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民族志】第二次田野笔记

文摘   文化   2023-03-25 11:32   广东  

本周三个重点。


首先,三种书写田野材料的方法(第三方概述、直接引述、场景描写)及其配合。


第三方概述:研究者可以自由穿插结构性材料,把人物和事件置入时代背景,也可以调整叙述节奏和视角,辅以研究者的判断,甚至可以比较人物和个案。但这些都是研究者视野中的研究对象,缺乏现场感。


直接引述:不间断地大量引述话语会带来现场断裂感,读起来像是黑屏上打出的的对话。要重视话语流自身的节奏,一定程度上保持停顿、重音、调子变化、转换 ... 并配合行动描写和场景转化。


场景描写: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感觉有些东西在人与人之间涌动,这是民族志现场感的基础。


其次,处理个案之间的关系。个案相关,是因为其中的人物被置入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分配-信仰-时空节律中,其行动和言语有了共同平台。这是经典人类学的基础,也是进入当代人类学之前必须理解和做到的部分。立足此,实践理论要求的人性与社会交织以及协同进化论要求的社会与生物相互改变才有可能。


格尔兹做过一个比喻:文化体系就像一个章鱼,其触手代表社会生活各领域内彼此关联的事项,头则连接各领域。各领域不直接相关,通过头相互联系。找到完整的章鱼,则所有个案和细节都被连接起来(比如The Heat of the Hearth就是全书的章鱼头,它连起房屋、身体、仪式、人口和经济变迁等)。没找到章鱼头,但确立了内部各自联系的触手,也可以通过一个强加的外部逻辑来连接各触手(比如《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的时间顺序,《野鬼的时代》中的空间延展过程)。


第三,研究者面对田野材料的立场。当一个事件中出现多个立场,对每一个立场感同身受,又抽离出来看到立场各异的人们如何争执、合作 ... 它们共同促成或消除事件。或者,如果研究者也置身所研究的现象中,就很容易一厢情愿执某个立场看待所有其他人。


往期精彩文章:

【微型民族志】第一次田野笔记

无为而无不为
读书, 写作, 思考, 生活, 做完整 的人
 最新文章