垃圾

两个要求之间的关系:

生活中有些细节,当成谈资挺有趣让人津津有味去讲去听,成一个故事又觉得好像没那么重要值得读……大家并不想听你生活一个又一个的小碎片质感的要求)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纠缠的要求)瞬间放到世界背景瞬间丰满

细节有意义,不仅因为细节本身,也在于细节被置入的体系被连体系意味着它跟的细节发生关联,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比如,潘金莲这个形象,放在不同的框架《水浒》《金瓶梅》就显出不同性格和形象(淫妇和慈悲者)。田晓菲研究了这种差异。

民族志经常碰到的情况是,同一个细节,不同研究者看到它不同的价值和意蕴,因为它被放入了不同背景很多学术争论源于此,争论越演越烈,也就越发无聊。初学者切忌陷入学科史上的争论,它们只呈现了事物的一面

两个要求合起来,就是去思考这细节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出现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和详略阅读民族志时,在开始几章做一个练习:挑几个细节,看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哪些是符合纠缠的,哪些是符合质感的,彼此如何配合?

往期精彩文章



对民族志细节的第一个要求:纠缠


无为而无不为
读书, 写作, 思考, 生活, 做完整 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